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记是一种文体,是一种叙、议结合的散文的总称,可以记人、记事、记景、记游。还可以借所记的对象,阐明一定道理,抒发内心感受。本文对《游褒禅山记》一课的教学设计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3.
侯天宇 《现代语文》2010,(7):113-114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焉。” 王安石来到褒禅山,游了华刚洞,不过玩得不尽兴。为什么呢?因为华阳洞里的景观虽美,并且越往里走所见越奇,但洞里光线暗,温度低,路难行,越往里走越难走。于是与他同行的四个人中,有人心生懈怠,说:“再不出去,  相似文献   

4.
《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唯一的一篇游记,写于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年),是年王安石33岁,任舒州(治所在今安徽安庆)通判。  相似文献   

5.
尝试比较阅读的方法,以《游褒禅山记》与《石钟山记》为例,从结构安排和景物描写等方面进行比较,并指出引进比较教学法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文章对《游褒禅山记》一文中两处注释提出了不同观点。  相似文献   

7.
祝宇 《现代语文》2010,(3):105-107
《游褒禅山记》是宋代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的名作。表面上看,本文是一篇游记,记一次未能尽兴之游。其实,这是一篇借题发挥的议论文。本文的最大特点是记叙、议论相结合,记叙为议论的基础,议论是记叙的深化。在文中,作者先记叙了自己游山洞的经历:  相似文献   

8.
徐强  罗燕妮 《现代语文》2008,(10):150-150
为许多省市采用的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在文言文注释方面颇多欠妥之处。现略举几例,并稍作辨析,希望能为教材的再版提供补充完善之助。  相似文献   

9.
刘春 《文教资料》2011,(13):6-7
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与苏轼的《石钟山记》,作为北宋游记散文的代表,两文都是通过记游以说理的上乘之作。文章通过"同中求异"、"辨异求同"的比较研读,指出了两篇游记在实践作者的文学主张、表达方式、主旨阐发和语言风格等方面,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各有旨趣和特色,在古代游记散文中各树一帜。  相似文献   

10.
因事明理的文章,理由事发,事为理叙。它讲究事与理、叙与议的浑然一体,不着斧痕。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正是这样的一篇妙文。作者在简明平实的叙事中为议论巧设埋伏,看似闲笔处却尽显匠心,真正做到了事理、叙议的  相似文献   

11.
《游褒禅山记》是一篇选人高中教材的游记,同其它文言文一样,既有语言的典范性,又有思想内容的丰富性,并蕴含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内容。在教学中,注重挖掘教材自身的文化内涵,重视引导启发学生积极地感知传统文化,吸取有益的养料,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相似文献   

12.
王安石的《游褒弹山记》(中师语文第二册)是一篇通过记游而进行说理的散文,作者把记游和说理巧妙地结合起来,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作者在六百来字的篇幅中二十次使用“其”,理解“其”的含义,有助于加深对文意的把握。文中的“其”归纳起来有七种用法:  相似文献   

13.
褒禅山今昔     
名闻全国的褒禅山,坐落在安徽含山县城东北十五里环峰镇华阳行政村境内。宋仁宗至和元年四月,舒州(今安徽省潜山县)通判王安石回乡探亲,率其弟、友四人游览了途中必经的褒禅山,因故不能尽兴,数月后仍不能释怀,写下脍炙人口的名篇《游褒禅山记》,以事喻理,促后学自勉。此文解放前后被我国大陆和港、澳、台地区选入学语文课本至今未曾删减。  相似文献   

14.
中语参(1990年版)将《游褒禅山记》(以下简称《游》)一文的主题概括为“……抒发一个感想,无论治学处事都首先要有百折不挠的意志……也应该有深思慎取的态度”。(新版教学用书基本沿用此意)这一概括与文章的表面意思十分吻合,但仔细想来却有两处硬伤:(一)主题平淡庸俗,落入窠臼,文章的价值仅仅在于在游山过程中对两个理性的观念获得了一种形象的认识,这就极大地降低了文章的品位,  相似文献   

15.
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是篇即事生议的记游文,历来多为评论鉴赏家所叹美。中学语文教材屡经更改,文言文入选篇目变动较大,而荆公此文一向是在选之列,可见此文在中学语文教学界的地位之高、影响之大。一篇古文入选教材,自应情辞可观,事理可思,经得起推敲且耐得住咀嚼,方不负其在启迪心智、涵  相似文献   

16.
公元1051年至公元1054年,王安石任舒州(今安徽潜山县)通判。1054年(宋仁宗至和元年)4月,他辞职回家探亲,在归途中游览了褒禅山;同年七月,以追记的形式补写了《游褒禅山记》。文章记述了游山过程中的两件小事,并借此生发议论,阐明了深刻的道理。  相似文献   

17.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指出充分发挥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核心作用,进一步提升综合育人水平;统筹各学科,特别是德育、语文、历史、体育、艺术等学科。充分发挥人文学科的独特育人优势。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是篇即事生议的记游文,王安石将深刻哲理寓于其中,情辞可观,事理可思,经得起推敲且耐得住咀嚼,为青少年启迪心智、涵养才性方面发挥着其他学科所无的陶冶功能,这恰恰是语文教学不可取代的独特价值所在。文中深思慎取、严谨求学的态度;百折不挠、积极进取的精神;以及事业成功需要志、力、物三者辩证统一的观点依然灼灼其华,虽已千年,仍然闪烁着深刻的思想火花。  相似文献   

18.
《游褒禅山记》是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学子的经典篇章,王安石以如椽大笔。先叙后议.缘事明理,给人以很深的教益。作为传统篇目。不同的教者已经有过众多富有特色与成效的处理方法。如何在确保完成“课程目标”的前提下.在对教材的处理上体现自己的个性风格.形成吸引学生的磁场.是值得每个有教学追求的老师认真思考的。  相似文献   

19.
通过必修二课文《游褒禅山记》的教学让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度阅读,从文中挖掘可用的写作素材,并布置几道阅读思考题让学生在课外查找、阅读与本文作者相关的阅读材料,以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库,培养多角度解读人物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探究水平,让学生得到更多的人文滋养。  相似文献   

20.
古希腊的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他的经典著作《诗学》中,提出了艺术创造的四个因素——材料因、形式因、创造因、最后因。他说,这就好比造房子,先得有砖石土木等材料,还得有修建房子的蓝图,接着需要修建也就是创造的过程,最后才是房子即完整的作品。我用这一著名理论来探索王安石的经典名篇《游褒禅山记》的创作规律,从而尝试教给学生古诗文鉴赏的一种全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