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五卅运动后,邵式平受到李大钊抽派北京的共产党员与革命青年到内蒙古去从事农事运动的启发,在暑假期间回到家乡后,开始从事农民运动。1926年,邵式平回到家乡弋阳县开展党组织建设活动,不久调任景德镇工作,面对景德镇党组织的诸多困难,邵式平依据革命形势整顿与改造党支部。在弋阳与景德镇期间,邵式平将当地党组织与革命发展的具体形势相结合,采取以工农为主、知识分子为辅发展党员;整顿党员思想、树立革命信心;整顿组织、清除投机分子,统一党组织等一系列措施,有效地完成了党的建设工作,推动了党组织的发展壮大,促进了革命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20世纪40年代,随着战争演进与革命发生,晋西北地区从鲜为人知的边缘区逐渐转变为令人瞩目的革命试验场。"组织起来"在这一转变历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其中所体现的中共整合乡村社会资源的革命意图与农民参与中共革命维护自身利益的互动关系使二者产生了革命性共谋。因之,以政党与农民互动的新革命史视角重新解读"组织起来"可以进一步挖掘中共乡村革命成功的深层次原因。  相似文献   

3.
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民族音乐文化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对地域性的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闽东畲族音乐文化对当地的乡村振兴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其当下的生存境遇及传承与发展的状况却不容乐观,存在传承环境改变、传承模式单一、传承主体外流、传承资金不足、传承人才缺位等诸多问题。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对闽东畲族音乐进行文化生态重构、加强非遗传承人保护与专业音乐人才培养、建立现代化传承教育模式、创新音乐文化本体、促进地方音乐转型、打造闽东畲族音乐产业化发展项目、培养农民文化主体意识、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等都是推动其传承发展的重要策略。  相似文献   

4.
商城县位于河南省东南部、大别山北麓、鄂豫皖三省交界处,是战争时期战略要地之一。大革命时期,外地商城籍党员纷纷回乡宣传马克思主义,进步师生创办学社传播新思想,农民成立协会反抗封建压迫等,这一系列活动为商城中共党组织的建立并得到初步发展奠定了文化基础和思想基础。早期中共党组织的革命活动冲击了当地封建腐朽的旧文化,对百姓的思想带来深刻的影响,推动了该地区革命斗争的发展,培育了群众基础,为日后商城革命的蓬勃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5.
国民革命时期的农民协会是最早建立的乡村革命组织,与以往的旧农会有着本质区别。共产党人在农民协会建立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逐渐成为领导者,农协本身亦体现出鲜明的阶级性,成为乡村社会改造的中坚力量。这一时期的农民运动也为中共以后进行国内革命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6.
1928年中共六大后,中共中央在坚持城市革命基础上,以江苏下辖的上海为中心,依据新的组织路线对中共江苏省委进行人事和机构改造.中共中央试图通过组织改造使江苏、上海等区域成为中共革命的旗帜,进而推动全国革命高潮的到来.但在改造过程中,中央与江苏省委围绕上海工作产生了分歧,史称"江苏问题".该问题看似是人事纠葛与纷争,但背后折射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共中央与地方组织关系受到了"城市中心论"的严重影响.  相似文献   

7.
赵树理作为现当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赵树理方向"代表着他的大众化创作的最大成就.赵树理的创作实际是以农民为主要接受者的,历年的评论及文学史对赵树理作出的"跟不上时代"的评价实际是没有认清赵树理的立场,他的"反改造"倾向意味着农民拥护革命的原因在于得到了物质利益,而不是精神上发生了质的变化.赵树理认为,农民所能承受的"现代"是有限度的,超过了就会损害农民的利益.反而会阻碍农民走向现代的步伐.  相似文献   

8.
中共早期组织虽然主要创建于城市,但是"乡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却是革命取得胜利的关键。其间,中共早期乡村组织为革命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力量。湖北作为中共早期组织比较活跃的地区,其乡村人口的流动为中共早期组织的创建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大量乡村人口入城求学、务工等,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受到革命思想影响,又回到乡村利用传统社会网络发展组织。这样的传播方式虽使中共早期组织在湖北乡村得到快速发展,但其弊端是组织根基不够稳固。大革命失败后,中共中央派遣大量党员下乡对乡村党组织进行监督、改造,稳固了组织根基,确保了党内思想的同一性,为夺取全国胜利奠定了组织基础。  相似文献   

9.
陶行知先生创办晓庄试验乡村师范,推行民主办学的方针,开展生活教育和.乡村社会建设与改造运动。学校成为国内进步青年云集之地。在中共南京市委领导下,晓庄学校党团组织团结进步学生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和斗争,晓庄学校成为20世纪二三十年代“革命的温床”和中共南京党组织活动的重要基地。  相似文献   

10.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基层党组织建设成效显著提升,为夺取全国革命胜利奠定了坚定的组织基础。面对党的中心任务和革命发展形势变化,中共通过健全基层党组织体系、纯洁基层党组织队伍建设、加强基层党组织制度和纪律建设等方面的新作为,进一步加强党的统一领导和组织建设,从而夺取解放战争的最终胜利。全面考察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基层党组织建设取得的历史经验,对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中共中央告商城县全体同志书》是土地革命战争初期以中共中央的名义向商城县地方党组织发布的一份集表扬、批评和指示于一体的党内文件。这份党内文件对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商城起义所取得的胜利果实、宣传中共六大后的国际国内形势和党的方针政策、有效解决商城地方党组织存在的问题和争论等都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由于受共产国际"第三时期理论"的影响,中共中央在对商城县全体同志书中的有关指示带有明显的"左"倾迹象和一定的片面性,对商城的革命工作和商城地方党组织建设都带来一定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2.
抗战前的华北农民,政治感觉麻木,参与意识淡薄,对国事极其冷漠。华北抗日根据地开辟后,农民"国"的意识升华,参与意识空前高涨,牺牲奉献精神凸显。战争与革命的社会现实,中共的思想教育和政治动员,是农民政治意识嬗变的主要原因。农民政治意识的嬗变,对华北抗日根据地的坚持、巩固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3.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陕甘边区农民由于受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和对新政权的陌生,面对中共“打土豪、分田地”的革命政策,往往胆怯害怕、顾虑重重,不敢立即响应,进而严重影响了土地革命的进程。面对这种困境,中共采取了积极而有效的措施,一是向广大农民宣传、解释中共、红军及苏维埃政权的性质和目的;二是严肃革命纪律,树立红军的革命威望;三是宣传土地革命政策,使农民彻底明白革命道理。这些措施打破了农民头脑中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和限制,解除了“落后意识”“糊涂思想”的紧箍咒,使农民明白了革命道理。在此基础上,农民的害怕心理逐渐消退,阶级观念和革命意识日渐增强,由以往的不敢要的害怕心态转变为敢于分配的斗争心态。  相似文献   

14.
广东土地革命时期,中共广东省委领导各级党组织,在广州等许多城市秘密组建赤色工会.赤色工会积极进行革命宣传,发动工人从经济斗争入手掀起工人运动.赤色工会与中共的关系比较微妙,"左"倾错误路线窒息了赤色工会.  相似文献   

15.
梁磊 《天中学刊》2015,(2):126-130
红军长征后,中共在西北建立根据地的军事行动屡遭挫折,红军仍很弱小,中共没有脱离困境,长征没有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是西安事变,中共在西安事变中的明智之举促进了事变的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是中共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西安事变后,国民党被迫停止"剿共"政策,内战暂告结束,中共摆脱了危险处境。  相似文献   

16.
贯彻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是中共湖南党组织领导湖南各界群众进行抗日救亡活动的最有力的政治武器。中共湖南党组织在坚持贯彻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同时,始终立足于为全民族最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的宗旨,深入社会基层,通过工人、农民、青年、妇女等各种群众团体领导群众抗日救亡运动,粉碎国民党当局对中共抗日救亡活动的压制。  相似文献   

17.
闽西土地革命期间,中共领导了闽西苏区的社会改造.这场针对封建恶习陋俗的社会改造,是中共为促进闽西土地革命及闽西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而进行的,改造的内容是丰富的,改造的效果也是很好的.通过社会改造,整个闽西苏区树立了社会新风尚,充满着革命的精神风貌.闽西苏区的社会改造也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18.
"五山模式"试图在中国农村建立一种以生态哲学为指导思想的新型生态观.这是一种与传统的"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相对的、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的自然观,既不是"反自然",也不是"自然主义".它是对传统自然观的革命,表现为对人与自然研究的并重,以整体性把握内在统一性的新方法论;"五山模式"项目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建构了当地新型的生态文化观念,并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作用下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这种生态文化观念实际上是一种生态化综合的思维方式和思想方法.  相似文献   

19.
对于党组织的建设,中共革命的理念是要在彻底砸碎旧的传统的基础上,重建一个无产阶级的组织基础。实际上传统是无法摆脱的,革命只好在传统本身中进行。苏维埃基层政权实际上处处都可能露出旧世界的痕迹,所构筑的革命文化、观念体系也异常模糊不清,充满着新与旧的矛盾和逻辑上的混乱。江西苏维埃运动时期,中共就是一直在两难中应承着这种局面。  相似文献   

20.
中共革命是影响20世纪中国和世界走向的重大事件。传统的"革命史范式","现代化范式"和"后现代范式"并不能深入、全面地认识和阐释中共革命的复杂问题。"革命区系"研究倡导整体眼光、微观探讨、中观架构和宽视阈、多学科交叉及在"路径依赖"下对中共革命史进行跨时空比较研究,是当前中共革命史研究的新路径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