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李晓北 《青年记者》2021,(17):16-19
应急广播是面向突发事件核心区域内的公众提供信息服务的一种应急传播手段,应充分利用新的媒介环境为应急广播公共服务带来的机遇,同时要认识到应急广播体系建设面临的问题,加紧机制建设和研究,创新服务渠道和形式。  相似文献   

3.
媒介触达了社会各个领域,也渗透到大众生活的方方面面,媒介不再只是传播信息的一种中介,而是融入到整个社会之中,参与并影响着社会事务的发展,推动着媒介化社会的形成。本文着重阐述了媒介化与媒介化社会的理论渊源,并以此为基础分析了媒介化社会网络信息传播面临的风险,希望通过重视主流内容传播、回归新闻专业主义、持续加强信息公开、完善网络信息法规、提升媒体把关能力、提高公众媒介素养等措施,助力网络信息在媒介化社会中的健康传播,推动社会良性运转。  相似文献   

4.
李凡 《青年记者》2021,(17):14-15
前不久暴发的河南暴雨灾害暴露出应急传播体系存在信息传递障碍、传播效能质量不高、传播队伍建设不足等短板。在提高政治站位,牢记使命的前提下,应坚守职业伦理和职业操守,利用专业技能最大限度地化解外部不利因素影响;加强应急传播队伍建设,全面提升专业合成能力,提供精准服务助力应急保障水平和救灾效能提升,促进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5.
保惠 《新闻界》2013,(5):66-69
在数字技术的推动下,媒介融合趋势日益显现,对新闻传播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作者认为新闻传播教育亟待变革以应对传播业对人才的新要求,提出媒介融合下的新闻教育改革应从教育理念、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平台三个方面进行变革与创新。  相似文献   

6.
王斌 《青年记者》2021,(18):8-12
社区传播是传播学的一个新领域,其学理特质在于关注线下世界中情境化、物质化、关系性强的沟通活动,对于考察虚拟空间和实体空间的嵌入关系与互动机制具有特殊价值。在中国当下的社会现实环境中,社区传播的实践应当深入开掘信息传播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关系,从顶层设计、联动机制、社区媒介建设等多方面构建居民日常生活的"传播基础设施",社区传播的研究应当以治理之维的发掘和解释为学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工作。  相似文献   

7.
刘琛 《传媒》2014,(22)
正21世纪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将全球媒介带入一个新的时代——媒介融合时代。新技术使媒介之间相互融合、依赖甚至成为共生关系。美国新闻学会媒介研究中心主任Andrew Nachison将媒介融合界定为"印刷的、音频的、视频的、互动性数字媒体组织之间战略的、操作的、文化的联盟"。从这一定义出发,传统的报纸、广播、电视媒体,到网络、手机等新兴媒体之间的联盟,都属于媒介融合的范畴。"一切都是媒介化"在媒介融合时代已经成为事实。  相似文献   

8.
丁建庭 《青年记者》2021,(17):11-13
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是对新闻媒体应急传播能力的一次检验。本文以此次灾害事件为观察样本,总结当前应急传播的现状与不足,分析新闻媒体在"圈群"时代如何发挥独特作用,如何与受众形成良性互动,如何进行舆论引导。  相似文献   

9.
陈娟 《青年记者》2021,(18):17-18
传播与社区建构关系密切,在传播学诞生前便受到学界关注。当前,社区化转型已成为我国媒体发展的一个新方向,社区传播承载着社会治理的新功能。本文从社区与社区建设、传播之于社区共同体建构、社区传播如何参与社会治理三个层面出发,对社区传播参与社会治理进行了理论探讨和阐释。  相似文献   

10.
别君华 《现代传播》2019,(11):32-36
以智媒传播中的人机关系问题为起点,通过引入技术哲学的理论资源,以及梳理人机融合的现实语境,归纳了智能化实体人、智能化虚拟人和类人化机器三种人机融合形态。基于对主流传播学视阈中有关人机二元对立的理论预设的反思,进一步指出并辨析了智媒传播中的人机融合在主体观念、身体-技术关系和传播实践三个关键维度的变革意义。人机融合作为跨越传播学与技术哲学的重要问题,最终指向的是有关人类新的生存形态的伦理价值。  相似文献   

11.
当下电视媒体在社交化传播中需要不断消解以前单向传播时的诸多观念、传播方式乃至文化基因,在多元综合智能化视听传播中,需要根据社交化媒介平台特性,内容赋能,去开拓相应的传播渠道;在政策允许、经济条件成熟的前提下自建或联合搭建社交化传播平台,技术赋能,保障与用户的强关系;构建多元化运营模式,经济赋能,提高原创者的积极性,保证持续的优质内容产出;同时重视用户需求,数据赋能,提供多元化信息服务;提高对媒介变革的超前认识,观念赋能,抢占未来智能传播体系中的制高点。  相似文献   

12.
刘涛 《新闻世界》2023,(4):15-18
协同治理理论提倡多元主体通过协同高效的方式进行社会公共治理。危机管理是社会公共事务治理的一个分支。作为危机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急广播等主流媒体应如何在危机管理中更好地发挥作用,也可以从协同治理的角度进行审视。我国的应急广播系统建设工作一直在稳步推进,但是,一些多年来制约应急广播发展的顽疾和桎梏尚未得到彻底解决,仍需学界、业界继续研讨,以便在新形势下寻找到更好的破解之策。本文从政府、媒体、社会这三个应急广播协同治理的参与主体出发,分析探讨我国应急广播功能面临的困境,对其未来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3.
何天平 《青年记者》2021,(24):16-18
2021年,中国视听传播业在"守"与"破"之中形成一系列探索,并创造出行业发展的增量。这一过程中,既有阵痛也有收获,总体实现相对稳健的成长。一方面,文娱领域综合治理对视听传播业发展起到重要的纠偏作用;另一方面,更深度的"用户意识"作用于视听传播业的理念转型,其突出表现为以适配社会文化心理的恰切表达进一步满足受众的审美和文化需求。基于上述回顾和总结,本文也对行业发展的进路展开相应的反思。  相似文献   

14.
文章对当前国内档案应急管理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发现相关研究主要围绕事前防范准备、事中应急响应、事后抢救修复等关键环节展开,尚未成体系;基于此,文章从组织体系、预案体系、响应体系、保障体系、法制体系等方面提出构建档案应急管理体系的基本思路,旨在为档案应急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15.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16.
杨静  王士林 《今传媒》2011,(5):131-132
地方广电媒体作为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如何经受住一系列社会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传播考验?本文从地方媒体的应急传播实践中提出了提升地方广电媒体应急传播能力的命题。明确媒体应急传播中的角色定位包括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坚持正确舆论引导、树立人本意识等;媒体决策层面和执行层面应注意的问题包括提升采编队伍的业务能力、合理调配各类媒体资源的统筹能力、舆论导向的把控能力、应对"突发事件"的服务能力、新闻现场记者的角色定位和直播主持人言语现场生成等问题。  相似文献   

17.
刘一川 《青年记者》2021,(4):111-112
本文通过对圈层传播趣缘性、闭合性、团结性特点的分析,认为圈层传播中的舆论治理在舆论阵地占领、谣言管控处置、网络暴力把控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有关方面应当增强主流舆论趣味性、引导力、监管力,不断提升舆论治理能力。  相似文献   

18.
李慧 《出版广角》2019,(24):39-41
媒介多元化发展让文学创作者、传播媒介主体走向协同共进、多维融合与博弈角力。文学传播主体的这种融合与角力为用户的多元化阅听提供了丰富渠道,使得文学传播客体(受众)的消费行为随之产生视觉性偏好及互动性、娱乐性体验需求。伴随着受众文学消费行为的不断嬗变,文学传播客体亦开始对文学内容生产、传播媒介及消费服务产生了深刻的反作用。  相似文献   

19.
从品牌传播的角度说,媒介作为传播载体的重要性不必多言.但是,对于媒介,并不是所有品牌传播的实施者都能完全认识并理解的.近些年,随着传播技术的发展,也随着经济社会文化形态的变化,媒介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各类媒介以及由其构成的品牌传播的媒介环境,已经今非昔比.媒介的载体功能、传播价值、效果体现,都具有了明显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20.
影视传播中的文化价值导向问题是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关系到公民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的塑造,是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战线。本文通过探讨文化价值的内涵以及文化价值观的特性,分析了当前影视文化产品中存在的经典文本恶搞化、历史题材娱乐化以及导向意识缺失等问题。影视内容生产者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是出现问题的根本原因。本文提出了重塑节目评价体系、提高影视人员素质、培养文艺评论人才三条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