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鲁迅与陶成章的交往始自1902年的东京留学时期。鲁迅和陶成章都是绍兴人,同乡之谊是他们深厚友谊的基础,反清革命是他们义结金兰的纽带,章太炎是他们共同的精神导师。鲁迅曾加入以陶成章为灵魂人物的光复会。在鲁迅回忆陶成章的文字里,可以体会到鲁迅对陶成章的深深缅怀之情。  相似文献   

2.
鲁迅逝世后,在陕北根据地,如何定位鲁迅精神,毛泽东和萧军分别发表过各自的见解,也曾在某些问题上出现了争论,这说明两人在如何建设新民主主义文化的问题上有不同的理解。其一,毛泽东和萧军都相信对敌战斗到底是鲁迅精神的重要内容,不同的是,萧军认为对革命阵营里的"黑暗"也要进行战斗。其二,毛泽东认为,鲁迅"是党外的布尔什维克";萧军则提出,中国共产党要以鲁迅精神为精神。其三,毛泽东在鲁迅提出的"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基础上提出了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主张;萧军则认为,鲁迅强调的是文艺的"独立性"。其四,毛泽东认为,鲁迅有一个从进化论者向唯物辩证论者,由民主主义者向共产主义者转变的过程;萧军不承认鲁迅有这个"转变",他认为鲁迅一直是发展的、革命的。总之,这场争论属于革命阵营内部的观点之争,毛泽东主张建设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文艺要为工农兵服务;萧军则强调要建设抗日民族战争的文化,文艺与政治要分开。  相似文献   

3.
五四时期鲁迅在<狂人日记>里用"吃人"的文学意象展示了多种含义的思想批判与文化批判.上世纪90年代,莫言的长篇小说<酒国>里再次出现了这一文学意象,作家站在民间的立场上,不仅自觉继承鲁迅的批判精神,同时通过对启蒙者(改造者)形象的解构,表达了对传统文化改造的艰难性的深刻认识.通过对两个作家笔下的文学意象的比较研究,阐明鲁迅精神在当代文学中不仅没有消失,反而愈加显现出重要的战斗作用.  相似文献   

4.
重评胡风是意义重大的,但它的重要性不在于单纯的文艺理论方面,而在于他提出的“主观战斗精神”的哲学深度。“主观战斗精神”的提出是胡风性格的必然产物。它是在与两种倾向的斗争中产生的:对生活冷静旁观的态度和公式主义。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胡风面临着艰难的选择。一方面他要继承五四的启蒙精神和鲁迅的批判意识,弘扬人的主体性,一方面要冒着成为革命对象的危险。他的性格及所禀承的鲁迅孤傲沉郁的特点,使他走下了最终通向灾难的路。胡风是了不起的,因为他是革命阵营内第一个打起弘扬人的主体性的旗号的人。胡风力图忠于感受,突出自我意识,堪称典型。与此相对,郭沫若则是另一类典型,从他身下我们可以看到政治概念对一个人的学术活动的影响。八十年代重提人道主义说明我们亟待补下人的主体性这一课,胡风则为补这一课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相似文献   

5.
鲁迅与瞿秋白分属“五四的一代”和“大革命的一代”,他们具有类似的家庭背景及早年经历;在现代中国“革命”路径的选择中,鲁迅一生坚守文化批判和思想革命的入世向度,瞿秋白则由思想革命走向政治革命并为之献身;作为现代中国的两位杰出人物,鲁迅和瞿秋白的主体世界具有勃郁的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精神特性,表现出“战士”气质和反思性特征,他们以各自的入世方式承负沉重的社会担当。  相似文献   

6.
法兰克福学派把生态危机看作是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结构的危机,是牺牲人类的精神和生存来满足资本的扩张.他们在批判资本主义生态危机的过程中把批判矛头指向科学技术,主张进行人道主义的革命.这一理论是浪漫主义、消极悲观主义和空想主义的混合,没有多少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我相信,总会有一天,农民可以自豪地说:“我是农民,我锄过草,我插过秧。”——题记一中国的农民,为了摆脱压迫,曾经站在革命的最前线。他们摇旗,他们呐喊;他们流血,他们牺牲;他们要解放,他们要自由。革命胜利了。可是革命胜利后,他们依然  相似文献   

8.
鲁迅对庄子的批判与认同,体现了庄子对他的巨大诱惑。在寻求自由的路上,他们分别选择了“逍遥”与“拯救”的殊途。他们关注人的“异化”,完成了对自己时代的社会批判和文化批判。庄子对鲁迅的影响,既养成了鲁迅的深刻,也是鲁迅矛盾痛苦的根源之所在。鲁迅与庄子既是精神的知己,又是思想上的对手。  相似文献   

9.
傅向颖 《南平师专学报》2007,26(3):144-146,128
独立个性发挥与公共意识形成是人的现代化的两个方面,它们体现在日常生活批判中。中国现代化的迅速发展造成了社会的浮躁,也使青年大学生在这两个方面都有缺失。大学生日常生活管理不仅要启发他们专业学习的自觉性,形成他们创造性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还必须培养他们的日常生活批判精神,形成公共理性。  相似文献   

10.
胡风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文艺理论家,活动家,“七月派”的领头人。他与鲁迅的关系极为密切,并肩战斗,心心相印,是鲁迅的忠实学生和亲密战友。数十年来,他继承“五四”精神和鲁迅精神,为民主自由而奋斗不息,为祖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解放而奋斗不息;在文学上坚持革命现实主义的道路,对鲁迅的文艺思想多有继承和推进。虽然历尽苦难,但却坚定不移,百折不挠,勇于牺牲,不愧为鲁迅思想,品格和文学艺术的一代传人。  相似文献   

11.
中学语文教科书各册均有鲁迅先生文学作品选入,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觉得执教鲁迅文学作品,须注意以下几点:一、把握作品思想内容,突出鲁迅革命精神"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是鲁迅精神的概括。执教鲁迅的作品要通过对作品思想内容的分析,突出鲁迅的斗士形象及其革命精神。而鲁迅的形象和革命精神正充分体现在他的作品之中。这样,就要把学习鲁迅作品与学习鲁迅精神结合起来,使学生像鲁迅那样做人,像鲁迅那样奋战。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鲁迅沿着"揭示国民性以唤起民众觉醒"、"剖析新时期知识分子性格与命运以探索革命出路"两条线索,并行交叉地高举现实主义批判旗帜,对封建社会旧的一切施以无情地抨击,为后人树立起一座民族反思与批判的丰碑。而张弦作为新时期颇有影响力的现实主义小说家,他自觉承继了鲁迅所开创的现实主义批判精神,在反封建礼教领域内揭开封建余毒留下的伤疤,深入剖析出新时期群众软弱、麻木的劣根性。同时,在揭示底层人物与知识分子劣根性的基础上,将笔触伸向了鲁迅所没有的批判对象领域,在批判所产生的影响力以及基调上进行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拓新。  相似文献   

13.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拚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脊梁,向来有软硬之分,鲁迅这里说的自然是硬脊梁。脊梁为什么会硬起来?关键在于要有一点精神。用二十世纪初年爱国志士的习惯用语来说,这就叫作国魂。在十九和二十两个世纪交接的年代里,革命的先行者们极端愤激于国土的沦丧和民  相似文献   

14.
鲁迅特别重视儿童,就儿童教育和家庭教育,提出了自己的中心观点——遵守幼者本位的道德。他认为,父母要"理解儿童",注意儿童年龄特点,尊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引导儿童在自己的世界里健康成长;要"指导儿童",负起家庭教育的责任,关注儿童身体、儿童读物、儿童性格,由外而内地培养和发展儿童的身体和精神;要"解放儿童",教给儿童自立的能力,使他们成为一个独立的人。鲁迅对家庭教育的思考,为中国现代教育事业作出了不朽的贡献,赢得伟大教育家的称誉是当之无愧的。  相似文献   

15.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先驱者,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奠基人。正如但丁·彼特拉克和卜伽丘等人是西洋文艺复兴时代的先驱者和奠基人一样,无论是在他们的本民族还是在国际范围里,都是永世受人尊敬的。鲁迅精神之所以可贵,就在于他为我国现代文学开创了光辉的革命传统,它是我国现代文学的主要精神支柱,更是我国现代文学的民族之魂。早在二十年代出版的鲁迅的论  相似文献   

16.
为了文学上的意识形态革命,革命文学家们对国内文坛诸多大家展开了批评,他们选择鲁迅作为主要批判对象。革命文学家与鲁迅的分歧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革命文学家的身份问题。由于他们的非无产阶级身份,认为只要具备无产阶级的意识就能成为革命文学家;鲁迅则强调革命文学家自身的革命经验对于革命文学创作的重要性。二是革命文学与时代和革命的关系问题。革命文学家突出强调文学对政治的想象和表达,相信文学是阶级解放的武器;鲁迅则坚持文学自身的审美属性,反对文学被工具化,而且他认为时代是黑暗的,民众也是麻木的,文学暂时无从去表现革命的时代精神,文学也无法承担阶级解放的重任。此番论争为革命文学争取到了初步的生存权,而且革命文学作为一种新的文学观念为现代文学开拓了新的审美空间。  相似文献   

17.
学过没学过现代文学的人,似乎都知道鲁迅小说主题思想深刻。但究竟深刻在哪里?很多人就有些茫然。就连一些从事现代文学研究的人,也大多只从一个固有的理念出发,笼统地认为鲁迅小说深刻地批判了国民劣根性,并总结了辛亥革命失败的历史教训,从而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意义。而能够指出这种反封建的主题在作品中具体是怎样体现的人,却是很少。这样一来,就有不少人除了对鲁迅的伟大人格表崇敬之外,便不再对鲁迅的作品有什么兴趣了。他们转移研究领域,纷纷另辟蹊径。于是,现代文学研究领域里便有了“沈从文热”、“张爱玲热”、“钱锺书热…  相似文献   

18.
鲁迅的精神、思想和人格对胡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作为鲁迅文学和精神传人的胡风,从鲁迅逝世到1949年共和国的成立,几乎每年都要写文章纪念鲁迅,并且还特意标明是为了纪念鲁迅而写,每一次谈论的问题和重点也有差异。"鲁迅纪念"是现代思想文化和文学史上的重要事件,胡风也发出了自己的声音,他阐述鲁迅精神的同时,也在建构自己的思想文论,维护鲁迅所开创的新文学传统,批判客观主义、形式主义以及宗派倾向。他在复杂的文学斗争中张扬鲁迅精神。  相似文献   

19.
胡适的<终身大事>和鲁迅的<伤逝>都是在易卜生的<玩偶之家>影响下产生的作品.胡适通过<终身大事>把易卜生的个人主义、女性解放以及现代戏剧的形式引进中国.同时,胡适也吸取问题剧批判现实的精髓,通过<终身大事>揭示中国旧婚姻制度的反人性的文化根源.鲁迅则是继续思考易卜生在<玩偶之家>中提出的问题,他不仅揭示"中国娜拉"出走后的悲惨命运,更暗示娜拉,不仅指子君这样的女性,也包括涓生,挣脱玩偶的命运之路是艰苦卓绝的.胡适从文化着眼,批判旧文化,引入新文化,要建设新文化新制度推进现代化进程;鲁迅则围绕"人的解放",揭示人里面的软弱自私黑暗,提出要战斗要有牺牲的爱,要肩住黑暗的闸门,要立现代化的人.  相似文献   

20.
一、教学要培养学生创新力 为了迎接新技术革命的挑战,加快“四化”建设的步伐和贯彻邓小平同志教育要“三个面向”的指示,我国亟需培养一大批有创造性的开拓型人才。学校教育工作中更应重视学生的创新精神。爱因斯坦在《论教育》中提到:“学校的目标应当培养有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人”,“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中等教育的对象是青少年,他们最肯学习,最少保守思想,培养他们具有创新精神是完全符合他们特点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