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世纪晚期在上海出版的《字林西报》(North China Daily News)、《晋源西报》(Shanghai Courier and China Gazette)与《上海文汇报》(The Shanghai Mercury)等英文外报,以其有关"中国国民性"的评论与报道为研究对象,考察英文外报中国国民性知识话语的生产机制,梳理与分析这种知识话语所呈现的媒介图景,探究这种知识话语生产内在逻辑、价值立场等问题。  相似文献   

2.
从中国学术出版"走出去"的谱系来看,其经济意义和文化意义是一体两面的,其最终目的是通过学术出版的形式重塑世界思想格局,在世界思想的普遍性话语中,凸显中国思想话语的普遍性维度。中国学术出版"走出去"就是中国思想"走出去",通过中国学术出版"走出去"参与世界思想格局重塑,是建立在充分吸收中国优秀古典学术成果和"引进来"的优秀学术成果之上的。中国学术出版"走出去"重塑世界思想格局,首先要求重塑我们的学术传统和学术出版。  相似文献   

3.
凭借精致的问题设计和测量,应用社会研究所的舆论研究形成了一系列关于传播与舆论形成的相关性知识。但这种知识却仅仅具有细节的精确,却无法实现研究者的普遍性、确定性承诺。本文以应用社会研究所舆论研究中测量工具最为成熟的《投票》为细读对象,检讨研究者个人主义的方法论、"刺激-反应论"舆论、传播观与其知识生产的相互关系。作者认为,《投票》等的知识困境,正是其方法论的预言自我实现。  相似文献   

4.
《新闻界》2019,(11)
兰德尔·柯林斯的"全球的学术变迁理论"是理解中国新闻传播学国际话语体系建构的一个重要理论视角。受个体的情感能量、学术网络竞争、组织发展以及国家政治需求的驱动,政府部门、大学机构、出版机构以及个体学者等行为主体通过文本互动和身体互动组成学术共同体互动仪式链,共同建构中国新闻传播学的国际话语体系。目前中国新闻传播学国际话语体系的建构存在创新性不足、碎片化以及效果不明显等问题,中国新闻传播学可朝着形成学科知识谱系的知识创新和坚持本土理论创新的方向继续努力,同时还需继续拓展国际话语体系建构的各种传播渠道。  相似文献   

5.
本项研究认为,话语对话性空间的建构策略是衡量话语传播力的重要维度.在此基础上,该研究从定性研究的角度论述了中美官方话语对话性空间建构策略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一差异的历史文化动因.这种差异具体表现在话语中信息量的不同,信息的强度差异以及对话性的广度的区分,其历史文化动因则来源于中西方修辞辩论传统的分野.  相似文献   

6.
单波  林莉 《现代传播》2019,(10):36-41
本文追溯了晚清以来的对外报道思想,聚焦新华社对外报道历史进程中的矛盾与纠葛.研究发现,中国新闻人在“以中国为目的”和“以世界为目的”之间徘徊,与此同时又在“以中国为方法”和“以世界为方法”之间取舍,这使得对外报道一方面产生话语封闭,失去对话性,另一方面又被西方话语规训,失去自我话语能力.通过辨析目的与方法之间的摩擦与契合,本文认为,所谓“以世界为方法”,就是用多元主义的方法理解世界,对外报道需要展现的是作为这个世界的一部分的中国.“以中国为目的”,是以可沟通的中国为目的,而非狭隘的自我论证.  相似文献   

7.
地方性知识是相对于普遍性知识的一种知识形态,它是人们为适应所处的自然环境,在长期生产生活中创造、积累、运用和传习的知识和技能.民族地区有丰富的地方性知识资源,民族医药文化就是其中的一种典型.民族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应围绕地域环境、民族文化、地方经济发展等多种途径来开展,以促进地方文化资源向文化资本转化,从而推动民族地区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文学与社会文化,二者之间究竟呈现一种怎样的关系,是研究者们一直考量与追问的经典话语。一段时期以来,从文学中考量社会文化,惯常的思维往往是选择"经典"和"纯文学"作为样本,从中抽绎出"权威"理论。可"真正在社会生活中延续并直接起作用的,却常常不是那些高明的思想,而是一般性的普遍性的知识与思想。"  相似文献   

9.
张常勇 《新闻传播》2012,(4):208-211
哈贝马斯所提出的"公共领域"这一概念引入中国以后,给中国的诸多学科带来了启迪和思考。它在中国的境遇大致经历了译介输入、套用借用、本土建构三个阶段,反映了从西方移植的学术话语中国本土化的一般过程。认识这一过程,对我国研究者创造性地运用西方学术话语,研究本土问题具有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10.
经济全球化引发了文化全球化,跨国公司作为全球化的开拓者,其广告传播体现了西方文化与本土文化的冲突,这种冲突的的主因在于西方强势文化介入并压制本土文化,而本土文化因其地方性知识的特质并不能被外来文化取代。因此,跨文化传播应以多元文化的视角进行,采取对话性传播策略,进而实现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共赢。  相似文献   

11.
梁君健  杜珂 《新闻界》2023,(10):20-29
本文基于社会-认知话语理论与元新闻话语相结合的分析视角,考察了中国官方话语对于技术的表述。研究认为,与西方数字新闻学理论相比,中国数字新闻学领域的国家话语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的技术议题,分别是技术乐观主义、技术辩证法和技术领导权。在上述议题中,中国本土的文化传统及政治语境对元新闻话语展现出显著的影响力。因而,中国本土的数字新闻学理论不仅需要考察技术给新闻业带来何种延续与变革,更应重点关注中国在过往的新闻实践中所形成的价值观念和历史经验会如何形塑人们对技术的认知,进而影响到技术在新闻的实践领域和知识领域所扮演的角色。  相似文献   

12.
项目团队隐性知识按其隐性程度可划分为结果性知识和过程性知识,其中结果性知识包括最终产品知识和社会网络关系知识,过程性知识包括知识发生过程和团队管理过程两方面的知识。团队知识在隐性和显性之间的转化可通过项目团队隐性知识管理整体框架来分析,以系统论理论阐释项目团队隐性知识管理整体框架便是系统的绩效,它更多决定于所包含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而不是它们的独立性行动。  相似文献   

13.
围绕国内首套新闻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的成果之作“中国新闻学丛书(二十种)”出版,专家学者就中国新闻学自主知识体系“何以建构”“如何建构”和“建构走向”等话题展开研讨,指出建构中国新闻学自主知识体系是加强中国国际话语权建设的战略性任务,是科学地追求真理、用学术体系讲好中国故事的需要,是打破资本主义和西方马克思主义话语套路的要求,是体现中国新闻学学科独特性的现实需要;在建构路径上要立足两大实践,践行四大方向,实施五大举措;在目标面向上,中国新闻学自主知识体系要在思想上走向实事求是,立场上走向治平之学,定位上走向人民性,目标上走向对话性。  相似文献   

14.
追溯那已热闹近30年的关于中国现代性的话语,我们会发现,尽管随着社会语境以及全球理论话语与框架的变化,其方向不断发生转移——从上世纪80年代对启蒙现代性的呼唤,到90年对"中华性"的强调,再到以后解构主义角度质疑一元化的现代性模式,提出现代性替代方案,再到从中国模式中推衍出普遍性的尝试.然而,争论的焦点似乎始终围绕中/西方、特殊性/普遍性打转.  相似文献   

15.
祁芝红  李智 《现代传播》2023,(11):20-30
译介是中国传播学学术话语体系建构的一个关键变量,同时也成为观照中国传播学学术研究在地演进及发展趋势的一个重要视角。应用CiteSpace探测传播学学术研究核心话语的分布状况、构成与衍变,配以重点文献文本分析发现:译介先导是早期中国传播学学术研究的显著特征,译入话语是中国传播学学术话语体系的主体构成要素。伴随着信息技术和传播实践的发展,中国传播学学术研究的话语对象日渐进入“以新换旧”的时代。原创性本土话语正在萌发,但短期内难以从基数庞大的译入话语中凸显,现有传播学学术话语体系总体上穿梭于引进与融创之间。伴随自主知识生产,话语译介将从以译入为主向译入与译出并举过渡。在未来以译为媒的话语旅行中,中国传播学学术话语体系得以不断成熟和完备。  相似文献   

16.
《新闻界》2020,(3):17-25
"新闻专业主义"这一话语体系被引入中国是出于"以专业促独立"的美好愿望,但在具体实践中不仅未能实践初衷,还表现为一种悖论式存在,即"新闻专业主义"情系大众却蔑视大众,根于生活却背离生活。究其原因为思想上的精英意识导致"去大众化"的表现,新闻内涵的窄化则产生"去日常化"的后果,被本文称之为"戴脚镣的孤独领跑者"。"新闻专业主义"不是我们寻求的终点,而应当视为提供了一种对话性的场域,一种自由精神不断生成的实验与实践,我们需要回归到更日常的生活中去找寻最适合现行制度的一套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17.
学术出版是学术成果的载体和传播平台,它承载着思想传播、文明传承、资政育人的功能,在当今世界话语体系构建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应充分认识中国学术的对外话语权是中国国际话语体系的核心部分,将构建中国学术国际传播平台置于首要和先行的位置;应鼓励、支持专业学术出版机构主动作为;要构建可与世界进行学术规范融通、对接的中华学术规范体系,着力提升本土学术出版物规范标准和水平;更重要的是,应推动建立学术研究、学术出版"旋转门"机制,吸引优秀的学术人才在"学术研究""学术出版"两个领域转化身份,从而实现学术成果价值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18.
中国女性主义既有与世界女性话语相通的一面,又有由自己独特的政治经济发展状况而来的特殊规律,而对这种特殊规律的概括、归纳、总结,只能诉诸于中国本土的社会文本或文学文化文本.孙桂荣博士的专著《性别诉求的多重表达——中国当代文学的女性话语研究》就是这样—部书.如它的第五章"消费主义的话语挪用:‘后女性主义",便与西方女性主义理论思潮中的"后女性(权)主义"有着极大的不同.在西方女性主义历史语境中,"后女性(权)主义"有两种意涵,一是指西方20世纪60、70年代第二次女权主义浪潮以来的女性主义思潮,像卡浮、怀特的《后女权主义》就是以此来指涉自己的研究对象;第二种界定则是西方第二次女权主义高潮之"后"的20世纪80、90以来的女性主义思潮,《西方后学语境中的女权主义》、《从女权主义到后女权主义——西方女性主义/女权主义的理论转型》 等著述采用的是这种界定方法.  相似文献   

19.
文章在简要综述知识基因、知识单元、知识表示和知识图谱的基础上,探讨知识的质性构造和量化分析基础,指出知识具有表型(外型)、构型(内型)和量型(量值)三型特征。用逻辑分析法从现象到本质揭示知识表型特征,包括语言文字型、公式符号型和图表图谱型;知识构型可用学科类别和特征概念标识;知识量型可基于数据或信息计算知识量。进一步提出用知识花图式和知识花程式展示质性知识构造与量化知识分析。由知识三型特征引出知识变换三假设以及学术评价"对标法";揭示质性知识构造适合解析静态知识特征,量化知识分析可延伸处理动态知识演化。质性知识构造与量化知识分析同时适用于剖析知识客体和知识主体,并独具学术评价应用价值。倡导通过知识分析创新图书情报学,同时也通过图书情报学促进知识之花盛开。  相似文献   

20.
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以《人民日报》新浪法人微博为研究样本,对其三个评论栏目"你好,明天"、"人民微评"、"微议录"在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的微博进行抽样分析,探究其评论栏目的话语呈现特点。通过分析,笔者发现,在话语呈现方面,呈现出权威的话语方式、"对话性"的话语空间、富有公信力与责任感的话语品质。同时,本文针对其存在与粉丝之间互动不足、一家媒体不同"面孔"的冲突、新闻评论的娱乐化倾向等问题,提出如下几点建议:增加评论反馈、寻求与母报的平衡、更加注重内容质量等,以期对其今后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使其实现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