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深化农村职教改革满足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需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是农民易于接受的转移方式,而且对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缓解城市过度膨胀的压力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农村职业教育的现状与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急需深化改革,优化办学理念,强化培训功能,调整供给内容,加大扶持力度.  相似文献   

2.
大批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自发转移,影响到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制约了农村党组织建设、村民自治和乡村文化繁荣,也加剧了农村的社会问题,给当前的新农村建设带来严重困难。为此,我国应调整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思路,由农村劳动力主要向城市和异地转移变为兼顾农业内部吸收和就地转移,由强调农村劳动力的分业转移转向鼓励和支持兼业转移;同时,还要针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带来的种种后果,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  相似文献   

3.
河北省将探索建立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体系和长效工作机制.实施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培训工程.帮助其离土不离乡,实现就地就近转移就业。  相似文献   

4.
河北省将探索建立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体系和长效工作机制,实施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培训工程,帮助其离土不离乡.实现就地就近转移就业。  相似文献   

5.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与培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需要通过推进农村城镇化、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来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培训是实现转移的保证,可围绕劳动力的就地转移与异地转移开展富有实效的、多样化的教育及培训活动。  相似文献   

6.
作为产业工人的农民工的现状及权益维护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来,随着乡镇企业吸纳就业能力逐步下降,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的空间愈来愈小,农民离乡外出就业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渠道。据统计,2000年全国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的人数为8400万,2001年为8961万,2002年为9400万,2003年为9820万,以平均每年500万的数量迅速增加。  相似文献   

7.
如今,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出现新动向——在大量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的同时,不少先行外出务工经商的农民陆续带着信息、技术、资金、项目等回乡创业。这些“衣锦还乡”的农民工带动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转移,促进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推动家乡经济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8.
关于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产物,而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前后对其实施相关培训是提高农民工素质,促进其在城市更好就业的必然途径;但是,培训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形式可以更加多样化,而就地就近转移以及在农村开展创业培训应该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完善,市场对劳动力资源要求合理配置,这就为人口的跨地区流动提供了条件与可能;而以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发端的经济改革,使本已人多地少而存在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显性溢出。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原先主要依靠“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农村内部就地转移战略。然而,这一转移模式日益受到乡镇企业吸纳劳动力能力下降的限制。数以亿计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离开土地进入城市谋生。  相似文献   

10.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有两种形式,一是就地转移,二是异地转移。本文研究前者.探讨和分析实现兼业型就地转移的前提条件,这在大量农民工回流背景下具有重要的现实需要,同时也对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有效途径分析具有重要的实证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本文在统计年鉴数据的基础上,运用统计方法对辽宁农村劳动力流动与农村经济发展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目前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对辽宁省农村经济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并利用调查问卷的数据结果,使用SPSS软件进行了辽宁农村流动劳动力特征的统计分析,挖掘出目前辽宁农村劳动力流动中存在的无序流动、缺乏技术培训和就地转移程度不够等问题,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从唐山市农村劳动力的基本状况及转移就业的特点来看,农村劳动力总量庞大,供求矛盾突出问题将长期存在。国内外环境、政府政策、教育水平等因素影响着农村劳动力在城市中的就业岗位、层次、成本。进入新世纪以来,外出务工农民"回流"现象越来越明显。因此,就地转化成为今后唐山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3.
本文根据我国农村劳动力大量剩余的实际,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途径和对策进行了探讨,指出转移的途径:一是就地就近转移。农村消化;二是跨地区转移,合理分流;三是跨国转移,境外输出。并提出了转移过程中必须加强领导和宏观调控等一系列建议。  相似文献   

14.
以异地转移为主、就地转移为辅的模式从 80年代以来为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转移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这种传统转移模式已受到新形势的严重冲击而出现转移障碍。新形势对四川农村劳动力传统转移模式有五个方面的冲击 ,应从稳住能人、发展教育等方面采取对策。  相似文献   

15.
我国农村有三分之一的劳动力就业不足,剩余劳动力约1.5亿人。大力减少劳动力的供给,立足农村就地消化以及促进剩余劳动力的有序流动是中国农村就业战略的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16.
论职业教育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针对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出现的问题。深入分析了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根本原因,详细论述了职业教育在农村劳动力转移中的重要作用,进而提出发展职业教育、促进农村劳动力顺利转移的一系列政策性建议意见。  相似文献   

17.
为进一步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异地输出,促进全区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协调发展,切实增加农民收入。日前,台儿庄区职业中专依据区委、区政府的统一部署,积极做好“四到位”这篇大文章,广造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宣传攻势,收到了明显成效。  相似文献   

18.
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经济将呈多元化态势。要结合当地农业结构调整的实际,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和农民终身教育,并以学习科学技术带动文化知识水平的提高,引导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实现转移。一、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引导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1、加强对粮食种植专业户传播现代生物技术,先进的生产和管理手段,先进的机械生产方法,农业新品种、绿色食品、新型材料技术等知识,使他们具备现代科技素质,具备规模经营和提高产品附加值的能力,在农业规模化经营和产业化进程中发挥先锋作用,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2、在办好农民…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促使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出现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基于托达罗及其修正模型,扬州市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的模式选择:一是进入乡镇企业;二是进入城镇服务行业;三是农村内部消化吸收。具体建议为:1.发展乡镇工业集中区;2.规范和大力发展成人职业教育;3.建立统一开放的劳动力市场;4.发展高效农业和涉农工业;5.加强城镇化建设。  相似文献   

20.
新型城镇化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存在多方面问题,临时性就业较多,大多以体力劳动为主,缺乏技能培训,不适应城市产业结构升级的需要。在推进政策的路径方面,要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政策支持,优先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社会保障,以京津冀一体化为契机,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自由有序流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