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既要明确坚持办学方向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转型,更要关注其学术研究宗旨和实践形态的转型。地方本科院校学术转型的基本内涵,是在坚持现代大学多元学术构架的前提下,注重和突出学术研究的应用性和服务性价值取向与功能特征;其学术转型的理念和目标,体现着当代大学学术内涵与形态的多元、分化、转型的特质,也响应了办学定位和转型发展的实践要求。地方本科院校学术转型是在当代大学学术多元、分化的框架体系内进行的,其学术内涵和形态同样是多元和分化的。为此,维持和应对多元学术价值取向和实践范式之间的张力,是推进其学术转型实践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2.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近二三十年来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一大潮流。高等教育国际化在促进科学知识、大学教师与学生频繁的国际流动以及国际大学评价标准流行的同时,也使得大学模式的国际传播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加容易一些。当今时代,高等教育国际化已成为影响一个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对于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大国、正在以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为目标的我国高等教育来说,形成具有特色的中国模式应是面向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3.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构建优良的教育品质,无疑是实现成人高等教育转型发展与社会转型发展和谐的应然之举。此举不仅是对成人高等教育转型发展历程的深刻反思,更是对现时与未来成人高等教育转型发展意义的全面彰显,并由此生成成人高等教育转型发展的新常态。其中,廓清成人高等教育转型发展品质构建的蕴涵是核心,明晰品质构建的相关争论是要津,而提出品质构建可行路径是方法论选择。  相似文献   

4.
论知识范式的转型与大学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研究》2008,29(7):49-53
大学对知识范式的转型能否及时作出制度上的调整,直接关系到大学能否得到社会的肯定并由此引发大学发展的兴盛与衰亡。神话知识向形而上学知识的转型引起了知识的极大增进,推动了中世纪大学的兴起;形而上学知识向科学知识的转型,因大学对科学知识的漠视,使得大学的发展陷入危机,而对于科学知识范式的重新拥抱又使得大学发展回归繁荣。当前,我们正处于科学知识向后现代知识的转型过程中,这种转型同样要求大学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对知识的生产和传授适时作出制度上的调整。  相似文献   

5.
大学治理模式的变革是由其自身发展逻辑与组织形态的变迁所决定的。大学处于变革与发展中,发展逻辑由学术逻辑到社会逻辑、市场逻辑,大学组织形态随之由传统的学术组织变革为学术组织、科层组织、政治组织与企业化组织并存的组织形态,大学治理模式相应地由学术治理、官僚治理到共同治理、企业化治理。大学组织形态以及由此带来的组织治理模式的变迁,并未改变大学组织的自治性质,改变的是大学治理的主体、形态与方式,"谁在治"、"治什么"、"如何治"发生着深刻变化。  相似文献   

6.
大学气节是大学气概、风骨的体现,是大学品性、风范、节操的精髓。大学主体的自觉、大学理想的坚守、大学之道的体认和大学责任的担当是大学气节的基本内涵。只有进一步回归大学本质、提振大学精神、践行大学核心价值体系、完善大学制度,才能使大学气节得以不断标举和光大。  相似文献   

7.
新一轮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是在大学再学术化背景下,为实现大学学术功能、形态的多元化和多样性要求而进行的一次关于大学学术研究功能、形态和实践范式的再分工和再调整;其最终目的是要通过一部分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探索实践,在我国高等教育内部建立起学术性与应用性两种相对分立的教育实践体系;它对地方高校教师学术职业理念和形态的转变提出了现实要求,同时也进一步加剧了大学教师学术职业分化。坚持对大学学术研究分化现象的肯定性和批判性双重价值评价,以及坚持大学学术的根本价值和保持大学学术形态多样性的统一,应该成为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背景下应对大学教师学术职业分化的两项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8.
战略管理的实质是使组织能够适应、利用环境的变化,提高组织整体优化程度,注重长期、稳定发展。通过战略管理,推进大学发展,是每一所大学都应该关注的问题。在此过程中,确立规划自觉意识是前提;抓住理念、队伍、制度、资源、文化五个要点是关键,这五个方面是战略管理与大学发展的联结点;研究解决战略规划、战略实施、战略评估中的突出问题是保障。  相似文献   

9.
自现代大学产生以来,知识生产模式先后经历了从模式1、模式2到模式3的转型。相应地,学科建设模式也经历了从单一学科、跨学科以及超学科的演变。在现代知识生产模式转型过程中,学科建设面临封闭性与开放性、理论性与实践性、知识性与公益性等知识生产要素之间的矛盾和困境。实践中,应从学科建设理念、学科体系、学科组织等方面推进学科建设模式创新,以适应知识生产模式转型的新要求。  相似文献   

10.
"气"与"道"是中国古代哲学中两个基本的概念范畴。从词义上和中国古代经典文献来分析,"大气"与"大学"、"大学之道"之间有着某种内在的关联性,大学从根本上来说就应该是"大气"的。"大气"是"大学之道"最内在的基本要求,是成就大学的基石。一所好的大学,不仅应有大楼,还要有大师,更要有"大气"。大学应当具有超凡脱俗的"大气节"、志存高远的"大气魄"、兼容并蓄的"大气量"、恢弘广阔的"大气度",才能称得上是"大气的大学"。  相似文献   

11.
2012年10月20日,低温下的北京已透出丝丝凉意,但是在国贸大酒店宴会厅举办的“2012中国国际教育年会”分论坛“2012国际远程教育论坛”现场,在开放大学、开放教育强劲发展势头的渲染、鼓舞下,与会者个个热血沸腾、激情饱满。  相似文献   

12.
中国高等教育走完了大众化的初始阶段,标志着中国高等教育走完了规模快速增长的跨越式发展时期,开始进入规模缓慢增长的稳步发展时期。近年来,中国的民办高等教育从学校数量和在校生规模都得到了较快发展,但面临国内国际高等教育时代变化,遇到了民办高校自身发展的困境。民办高校或者转型发展,再创辉煌,或者大浪淘沙,被淘汰出局。文章透析时代发展中的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如何走出困境,民办高校的转型发展是关键。  相似文献   

13.
傅经章 《成人教育》2011,31(7):60-61
当前成人高等教育面临诸多严峻挑战,转型发展势在必行。重点大学应发挥自身优势,明确思路、统筹规划,由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向非学历继续教育为主转变,率先实现转型发展,为我国的成人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大学的本质是求真育人,大学文化应以学术为中心,树立追求真理、敬业爱生的精神;建立高雅文化,抵制低俗文化。当前大学高雅文化式微,要重塑大学文化,促进学术繁荣,培养具有道德情操、真才实学的人才。  相似文献   

15.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一般可分为主动型、被动型和追赶型三类模式。当前,中国高等教育正努力摆脱追赶型的高等教育大众化模式特征,由之前对数量追求的外延式发展转向追求质量的内涵式发展道路,逐渐从追赶型和被动型的教育大众模式向主动型教育大众化模式转变。近年来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也逐渐实现,现代化教育也基本完成,在这种环境之下,我国追赶型的高等教育大众化面临的某些困境,急需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教育。  相似文献   

16.
随着高等教育不断改革,对其进行合理分流已成为高等教育未来的发展趋势,同时这也对高等教育机构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地方普通高校作为高等教育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着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因此,本文从高等教育合理分流的基本概念着手,介绍当前我国地方普通高校在教育分流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转型发展路径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7.
文章指出,地方大学发展转型的根本任务是要跳出传统学术型人才培养模式,聚焦到"产学研一体化"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上来,一体化能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的社会化和实践化发展。为此,应破解认识、研究、机制上的三大误区,以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和社会适应力为目标,在合作共建产学研平台基础上,将人才培养同生产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一体化实现人才培养体系与模式、师资队伍建设、教育教学平台、学科专业建设的社会化和实践化发展。  相似文献   

18.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加强话语体系建设,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增强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也强调,要加强对外话语体系建设,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从中国教育改革发展实践出发,研究探讨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高等教育研究话语体系,既是构建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思想体系、繁荣高等教育理论研究的需要,也是科学指导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实践的需要,同时也是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研究质量、增强高等教育国际话语权的重要举措。为此,本刊开设专栏,重点刊发“建设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研究话语体系”的最新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9.
课程设计是课程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但至今仍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大学课程设计是分层次的,有宏观、中观和微观之分。宏观的课程设计是对一所大学的课程进行总体的安排,中观的课程设计是对一个院系、学科或专业的课程进行整体的安排,微观的课程设计是对某一门课程进行具体的安排。微观课程设计要根据宏观和中观课程设计的要求展开,其主体是教师。课程设计包括课程目标设计、教师角色设计、教学方式设计、课堂管理设计和课程评价设计等。  相似文献   

20.
坚守大学精神是大学的立世之本,珍视大学声望是大学的立世之道。如何长期坚守大学精神、长久维护大学声望,目前理论上缺乏系统的理性文本建构,处于集体无意识状态;实践中少有成熟的形象危机应对机制,处于被集体围观状态。"墨尔本模式"发展及其启示在于:我国著名大学应提升维护大学声望的理性自觉,在追求卓越的过程中坦荡而理性地坚守大学精神,为高等教育生态健康发展表现出应有的担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