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认知传播遵循理论研究和实践运用的二元结合,认知传播与内容生产的关系研究是其内部关系理论研究的重要表征。电视作为主要的传播媒介,其内容生产及传播与人的关联最为密切,认知传播视域下传播主体与电视生产的关系需要重新确认,并通过建立内容生产保障体系达到预期的认知传播效果。认知传播对电视生产的影响是显见的,并促使其从观念、格局及传播关系上进行调整。同时,认知传播的文化价值属性必然要求电视生产对文化进行观照,实现对电视文化价值的坚守。  相似文献   

2.
李华莹 《中国编辑》2018,(10):66-71
众多互联网媒体和传统媒体正在积极投入到APP产品的开发和运营中来,通过内容创业的方式,找到了企业和组织发展的新通道。越来越多的用户也通过APP产品改变了信息消费模式和对事物的认知方式。文章通过"使用与满足"理论和"传媒经济学"相关理论的视角,对内容创业类APP的生产和传播模式进行了观察。总结出内容创业类APP在新媒体环境下进行内容生产和传播的一般规律和特征,并对其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汇总,最后提出建议和设想。  相似文献   

3.
邢梦莹  卢静 《出版广角》2019,(10):28-31
从2018年11月“AI主播”的首次亮相到2019年2月站立式“AI主播”的全新升级,仅三个多月的时间,AI技术就可以根据前一阶段“产品”的大众反馈进行修补,以更优的状态完成播音工作,为观众所接受。然而,播音领域的研究者、工作者和受众在看到一次次奇迹、发出感叹之余,开始思考人工智能技术是否会对播音领域造成冲击,播音员是否会被“AI主播”取代,主持人是否将退出历史舞台?一系列的问题接踵而来。  相似文献   

4.
新媒体平台是国际传播话语权建构的重要场域,内容生产是当下视频编辑的工作重点。近年来,主流媒体和民间主体在国际上生产了大量新媒体视频内容,在共识形成和共情传播中进一步展现我国立体的国际形象。文章基于对我国国际传播视频内容生产实践的分析,提出视频内容生产实践的三重进路:多元主体互补,传播立体中国;突破表层符号,实现深层表达;创新视听语言,丰富视频立场。  相似文献   

5.
马凯 《新闻世界》2013,(8):58-59
区域传播是指在特定区域内的、具有区域特色的传播行为。东北地区农业发达,深深扎根于这黑土地的东北地域文化,贴近广大衣民的生活,容易产生共鸣。本文以区域传播理论为指导,分析东北对农广播应如何进一步加强内容建设,从而更好的服务于东北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6.
移动传播时代,传统广播线上内容生态体系已难以满足自身发展需要。广播可在内容建设上以“三重思维”建构“三个体系”,即坚守“广播思维”,建构线上节目体系;把握“网络思维”,建构音频节目体系;突出“全媒思维”,建构内容生态体系。  相似文献   

7.
《新闻界》2017,(4):81-84
大数据深刻地改变着传媒功能和内容生产方式,广播新闻的内容生产亦面临着再造。当传统广播新闻的种种优势不再时,广播媒体应转变观念,坚持内容创新为本的原则。广播新闻内容生产要以用户思维替代受众思维,提高大数据收集、分析、应用水平,开展更为精准和细致的传播和服务活动,同时积极探索广播新闻;新闻的社会化生产模式,以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  相似文献   

8.
科普广播是利用广播形式进行的科技传播,它不可避免地处在一系列选择面前。1)科普广播内容选择的片面性与科学精神某些科普广播长期停留在一些局部知识的普及上,缺乏对科普内容的整体把握与选择。科普广播在运作中解释自然现象,报道科技新闻,介绍科技事件,传达科技政策,以及教听众怎样选购生活用品,怎样吃得营养,住得卫生,怎样保护健康,怎样培育良种等等,这些在受众科学文化素养相当薄弱的现状下是非常必需且有针对性的,而且以后  相似文献   

9.
谭舒 《中国广播》2017,(9):94-94
与挑战冲击并存,大数据给广播媒体带来的积极影响显而易见:海量的互联网信息,丰富了广播新闻生产的信息资源;网络广播的发展,使得传统广播电台的生存空间得以拓展。因此,广播新闻内容生产应充分认识到大数据的价值,扬己之长,不断变革与创新。  相似文献   

10.
杨琳 《采.写.编》2022,(2):120-121
对于媒体发展而言,媒介融合实际上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发展趋势.可以说,媒介融合的趋势使得我国的传统媒体必须实现创新与发展,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新闻广播传播的基本要求.本文首先针对媒介融合视域下广播新闻传播所呈现出的特点进行简要分析和阐述,其次提出了现阶段广播新闻传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未来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之...  相似文献   

11.
姜山 《报刊之友》2013,(3):103-106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时代浪潮的汹涌袭来,传统媒介在白炽化的媒体市场竞争中为了谋求机遇,相继走上了与网络相互融合的探索旅途,其中网络广播便是广播媒体自身生存方式的一次嬗变。而“云传播”概念的提出,又为新的阶段网络广播的“全民化”、“个性化”、“多元化”发展铺平了道路,而这又势必使网络广播成为全面实现媒介融合发展战略的关键推手。  相似文献   

12.
面对新兴媒介的异军突起,广播固然面临受众流失的重重压力,但是广播本身的特性决定了广播在新媒体时代的价值意义——一方面"媒介即讯息",广播媒介本身的环境互动性、随身性和接收被动性为听众外围认知路径提供了有益渠道;另一方面广播借助声音符码进行讯息传播的先天性、丰富性、联想性优势能够促进专注性信息解读、激发听众共鸣移情式情感,从而建构受众的核心认知路径。基于认知诉求的广播传播二元分析,将给广播的媒介本质提供更加明晰的视角,从而洞悉新媒体时代广播媒介彰显时代价值的突围之径。  相似文献   

13.
张岚 《传媒》2019,(3):54-56
短视频作为新兴的信息传播方式,是当前公众群体尤其是年轻群体社交和信息获取的重要渠道。媒介化社会背景下作为用户的公众是短视频内容最活跃的生产主体,其信息生产和传递都有着独特的价值和特征,从戈夫曼拟剧理论视角下来探析UGC短视频内容的生成和传播逻辑,探讨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路径,能够透过社会学理论视角深层次地分析和解释这一传播实践行为,为认知、规范和引导短视频平台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原创不足、价值观输出片面化、表现手法老套等问题阻碍了微综艺的进一步发展.要想使微综艺成功出圈,首先要在内容生产方面下功夫,题材选择要小而美,内容生产要在多元垂直领域注重优质原创且追求精品;其次在传播方面,巧用明星联动话题关注是亮点,结合移动媒介加持内容输出的全景化是关键,借助MCN适配不同的平台进行宣传造势和流量运营则如最后的临门一脚,重要性不言而喻.  相似文献   

15.
文章立足于媒介技术发展历史的整体视野,在平台化语境中对新媒体内容生产过程及其各个要素的变化进行辨析:持续互动的消费场景,赋予了消费者介入内容生产的能力;以大数据形式呈现的流量,促成了内容生产资源的优化配置;新媒体平台的技术属性,与内容产品形态演进有着内在关联。在揭示生产主体、生产资源以及产品形态变迁的基础上,思考新媒体平台功能与价值的实现方式,解读新媒体内容生产的内在逻辑与基本规律,客观认识新媒体时代内容景观的形成原因及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6.
17.
认知传播接受主体是指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对信息具有接收、感知、识辨、判断、加工以及再传播功能的个体,其对信息具有能动认识与处理能力。在认知科学还未成为一门显学之前,人的大脑运行机制及心理机制对信息传播的影响还处于"暗箱"状态,传播学受众研究还仅停留在理论与思想层面,未能真正透视人类认知机制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的作用机理。本文以"认知"为切入点,对传播过程中的接受主体进行考察,探究在动态的传播活动中,接受主体的大脑、心理机制与信息的交互影响,信息的体内认知传播机制及体外社会环境对信息的认知影响机制等。经考察发现,在体内系统中,经过选择的信息经感官输入后,在体内会被知觉系统加工,这一加工过程伴随着信息的留存或舍弃,最后输出的是新质信息;考察媒介系统发现,新媒介会通过调动颜色、字体等结构性要素来建构思想;在社会系统中,个体认知受群体意识和规范的影响,在媒介影响的不同社会阶段,人们对信息认知的态度与行为也在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18.
新媒体的诞生不但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同时给传统广播新闻媒体也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广播新闻需要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对自身发展战略进行调整,推动广播新闻行业的革新发展,转变单一输出模式,在充分利用自身优势的前提下,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牢牢把握新媒体的资源优势,为广大受众提供更为优质、高质的新闻内容。基于此,本文首先分析了新媒体对广播电视新闻媒体造成的影响,其次分析了目前广播新闻内容传播存在的问题,在这一基础上提出了新媒体背景下广播新闻内容的创新和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9.
新媒体时代的今天,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互联网技术等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媒体传播已经打破传统模式,通过网络渠道传播,越来越少的人进行广播收听。这使得广播节目受到很大冲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广播行业的发展。基于此,应当基于新媒体特点,积极进行广播内容创新,增强广播节目的趣味性、吸引力,吸引更多的听众,如此才能使广播行业持续健康的发展。本文将以新媒体时代的视角,深入分析目前广播行业所受到的冲击,并在此基础上探究广播内容创新途径,希望可以改变广播行业现状,促进广播行业更好地发展。  相似文献   

20.
张科 《传媒》2016,(24):72-74
商业微电影以较高艺术水准和软植入的商业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企业文化资源向文化资本的转换,成为广告营销的重要手段.商业微电影发展至今,还处于已小成气候但产业化方向尚不明确,有一定影响力但生命力不足,艺术水准高而商业价值存疑的状况.其应在内容上继续遵循高品位的电影艺术生产逻辑,推广上遵循跨界商业化营销逻辑,帮助企业实现商业和社会传播效果的双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