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2022年4月,《义务教育阶段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正式发布。随着新课标的发布,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科技教学内容确立了数据、算法、网络、信息处理、信息安全和人工智能六条逻辑主线,并包含了过程与控制模块的学习内容。  相似文献   

2.
信息科技课程标准的颁布具有重要意义与价值:顺应智能时代的人才需求;关于信息科技及其相关概念内涵的界定为本学科走向成熟奠定了基础;为克服信息科技课程开设困境和可持续发展明确了方向。将课程名称界定为“信息科技”而非“信息技术”,体现了学界对该课程的深入研究和进一步理解。义教课标列出的数据、算法、网络、信息处理、信息安全和人工智能这六条逻辑主线并不是对高中四个大概念重新定义,而是根据学生认知的进一步优化。信息科技课程实施过程中,各地一方面要保证课程方案规定的信息科技课程独立开课和课时的基本标准,另一方面要积极创造条件,扩大独立开课范围,提高信息科技课程课时比例。  相似文献   

3.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全面提升高中学生的信息素养,帮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与技能、增强信息意识、发展计算思维、提高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树立正确的信息社会价值观和责任感的基础课程。文章以高中信息技术必修一《数据与计算》中的算法教学为例,探讨高效教学的策略。教师需要在课前分析学情,匹配合适教学方法;在课堂聚焦算法,开展高效教学;在课后进行课堂总结,巩固学生对算法的认知。  相似文献   

4.
教学主线是教师在反复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形成的比较成熟的教学思路。凡是成功的课堂教学,必定有一条十分清晰的教学主线。信息技术课堂也不例外,清晰的教学主线使课堂有条有理、环环相扣,而且重点突出、精彩纷呈。作者有幸参加了2012年省信息技术优质课交流活动,反思这些精品课,同时结合自己平时的教学实际,从五个方面入手探究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主线的设计与组织。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安徽、海南115位初中及小学教师的问卷调查,分析了教师的网络信息寻求行为。本研究发现教师的网络信息寻求行为水平普遍较低,表现在信息需求较简单、信源选择单一、检索技能不高、检索效果不佳等方面;除了在所教学段上表现出的场认知风格差异,教师的网络信息寻求行为不因年龄、学科(包括信息技术学科)、性别等出现显著性差异;教师对搜索引擎使用的学习不够重视,相关研究与培训课程亦显不足。  相似文献   

6.
教学有效性首先在于教学逻辑性,以课堂为载体建构教学逻辑,是深度研究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切入口。教学逻辑是选择、组织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依据,是有效地开展化学新课程教学的基础。建构教学逻辑要遵从学科逻辑,以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为前提;契合学的逻辑,以学生原有认知经验为基础;凝结教的逻辑,融合教的规律来整合、设计逻辑主线。初中化学作为理科教学的分支,具有启蒙性、实验性、基础性,如何建构初中化学课堂教学逻辑,着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应是每个化学教师的实践追求。  相似文献   

7.
<正>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是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的核心,是改革教育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有效途径。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就是把以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丰富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通过一个新颖、实用的课件展现在学生的眼前,极大地丰富课堂的教学内容,使课堂教学呈现生机勃勃的景象,可以说新的教学手段刺激衍生出新的教学方式方法。教师一改往常的生硬讲解,将知  相似文献   

8.
许多老师反映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学生较难控制,尤其是在机房里,学生挡在机器的后面,纪律较差,总有一部分学生在偷偷玩游戏,教师在严肃纪律时非常容易与个别学生发生激烈冲突。的确,信息技术的课堂要比语文、数学等学科的课堂更难调控,因为在信息技术的课堂上除了教师,还有比教师更吸引学生的电脑及其背后的游戏、网络世界。如何有效调控信息  相似文献   

9.
人工智能作为信息科技领域的重大战略性技术,可通过信息科技教材实现课程独特的时代育人价值。信息科技教材中由应用系统体验递进、机器计算与人工计算异同递进、伦理与安全挑战递进构成了人工智能逻辑主线设计立体框架。在教材使用中,教师应实现课堂从技术向科技的转变,理清“教材项目活动线-学科知识线-学生认知线”后形成自己的教学逻辑线,并运用工程理念开展人工智能项目学习。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明晰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内涵和教师培训要求的基础上,通过有组织地促进教师有效学习与专业发展,追寻学科逻辑,构建项目化主题培训课程,引导教师进行沉浸式学习,掌握学科教学知识;以资源案例驱动教师“转识成智”,有依据地进行课堂教学实践重构,切实提升信息科技教师的新课程教学胜任力。  相似文献   

11.
李春明 《中学科技》2023,(19):16-18
<正>信息技术学科是学生了解网络信息知识的主要途径,但在传统信息技术课堂中,受教育观念和教学技术的限制,教师难以整体提升学生信息技术学习效果。因此,本文在“互联网+”背景下探究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方式,深入解读新课改的具体要求,将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新兴事物引入教学实践中,以期给予学生更多自主学习和实践应用的机会,培养学生发散性的学习思维与核心素养,帮助学生在主动学习、创新学习与合作学习中夯实学科基础。  相似文献   

12.
陈勇 《上海教育》2014,(33):92-93
初中信息科技概念教学的价值在于能帮助学生进一步完善信息科技认知结构,提高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对信息科技学科特点的理解。在概念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对原有的知识进行分析、思考、建构、应用,在此基础上理解概念,达到提高信息素养的目的,这也是信息科技课堂的重要使命。  相似文献   

13.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如何提升中学生信息技术核心素养已成为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重点。本文主要基于大数据时代的信息数据特点分析,结合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从教师授课与学生学习两方面来探析如何提升中学生信息技术的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4.
教学逻辑是指教师所选择的教学内容、设计的教学活动序列、教学实施中的组织与调控等行为符合该内容的学科逻辑与学生学习该内容时的认知逻辑,进而有效落实教学目标。建构教学逻辑需要教师在清楚理解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合理把握"学科逻辑"与"学生认知逻辑"两者之间的关系,并将对其关系的理解转化为现实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序列。[1]  相似文献   

15.
影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效能的教师个人变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教育技术深层次应用的重要途径,教师作为课程整合的实施者,是真正发挥整合实效的关键。本文采用抽样调查方法,从教师个人变项出发,深入挖掘影响教师进行有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因素。研究发现,教师的个人因素中的年龄、网络使用、培训、教学经历、使用频率和输入法等六项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产生了显著的影响,而服务学校、性别、教龄、学科、网络条件等因素则未产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6.
《考试周刊》2018,(23):126-127
翻转课堂是新课改以来新兴的一种教学模式,其遵循的是"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而"六环一线"教学模式则是"六个学习环节"加"一条导学主线"的教学模式。基于翻转课堂理念下"六环一线"模式为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指明了新方向。本文就翻转课堂理念下"六环一线"教学模式在高中信息技术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7.
农村小学生对互联网助学有很多的期待和兴趣,同时也需要正确的引导。教师针对学生的学习心理展开对应设计,能够为学生带来全新的学习体验。如电子课件、网络信息、媒体展示、翻转课堂等,都属于信息技术的应用方式,教师针对学科教学实际进行针对性的设计和组织,能够为学科教学注入丰富的动力。  相似文献   

18.
精心设计的教学主线能有序、有效的揭示出小学英语PEP知识脉络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严谨的课堂的知识网络,有利于构建起高效的课堂教学。小学英语教师要善于以教材为基础,整合相关联的知识点,设计出一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主线。在这条科学的教学主线的引领下,教师能够更有效地落实自己的教学计划,同时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丰富学生的语言输出。让"主线"真正地为教学服务。  相似文献   

19.
课程改革不仅要求教师要有课改理念,更重要的是要求教师对教学要有元认知,其具体表现为教师对学科课程及其教学本质要有深刻的理解和能成功驾驭,达到这个要求的困难是寻找学科的逻辑主线或支点。对数学学科而言,其学科的逻辑主线应是数学思维和数学文化,这是领悟和实践新数学课程的关键。一、数学思维解析(一)数学思维的本质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是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反映,是认知过程的高级阶段。思维以场的形式存在,通过复杂的中介和不同的方式进行信息加工,以获得关于客观事物的特性、关系的知识。它既是高级的…  相似文献   

20.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网络和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引入教育领域后,不仅带来了教育技术上的更新,更促进了教学结构模式的发展。随着网络环境的不断完善,我校加强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我们认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不是简单地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师教学的演示工具,而是要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关键是如何有效地应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更好地达到课程学习的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要培养学生学会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讨论、解决问题和构建知识的认知工具。同时对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