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崔鹏  杨牧 《新闻战线》2022,(6):107-110
借助“洋网红”开展国际传播工作具有许多优势。“洋网红”比较了解海外受众的喜好,更倾向以平视镜头聚焦百姓生活,能够以更细腻多元的视角展示中国。应以更加开放的胸怀借助“洋网红”开展国际传播,同时以更加严格的标准选择合作对象,充分发挥“洋网红”善于讲故事的优势,通过清新明快、传播力强的新媒体产品,更大程度地利用社交平台进行海外传播。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的洋网红短视频有利于建构并传播良好的中国乡村形象。作为典型的短视频案例,洋网红运营的抖音“rose”通过画面与内容向世界呈现了正向的中国乡村形象。洋网红短视频为中国形象的国际传播、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提供了可供参考的思路。本文基于戈夫曼的拟剧理论,对洋网红“rose”短视频如何建构中国乡村形象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互联网中“洋网红”短视频的走红反映了大众对跨文化传播的关注,这种以他者视角解读中华文化的短视频形成了一个不同文化之间的第三空间,为文化的交流碰撞提供了一个相对平和的地带。通过爬取B站以“洋网红看中国文化”为主题的短视频弹幕进行内容分析,发现国内观众在第三空间的缓冲下,跨文化传播中用户的文化认同感会增强,跨文化敏感性呈现两极分化以及民族中心主义仍然存在。  相似文献   

4.
宋丹  杨帆 《新闻前哨》2023,(1):20-21
本文关注跨文化传播中的“洋网红”现象,重点分析其走红的原因以及在跨文化传播中存在的问题,并据此提出建议,从而更好地讲述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有效提升我国国际传播效果,增进各国普通民众对文化差异的正确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5.
韩敏  敖利 《东南传播》2022,(11):80-83
近年一批在华“洋网红”的自媒体在中国的社交媒体以及海外的YouTube等社交平台走红,他们为西方互联网用户开启了“近距离”“全景式”观察中国的一个新的信息渠道。本文以在华“洋网红”与西方主流媒体的论辩视频作品为研究对象,分析总结他们与西方主流媒体的对话与论辩策略。“洋网红”视频作品以“我”在中国现场的真实生活经验有力破解西方偏见,并且通过对话主体多元化、对话视角全面化、对话身份多重化等多重对话机制与西方媒体展开论辩,为国际用户知晓真实的中国图景提供了新信息。  相似文献   

6.
韦慷 《新闻知识》2023,(8):38-43+94
以乡村生活为主要内容的“洋网红”短视频在讲述中国乡村故事、塑造乡村形象方面的作用愈发凸显。本研究采用多模态话语分析与内容分析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选取抖音平台上的130个“洋网红”短视频作为研究对象,从再现、互动、构图三个层面对其进行分析,探究其在多模态方面的呈现策略和意义建构机制。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国内外各大平台涌现了一批外国视频博主,以vlog等形式展现中国风土人情、社会变迁等内容,为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和跨文化传播提供了一种新的非官方渠道。本研究以洋网红“郭杰瑞”的海内外粉丝群体为研究对象,采用网络民族志的研究方法,对比其海内外迷群特征,总结对内、对外传播的异同点,借此分析如何在国际传播与跨文化传播的赛道上更好讲述中国故事。  相似文献   

8.
融媒时代,主流媒体打造“网红记者”“网红主持人”,是提升媒体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的重要途径。本文以湖北宜昌开展城市形象爆款作品评选为例,深入分析地方媒体记者、主持人借助新媒体平台,致力于打造“网红记者”“网红主持人”,从而推动媒体深度融合的路径、机遇与挑战。  相似文献   

9.
随着短视频时代的到来,网络上出现了一批具有影响力的乡村“银发网红”。乡村“银发网红”发布的短视频中呈现了多重乡村形象,对乡村发展产生了重要作用。但乡村“银发网红”短视频也存在良莠不齐、内容雷同、刻意传播乡村负面形象等问题。本文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乡村“银发网红”视频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10.
斯蒂芬森从受众心理角度出发,提出大众传播游戏理论,把传播效果问题分解成“选择性会聚”“传播快乐”“自我指涉”三部分。本文从传播游戏理论视角出发,通过对“网红记者”进行分析,进一步从游戏化视角探究网红记者出现背后的成因,总结出大众传播向游戏逻辑转向、用户对主流文化进行游戏化消解两条生成路径。  相似文献   

11.
李瑶 《中国记者》2024,(1):45-48
<正>随着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新媒体日益成为重要的舆论阵地。对于传统媒体来说,培养网红记者成为抢占舆论阵地的创新策略、打造新型主流媒体的重要手段。传统媒体打造网红记者,既有独特优势,也有障碍和不足。面对机遇和挑战并存,开始“摸着石头过河”。一、如何界定网红记者“网红”是“网络红人”的简称,指因某个事件、某个行为而获得网民关注从而走红的人,亦或长期持续输出专业知识而收获大批粉丝的人。而网红记者,通常是指适应新媒体传播规律,将主流媒体的传播内容扩展到新媒体平台上,从而引导舆论、传播主旋律和正能量的优秀记者。可以说,网红记者是记者这一传统新闻工作者在媒体融合背景下从职业化向社会化的转向。  相似文献   

12.
路晓  张文婷 《青年记者》2016,(36):48-49
“网红”现象是网络传播环境中特有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各色各样的网络红人不断进入人们的视野.2015年“网红”登上《咬文嚼字》杂志十大流行语榜单,同时也是媒体报道中较为活跃的内容.本文运用内容分析法,分析纸媒建构的“网红”形象及原因.  相似文献   

13.
在媒介融合、新闻传播模式发生重大变化的智媒时代,用户的主体地位越发彰显,同时对媒体及媒体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本文从重庆的特殊性、发展现状、用户和新媒体等几个方面,探析重庆成为“网红城市”的原因;分析目前重庆城市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旨在为重庆从“网红”走向“科技之城”,为“网红城市”如何“长红”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互联网的发展为非遗品牌价值提升带来了新的时代机遇,为了探讨互联网时代下非遗网红传承人的传播状况,塑造非遗品牌策略。【方法】本文以三都水族马尾绣绣娘为例,采用卡方检验法对马尾绣网红传承人的传播状况进行分析。【结果】发现网红传承人在传播过程中存在文化内涵挖掘不足、传播内容单一和对新媒体利用不够的问题。【结论】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在短视频网红传播视域下提出了打造“马尾绣网红绣娘”特色品牌、打造优质短视频内容、开通多渠道全方位的矩阵传播等策略。  相似文献   

15.
庹继光  蹇莉 《编辑之友》2018,(8):71-74,83
当下,许多科学家、优秀运动员等被媒体和网民塑造成网络红人.从以往的典型人物到如今的“网红”,媒体对于这些社会楷模的报道经历了显著的变革,形成了颠覆性的转型.文章分析了这一变迁带来的积极影响,同时指出从榜样到“网红”都没有改变楷模的偶像地位,是公众人物报道与传播行为片面化、概念化产生的刻板印象,进而对社会楷模传播“网红化”现象进行反思并提出了克服其负面影响的应对举措.  相似文献   

16.
直播平台兴起和网红涌现是2016年新闻传播领域最新的热点现象,2016年还被称为网络直播元年或网红元年。①
  从传播学角度看,网红是从受众角色向传播者角色转变的标志性现象。从传统媒体时代的读者、“阅听人”(audience),到网络直播时代的网红,受众参与已经和正在发生着历史性变化,影响着专业媒体机构乃至整个传播生态。  相似文献   

17.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一批中国网红在海外获得受众关注,但学界大都将其视为单一的经济或文化现象,鲜有在国际传播的框架中分析其机制。在构建立体的国际传播格局日益重要的当下,现以此为出发点,结合国际传播现实实践与理论研究的“液化”现状,研究网红出海这一商业景观与国际传播的耦合机制:编码上,网红产制内容的低语境特征能较好规避文化折扣;主体上,网红作为民间传播能丰富公共外交体系,同时以情感劳动与受众建立高黏度纽带;途径上,作为商业景观的网红与其MCN机构能较好地适应传播的平台化的转向。研究发现,不同网红的自我呈现勾勒出模糊的中国形象,若干图层的模糊形象相互叠加,可以助力构建丰富、立体、生动的国家形象。当然,对于网红的非理性传播以及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官方应加以引导与规制,将其纳入国际传播体系建设之中。  相似文献   

18.
周靖婷 《青年记者》2017,(12):97-98
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中,特朗普和希拉里都运用网红策略进行个人形象传播,力求政治议题“去政治化”.网红在社交媒体中扮演着意见领袖的角色,有强大的人际传播功能和时空穿梭能力,在政治传播中有巨大的潜力和作用. 网红策略在美国总统大选中的运用 网红伴随着移动社交媒体的兴起而出现和演进.总体来说,网红是由于其某种自我表达的特质吸引了网民的注意,并被网民所追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某种特定圈子内的意见领袖.  相似文献   

19.
2016年可谓“网红元年”,关于“网红”的热点新闻从年头一直红到了年尾.动辄上亿元的估值或收购,“网红”们的吸金能力让人感叹.直播的兴起,也让“网红”风行一时.这一年,都火了哪些“网红”?哪些人会成为“网红”?“网红”经济会是个泡沫吗?(新华社,2016年12月27日) 关于“网红”以及“网红经济”的未来,老早就有人发出疑问:“网红”还能“红”多久?“网红经济”还能走多远?而罗辑思维和著名网红刚酱的“分手”,更是引发人们对“网红经济”是否可行的直接质疑.  相似文献   

20.
杨文静 《东南传播》2023,(4):101-103
在全球化进程的持续推进的今天,伴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迭代发展,中国同各国之间的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社交媒体为中外文化的交流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以其低门槛、互动性、传播性吸引着国内外的自媒体进入。在华外籍人士自媒体以“他者”的视角向世界讲述中国本土故事,下至中国的衣食住行,下至中国的政策与方针。中外受众在“他塑”的中国形象中重构对中国形象的认知。尽管在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带有“他者”属性的“洋网红”从不同角度对中国形象进行最大化的客观呈现,但是由于刻板印象与定式思维,也造成了一定的文化误读,对中国形象的对外传播造成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