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冰 《青年记者》2004,(9):52-52
什么是“观点新闻”“观点新闻”,简言之就是在新闻报道中体现记者观点,反映记者对某一新闻事件特殊认识的新闻,就是有分析、有见解、有思想的新闻。“观点新闻”属于深度报道,但又不同于深度报道。深度报道是通过策划,挖掘“冰点”背后的新闻,使之成为“热点”;或对大多数读者关心的问题和事件进行有组织、有计划、有意义的挖掘和“炒作”,包括分析性报道、解释性报道、前瞻性报道等。“观点新闻”则不同,它不用炒作,也不用有组织有计划的策划,就是对某一固有新闻素材带有记者独特认识的报道。它一般也用不着连续报道,三五百字就可以解决问题。“观点新闻”也不同于言论,它首先是新闻,是建立在新闻事实的基  相似文献   

2.
郑晓华 《新闻传播》2009,(12):124-124
“沉默的螺旋”概念最早见于德国学者纽曼发表的一篇论文上。纽曼认为,大多数个人力图避免因单独持有某些态度和信念而造成的孤立,为了了解哪些观点是占优势的或得到支持的.哪些观点是不占支配地位的或是正在失去优势的.他们便对周围的“意见气候”(opinion climate)进行观察.当感觉到自己属于“多数”或“优势意见”时。便倾向于积极大胆地表明自己的观点,当发觉自己属于“少数”或“劣势”一方时.许多人便会屈服于压力而保持沉默。以此为基础,她提出了关于“沉默的螺旋”(The Spiral Of Silence)的五个假定:  相似文献   

3.
有一种观点,把“异化”解释成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认为“异化”是带有规律性的普遍现象。这种观点,是为了给“社会主义异化论”提供哲学根据,是错误的。“异化”是一个含义很不确定的概念,以前欧洲的一些思想家、哲学家和文艺家,曾经赋予它不同的含义。例如,它可以用来指人与人之间关系上的疏远和分离、  相似文献   

4.
何子皿 《大观周刊》2011,(29):116-116,120
《淮南子》以道家思想为主,同时借鉴、吸收了儒家的部分观点。在文质关系问题上,它的确强调了“质”的首要地位,但它并没有摈弃“文”,相反,对“文”也相当重视。首先从先秦各家文质观出发,详细探讨它对“文”与“质”的理解和使用,《淮南子》是“以质为本”、“先质后文”、“文不可缺”、“文质统一”。  相似文献   

5.
蒋婷 《报刊之友》2013,(7):47-48
自媒体传播中网络舆论形成迅速,赞成一种观点的人迅速增多,成为优势观点,反对该观点的人会转向沉默或附和,形成语言暴力“一边倒”现象。本文通过材料收集、调查问卷、数据分析等方式,结合国务院奥运首金贺电遭遇网络暴力的案例,运用“沉默的螺旋”理论,对该现象进行分析,提出总结与建议。  相似文献   

6.
本文是作者在中国人民大学局级干部班上演讲大纲的部分内容,主要谈及舆论的基本理念:衡量舆论是否存在的要素、辨明什么不是舆论,以及关于舆论形成的几种情形.作者认为,如果持某种观点的人在一定范围内接近三分之二,这已经是可以控制全局的量了,当权者不要追求九成以上的人都说相同的话,那是不可能的,即使出现也是自我欺骗.从另一方面看,如果某种不喜欢的观点在一定范围内只达到三分之一,这种意见的存在对于当权者来说是安全的,没有必要非得剿灭它.作者还认为,现在一些舆情报告所说的“舆论”无法被证明是舆论,所说的“情”可能仅是少数几个人的言论.没有确切的科学证据,不能轻易把网上的意见视为舆论.  相似文献   

7.
徐迅 《新闻三昧》2003,(3):48-49
如果“将事实与创作分开”是新闻报道标准的第一条,那么,“将事实与观点分开”,这是新闻报道标准的第二条。用一个更通用的新闻术语表达,它的另一个说法应当是“将报道与评论分开”。新闻从业者都知道:“报道”是指“新闻媒介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传播”。而“评论”是指“受众结合重要的新闻事实,针对普遍关注的实际问题,通过新闻媒介所发表的论说性文体”。报道的内容是事实,是客观的;评论的内容是观点,是主观的。因此,“将报道与评论分开”也可以表述为“将事实与观点分开”。  相似文献   

8.
对于什么是“用事实说话”,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一种观点强调的是“事实”,也就是说传播某个观点应该以“事实”为基础,不能为了自己的宣传意图来制造事实;一种观点看重的是“说话”,认为报道事实就是为了宣传某种思想;还有一种观点将“说话”的含义泛化,认为它不只是指“观点的宣传”,“报道目的”也是其应有之义,比如报道生产和市场的信息,就是为了帮助生产者和经营者了解经济动向,等等。①那么,“用事实说话”到底指的是什么呢?对此,最经典的莫过于胡乔木1946年9月1日发表在延安《解放日报》上的文章《人人要学会写新闻》所作的阐述。…  相似文献   

9.
影响新闻中自我的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新闻中的自我。是受众根据详实、可靠、客观性报道而作出的自我思考、判断,以及所形成的具有独立个性的观点.这是实现新闻自由的重要体现。本文将在影响新闻中受众寻求“自我”的外部制约、新闻的集中与垄断、文化帝国主义的侵袭、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控制束缚受众自我观点的形成等方面开展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10.
任艳 《新闻界》2012,(14):72-74
在对日本媒体及新闻传播业的研究中,一直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日本媒体的报道体现了新闻专业主义精神,是值得学习的;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日本媒体虽然大都以“客观公正”的姿态自居,但在形式自由主义之下逐渐趋于“保守化”.我们应该如何认识日本媒体?它是公共媒体还是日本政治权力的宠物?  相似文献   

11.
"用户永远都是正确的"之我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论述了“用户永远都是正确的”的观点提出的背景,并结合目前学术界的有关争论,探讨了对该论断的三点理解:对“永远都是正确的”界定是关键;寻求图书馆与用户之间的平衡点;用于教学无不妥。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通过教学讨论和实践工作来完善、推广这一理念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信息辩正     
现代社会,都爱用上“信息”这个字眼,什么“信息时代”、“信息社会”、“信息产业”等名词术语突兀而出,许多本来应该用文献或情报的称谓,也被抹掉了,换之以“信息”,似乎应时,光彩。究竟信息本质是什么?它有什么特征?它与知识、文献、情报、资料等概念存在什么样的关系?本文就此辩析一番,以正视听。(一)信息的本质特征当前,在信息本质的认识上,存在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信息是“认识论中的第三者”,意即物质居首,精神次之,信息位三。其论据是:“如果物质和意识是绝对划分为两类的,它们中间没有任何过渡,没有任何中介,没有任何共同点,那么,它们之间就决不会有任何相互作用。”认为信息就是联系物质与精神的中介质,故而应该位居老三①。另一种相反的观点则认为:“信息的本质大体上可以理解为物质客体所固有的反应特征,它是物质客体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一种形式。”其论据是:“信息又必定同物质和能量密切联系而实际存在着,它的储存和传递必须借助于运动着的物质载体”,并且指出“那种认为信息可以脱离物质的运动而独立存在的看法,……显然是违背事实的,是错误的。”②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介绍了“用户永远都是正确的”的思想,基于相关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肯定这一定理用于教学的意义,并提出运用这一定理来缓解图书馆中的“藏与用”、馆员与用户、有限信息资源与无限信息需求之间三种矛盾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殷俊喜 《大观周刊》2011,(38):174-174
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它是一个状态量.两个不同状态间可以比较温度的高低,温度是不能“传递”和“转移”的,从分子动理论的观点来看,它跟物体内分子的热运动有关。内能是能量的一种形式,它是物体内所有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热能的总和,内能跟温度联系密切。热量则是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能量的多少,它反映了热传递过程中内能转移的数量,是内能转移多少的量度,是一个过程量,要用“吸收”或“放出”来表达。  相似文献   

15.
章夫  黄静 《青年记者》2020,(7):52-53
在信息纷杂、“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发出理性声音,表达有力观点的新闻评论,可以帮我们“拨云见日”,更加接近事件的真相,更客观地看待世界,还能给人以精神的力量。2019年12月8日,红星新闻评论频道正式上线,旗帜鲜明地喊出“观点供应商”的定位,力求“观点有趣、行文至软、理性有力”。评论是媒体的一面旗帜,对塑造媒体形象、涵养媒体气质、展现媒体特色至关重要。红星评论以专业的知识、理性的思想、高度的理念为标准,寻求新的突破路径。  相似文献   

16.
十七大要求我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客观规律认识的深化。它揭示了发展是“以人为本”,明确了发展的目标是实现经济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阐明了发展的内涵是“全面”、“协调”和“可持续”,指明了发展的手段是“统筹兼顾”、“全面推进”。  相似文献   

17.
"种牛痘"观点对信息公开制度建设的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毛泽东新闻宣传思想中,有一个很著名的“种牛痘”观点,它集中地体现在毛泽东对“办好《参考消息》、扩大发行《参考消息》”工作的多次指示中。概括而言。“种牛痘”观点的核心意思是指。在新闻宣传中。适当地提供一些反面信息。要比单纯提供正面信息更能收到预期的效果。我认为。“种牛痘”观点是富有思辨色彩的论述,对于当前我国信息公开制度的建设,  相似文献   

18.
针对高选择性媒体环境下的新闻是更容易回避还是更容易接触这一争议,文章在梳理新闻选择和媒体环境类型的基础上,提炼了知沟扩大和全民阅读两派代表观点。依据媒体环境(高选择性媒体环境vs低选择性媒体环境)、新闻阅读情况(新闻回避vs新闻接触)、受众主观意愿(有意的接触vs无意的接触)的标准,归纳出八种组合情景。研究发现,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选择表现为“我躲着新闻”“新闻躲着我”“我找到新闻”“新闻找到我”四种传者与受众的关系。其中,“新闻找到我”是近年来出现的趋势,它意味着受众的新闻接触或许是社交媒体的副产品,建议合理编排社交媒体上的娱乐和新闻信息,优化算法推荐,改变媒体系统中新闻消费的结构,促进受众从无意的回避转向无意的接触,实现“新闻找到我”。  相似文献   

19.
周国昌 《新闻窗》2010,(2):52-53
“新闻小言论”是针对某一新闻事实发表的理性认识及其论证。与其他新闻体裁相比,新闻小言论的明显特征就是其“评论性”,在“评”和“论”的过程中,作者不仅表明了自己对某一新闻事件的态度和观点,而且对其观点进行充分、有说服力的论证。“新闻小言论”作为一种特殊的体裁.对于发挥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体现媒体的社会责任,提高媒体的社会地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要写好一篇新闻小言论,除需具备论点、论据、论证等基本要素外,还要注意“度”的把握。  相似文献   

20.
文学评论家王晖先生有一个观点:在我们的历史书写中,要重视时代更迭的“大历史”,同时也要重视民间百姓日常生活的“小历史”,也就是微观个人“毛茸茸”的具体历史生活。那么,赵瑜的报告文学新作《寻找巴金的黛莉》就可算这样一部“毛茸茸”的作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