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3 毫秒
1.
目的:探讨足三里穴位埋线治疗运动性疲劳的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采用足三里为主穴,对大鼠进行穴位埋线干预8周训练,观察干预前后训练SOD、MDA、胸腺指数及脾脏指数变化情况。结果:干预前后穴位埋线组大鼠血清SOD活力显著增强,胸腺指数、脾脏指数较非埋线训练组显著上升。结论:足三里穴位埋线是一种较好的抗机体氧化方式,这种刺激能有效提升机体的体重,对递增负荷机体自由基代谢有调节作用,能缓解主要免疫性器官胸腺和脾脏的萎缩,进而缓解运动性疲劳。  相似文献   

2.
探讨黄芪总苷对运动性疲劳大鼠骨骼肌抗氧化能力、ATP酶活性及乳酸含量的影响。方法:应用力竭性游泳方法制作运动性疲劳大鼠模型,对大鼠预防性给予黄芪总苷,观察大鼠骨骼肌抗氧化能力ATP酶活性及乳酸含量的变化。结果:黄芪总苷明显提高运动性疲劳大鼠骨骼肌的POD,T-AOC和Ca^2+Mg^2+-ATPase的活性,降低LD的含量(P〈0.05)。结论:黄芪总苷具有保护运动性疲劳大鼠肌组织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提高骨骼肌抗氧化能力,改善肌肉组织能量代谢有关。  相似文献   

3.
针灸对消除大强度运动性疲劳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为了研究大强度运动性疲劳的消除 ,以评定量表的方法测定了 2 2名受试者的主观体力感觉及运动心情的变化 ,观察了针灸对疲劳消除的效果。结果发现 :受试者在大强度运动持续 7天后针灸组的疲劳消除明显提高 ,进一步分析表明 ,针灸组的主观体力感觉 (RPE)、运动心情评价 (DDS)、肌肉疼痛感觉 (SR)和小腿肌肉最大收缩力量 (PT/BW)与补充营养的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在后面 1周的恢复期 ,针灸组以上各值的恢复远快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4.
针刺足三里对运动大鼠自由基代谢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针刺足三里穴对运动大鼠自由基代谢的影响,采用跑台递增负荷训练模型,观察一般情况、Hb、肌糖原、肝糖原、肌肉及肝组织中的SOD、MDA含量和HSP70表达.结果发现,针刺足三里穴能改善运动大鼠整体健康状况,减轻大鼠体重、Hb以及肝糖原、SOD含量的下降,降低MDA含量和HSP70表达.提示针刺足三里穴可通过激发机体内在调节能力,改善自由基代谢,促进机体对大强度负荷的适应,起到延缓运动性疲劳发生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经颅脉冲电刺激(tPCS)对体力任务疲劳和认知参与下体力任务疲劳的运动员进行干预,探究tPCS对不同任务后的疲劳消除效果。方法:30名大学生运动员随机均分为A、B这2组,其中,A组在跑台上进行体力任务,B组在进行体力任务的同时加入认知任务,随后使用主观疲劳量表(RPE)筛选出RPE在8分以上的受试者并进行tPCS干预(刺激强度1.5 mA,刺激时间20 min),所有受试者在干预前后均进行心率变异性(HRV)、氧合血红蛋白(HbO2)浓度和RPE的数据收集。结果:1)tPCS干预后A、B这2组的RPE和低频率(LF)值显著下降(P<0.05),指标R-R间期均值标准差(SDNN)、高频率(HF)和HbO2浓度的值显著上升(P<0.05)。2)tPCS干预后B组各指标的变化差值均大于A组,其中HF的变化率差值最大,为18.20%。3)A、B这2组的RPE和HbO2的差值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1)在运动后使用tPCS干预对运动性疲劳的消除效果作用显著。2)在数学计算的参与下,tPCS对运动性疲劳的消除效果更大。  相似文献   

6.
通过握力和表面肌电检测骨骼肌力量练习前后以及振动放松后的变化,评价振动放松促进骨骼肌运动性疲劳恢复的即时效果。8名健康男性青年进行上肢腕关节反复屈伸至无法继续完成动作,造成前臂运动性疲劳直至力竭。振动组采用Power Plate振动训练器进行放松,对照组自然恢复。振动放松方法为频率30 Hz,振幅2 mm,持续放松3 min,力量练习前后及振动放松后测试握力和掌长肌表面肌电,分析比较肌肉力量和表面肌电积分值(iEMG)、平均功率频率(MPF)和中值频率(MF)等变化。结果显示,力量练习后握力均明显下降(P0.01),同时掌长肌表面肌电iEMG出现明显升高(P0.01),MF和MPF出现明显下降(P0.05)。即时振动放松可以使得握力显著恢复(P0.01),掌长肌表面肌电iEMG显著性减小(P0.01),MF,MPF亦有所恢复,但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因此,本研究得出结论,采用连续3 min,频率为30 Hz,振幅为2 mm的即时振动放松可以使骨骼肌在发生运动性疲劳后电生理特性和力量得到明显恢复,有效缓解骨骼肌运动性疲劳,使骨骼肌力量恢复。  相似文献   

7.
通过分析氧自由基与运动性疲劳的关系、按摩消除运动性疲劳的作用机制以及按摩与运动后自由基代谢的相关研究成果,提出了按摩消除运动性疲劳的氧自由基代谢理论,旨在为按摩消除运动性疲劳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也为运动后的抗氧化损伤提供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探讨熏腰法对短道速滑运动员运动性疲劳消除的研究。方法:运用文献资料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将吉林省短道速滑队优秀男子运动员6名随机分为实验组S(n=3)和对照组T(n=3)。经过4周大强度训练后测定血红蛋白、肌酸激酶、血尿素、血乳酸的数值。结果:1)经过4周大强度训练,对照组运动员的血红蛋白、肌酸激酶、血尿素、血乳酸数值恢复速率较慢。2)同样4周大强度训练后,作为实验组的运动员,他们的血红蛋白、肌酸激酶、血尿素、血乳酸的恢复速率明显快于对照组。结论:实验组运动员的血红蛋白、肌酸激酶、血尿素、血乳酸数值的恢复速率明显快于对照组。中药蒸气熏蒸腰部的方法能够对机体组织起到保护作用,并促进运动性疲劳的消除,从而提高运动能力。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观察了口服肌酸、蛋白粉等补剂对少年男篮运动员身体机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服用肌酸、蛋白粉等补剂能够增加少年男篮运动员的体重、无氧功率(P<0.05);实验组运动后血乳酸明显降低(P<0.05),对于运动性疲劳的消除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电刺激神经技术在运动性疲劳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电刺激神经技术是目前在国际上普遍采用的研究运动性疲劳的方法,但国内该技术在运动性疲劳研究中的运用几乎处于空白。将该技术应用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其机理为:在运动性疲劳前后,通过对外周神经不同形式的电刺激后比较肌肉的收缩性、兴奋性和反射活动的变化,可反映出运动性疲劳发生的部位及机制。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寻找对四川省散打队十运会赛前训练有关运动性疲劳有效的生理、心理监测措施。方法:采用追踪实验法和统计分析法。以四川省散打队备战“十运会”的五名队员为对象。以周为训练单位。采静脉血:每周一展8时空腹采血,共四周。测试指标:1)生化指标:CK、BU、Hb;2)心理指标:闪光融合频率、自创量表法。结果认为将整体监测与个体监测配合运用,是监测运动性疲劳的可靠手段;而将生化指标与心理指标结合使用,是监测运动性疲劳的有效手段。结论:运用生理生化指标和心理指标对散打运动员进行综合监控,其效果优于单一使用生理生化指标或心理指标。  相似文献   

12.
中药消除运动性疲劳方法的研究综述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关于中药消除运动性疲劳的研究,近几年来取得很大的进展.但在今后一段时期还仍是运动医学界的重要话题.通过对近20年来部分研究文献的总结发现,运用中药消除运动性疲劳的方法主要有中药内服、中药外用、中药注射以及内外兼用四种.主要对这四种方法的研究及其临床实验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针刺结合斜面站桩法治疗运动性髌股疼痛综合征(PFPS)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运动性PFPS患者按首次就诊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以针刺(主穴:膝眼、梁丘、血海、足三里、公孙)结合斜面站桩治疗;对照组取同样穴位只施以针刺。结果:三个疗程结束时,观察组的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第二疗程的显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且这种差异在第三疗程结束时更加明显(P﹤0.01)。结论:针刺结合斜面站桩法治疗运动性PFPS,既可提高疗效,又可缩短疗程,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运动性疲劳是多因素形成的,通过运用献资料的研究方法,进一步阐明“堵塞”学说因能量代谢活动增强而使肌体代谢产物(ADP、PI、HL,NH3)堆积过多肌细胞PH值下降,引起肌组织产生一系列不利于运动的生理生化变化,从而导致运动性疲劳的产生。  相似文献   

15.
放松音乐及音乐电针对有氧运动疲劳的恢复效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聆听放松音乐或足三里音乐电针法对49名男大学生的有氧运动疲劳治疗15 min,通过心率、下肢肌力、血糖、尿蛋白、视觉简单反应时、主观体力感觉(RPE)等生理、生化及心理指标评估和比较疗效.结果:两种疗法均使心率及RPE显著下降;放松音乐还可显著降低尿蛋白,并有缩短视觉简单反应时的趋势;音乐电针使RPE下降的幅度超过听放松音乐,但下肢肌力及血糖显著均低于治疗前,视觉简单反应时有延长趋势,并显著长于安静状态.表明:放松音乐能促进心血管及心理疲劳恢复,增强肾脏调节能力,改善中枢及骨骼肌疲劳状态;音乐电针对心理疲劳的恢复效果优于放松音乐,对心血管疲劳的作用与放松音乐相近,而对骨骼肌疲劳、中枢疲劳及机能状态下降等的作用不及放松音乐.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运动性疲劳对SD大鼠血清肌酸激酶(CK)与糖元含量的影响,探讨中药复方健体I号对运动性疲劳的预防作用。方法: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实验组。模型组及实验组大鼠进行3周每天4 h的游泳训练,实验组游泳前30 min予16.8 g/kg/d剂量健体I号水煎液,模型组予同等量的生理盐水,正常组不作任何处理。于3周后取样测定血清肌酸激酶、血糖、肝糖原、肌糖原及取肝肾组织作病理切片检查。观察运动性疲劳大鼠血清CK、肌糖元、肝糖元的变化及中药复方健体I号水煎液对上述指标的影响。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的血清肌酸激酶含量明显偏高(P0.05),糖元含量(P0.01)偏低,实验组能明显降低血清肌酸激酶含量(P0.01),提高糖元含量(P0.01),肝组织细胞水样变性明显减轻。结论:健体I号具有抗运动性疲劳,提高运动能力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关于运动性疲劳的氧自由基——脂质过氧化理论概述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对氧自由基、脂质过氧化反应引起的运动性疲劳的产生机制、诊断方法及有效的消除措施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摘要:目的:本研究观察健康受试者在运动性肌肉疲劳过程中大脑中枢电信号与外周肌肉表面肌电电信号通讯之间的变化,为丰富运动性肌肉疲劳的中枢机制理论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15名健康受试者为研究对象,通过上肢间断性握力收缩诱发其指屈肌疲劳,观察疲劳过程中运动皮质区的β波段(15~30 Hz)脑电、指深屈肌肌电以及脑电与肌电相干性的变化。结果:在疲劳过程中位于FC1、FCz、FC2、C1电极位置的β波段标准化能量谱显著性下降(P < 0.05);指深屈肌sEMG的15~30 Hz标准化能量谱随着疲劳发生显著下降(P < 0.05)。FC1、FCz、FC2、C1以及Cz电极位置的β波段脑电-肌电相干性随着疲劳的加深加重显著性下降(P < 0.05)。结论:本研究发现在小强度运动诱发上肢肌肉疲劳的实验中,β波(15-30 Hz)频率带的EEG和EMG功率谱随着疲劳的加深加重而显著性降低,同时β波(15-30 Hz)频率带对应的EEG-EMG相干性显著性下降。  相似文献   

19.
主要目的:为了研究运动性疲劳状态下心肌组织损害的变化规律。方法:以SD大鼠递增负荷急性力竭跑台运动为疲劳模型,应用形态学手段和分子生化技术,分别测定了运动后两组大鼠即刻心肌线拉体内钙含量、脂质过氧化反应产物内二醛(HDA)、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心肌组织匀浆内酸性磷酸酶(Acid Phosphatase,ACP)和β葡萄糖醛酸酶(Beta—glucuronidase),磷脂酶A2(PIA2)等指标做了定位和定量研究。结果表明,第4周末,一般训练组和力竭训练组大鼠心肌线粒休内钙含量、MDA和GSH—px、SOD、PLA2活性和心肌ACP、β-葡萄糖醛酸酶的活性未见异常改变(P〉0.05)。但是第8周末,力竭训练组心肌线粒体内钙、MDA含量和PLA2活性明显升高,GSH含量和SOD活性明显降低;第8周末,心肌ACP和β-葡萄糖醛酸酶明显增加。结论:运动性状态下心肌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发生了明显变化,这些变化可能是引起疲劳状态下心肌损伤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中药蒸汽浴消除运动性疲劳的几项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使用自行研制的中药蒸汽浴,对水上运动队运动员进行一个疗程(四个月)的消除运动性疲劳的治疗。疗程前后对比血乳酸(BLA)、血红蛋白(Hb)等几项指标有显著差异(P<0.01)。与对照组比较以上指标也呈显著性差异变化(P<0.01)。研究表明:中药蒸汽浴可有效地消除运动性疲劳,加速血乳酸清除能力或减少运动后血乳酸的形成,有利于有氧及无氧运动能力的提高,是一种新的恢复手段,对提高训练和比赛成绩具有独特的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