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通常的情况下,作者寄到编辑部的稿件,总是希望能够发表,当然也希望读的人越多越好。但是,编辑部收到的稿件往往是大部分不能发表,除了版面有限,无法登载那么多之外,主要是因为那些稿件没有达到能够发表的水平。以文学作品为例,无论是小说,诗歌,散文等,大量的是一般化的平平之作。编辑看稿时,感到没有新意,不被这些作品所感动,如果发表出去,也不会感染读者。因而,这样的作品便不能和读者见面。我常常这样想,作者在创作这样的作品时,自己是否首先被感动了呢?自己在写这样的作品时,是否也象有的作家那样,被一种炽烈的感情所激动,甚至流着眼泪写作呢?可能不是这样。当然,有的作品内容很动人,作者感触颇深,只是文学功力不足而没有成功。但更多的并不是这样,而是对自己所写的事件和人物没有那么深的感触和理解。有些是硬‘憋’出来的作品,甚至是瞎编  相似文献   

2.
现代语感与新闻评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天,给大家说说新闻评论的语感问题。 新闻评论是媒体对新闻事实或某种观念发表意见、与受众交流思想的一种新闻体裁,具有极强的时代性,当我们阅读不同时期发表的不同新闻评论作品时,第一感觉往往不是内容,而是传达内容的符号——语言的时代感。我曾经与一位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评论作者交谈,他不停地感叹“现在不知道怎么写评论了”。他所感叹的不是怎么理解所要论的问题,而是不知道用怎么样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与受众有效沟通。  相似文献   

3.
他关心的不是作品能不能发表、能不能得奖;他总是在想:这个东西应不应该批评?是不是可以促使它改进一下?这样想的人往往是倒霉的,但他就是这样一个人  相似文献   

4.
检验自己作品的方法恩格斯在报纸上发表的第一件作品是一首诗,当时他还不到18岁。当看到自己的作品发表时,他高兴地大笑了一阵,冷静下来后,又读了几遍,便有一种异样的感觉。他对朋友说:“看到自己的诗就这样给发表了,定会产生一种奇怪的感觉,这些诗使你感到陌生,而你对这些诗的感受要比它们刚写出来时敏锐得多。”正是凭着这种异样感受,他发现了自己作品中的两处毛病。从此,恩格斯养成一种习惯:每当自己的作品发表,总要再读一遍。这不是自我欣赏,而是以一种陌生者的身份对作品进行审查,找出缺点,以利改进。  相似文献   

5.
在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闭幕前夕,一位领导干部的秘书告诉我们这样一件事:天津代表团一位年过花甲的代表,在看到报上登载他对首都商业工作提意见的报道后坐卧不安,找这位秘书诉说自己的苦衷。是他的意见引起了其他代表的异议吗?不。是见报后觉得意见过于尖锐而不该发表吗?也不是。原来这条意见根本不是他提的。  相似文献   

6.
吴维库 《出版参考》2009,(12):44-44
我把事情定义成事情,事情不等于坏事情、好事情,不等于大事情、小事情,不等于对事情、错事情。事情没大小,事情没有好坏,事情没有对错,事情没有悲喜。人给事情定义了大小、对错、好坏、悲喜。我又把事情定义成一个硬币,硬币有正面和反面两个面,当你看到反面,而且抱怨怎么是反面的时候,翻转过来就看到正面了。在你得到一个硬币的正面的同时,反面也已经存在了。找一个人作为伴侣的时候,在得到他的优点的同时,也得到了他的缺点,赏识他的优点的同时,也必须包容他的缺点。  相似文献   

7.
壁画作为一种公共艺术,创作完成于公共场所,针对不特定人群,其发表权的实现有特殊性,通常情况下,存在即发表。就本案而言,《赤壁之战》固定于晴川饭店二楼宴会厅墙体,虽然不是作品发表的惟一形式(画家们拍了照),但却是作品发表最原始、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种形式,而且作品以这种方式在这样一个特定地方发表,双方通过合同给予了认可,饭店方无权单方面改变。  相似文献   

8.
一部书稿,一篇作品,能不能出版或发表,应该由谁说了算?这好象不应该成为一个问题。但是,我们却时常能听到这样的事情:一种情况是某人写了书稿,找出版社得不到出版,就给某领导同志写信,强调自己的书稿质量如何高,社会如何需要,出版意义如何大。这样,且不管事实是否真正如此,只要领导大笔一挥,予以同意,就等于拿到“令箭”,出版社再有不同看法,也不得不照办。也有另一种相反的情况,出版社决定出版一般学术性的书稿,某人有不同意见,也随意干预。这样都不好。这种不正常的现象,是几十年来形成的不好的积习,到现在还远远没有解决好。审定稿件有这个问题,处理其他事情直至司法部门在执  相似文献   

9.
记者这一行,也许有点先天的职业缺陷。那就是他的实践的对象和内容,往往不是或者不完全是他的亲身实践行动的产物,他所报道的客观事物,大都是别人的实践。他往往是通过事后的了解,才去对那些事物加以反映,再去传播给更多的人。这事后的了解,是通过采访来实现的。当然并不排除有些事情,记者有时身临现场,他所报道的也是他自己亲眼看到的。但大多数情况不是这样。一些突发性的事件,记者不可能  相似文献   

10.
说“空泛”     
你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言论作品:题目不错,文字流畅,道理也对,但就是看不下去,或者看后一无所得。那是一堆砌得很整齐的文字,而不是一篇令人感动、使人受到启发的文章。对这类稿子,甚至很难提出具体的意见,也许只有两个字:“空泛”。于是就有人问了;“怎么才能不空泛?”或者“怎么写来写去总是空泛!”这  相似文献   

11.
一第一位这样说——1988年9月5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建所10周年学术讨论会的开幕式上,原新华社副社长李普同志,作了极为精炼而精彩的发言,大意是:新闻研究所成立的这10年,新闻界让我高兴的事不多。但有一件事我特别高兴,这就是新闻界的年轻人成长起来了,孙旭培同志就是我的老师,这是我第二次在公开场合称他为老师。我这一生,写的检查比我发表的作品还多,今天,年轻人赶上了好时候。当时,会场气氛很活跃、很轻松,而我,却怎么也笑不出来。“写的检查比发表的作品还多”,这是否是一个老记者一种特殊方式的血泪控诉呢?是否是一种灵魂深处的人格顿悟呢?抑或仅仅是一种调侃自己的幽默感?但李普同志的话看似平淡却奇崛则是勿庸置  相似文献   

12.
正演员出书现在已经不是什么新鲜的事情,演员出书的目的很大程度上除了展示全能,更多是为了拉拢人气,或者演员迟暮之后的孤寂过往,也或者是演员正在历经的潜规则故事,而这些正是当前混乱现状中最受观众欢迎的作品。读者有时候看的不是书,看的是演员的人气和面子;读的不是演员的书,而是读演员的私生活怎么过。  相似文献   

13.
范长江的《中国的西北角》和《塞上行》是人们所熟知的。但是,他当年发表的还有大量未能结集出版的新闻通讯和其他有关作品,却鲜为人知。1941年他在香港期间,所发表的长篇记实性著述《祖国十年》就是这样一部作品。  相似文献   

14.
外国人将外文作品译成中文在中国出版,这样的事情还不多见。湖南的“散文译丛”翻译出版过程中出了一件新事:上海同济大学的一位德藉专家读了这个译丛中的几本书,认为这是体现中外文化交流的一件好事。他想,他是不是也  相似文献   

15.
刘永成的名字读者并不陌生,刘荔的名字也很响亮,不知道的人以为前者是男子,后者是女郎。其实就是一支“笔杆子”,只不过一个是写新闻的真名,另一个是写文学作品用的笔名。刘永成不是新闻干事,然而看了他发表的作品会让人大吃一惊,五六个大档案袋里装的全是他心血的结晶,要是拿出来张贴展览,肯定要从他家里贴到走廊上去。他发表的新闻作品从国内报刊到海外报刊,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还经常能听到他的录音专访。刘永成在机关分管群联工作,平时可谓是个大忙人,领导没有赋予他写稿任务,而他结合工作发奋写稿。他见诸于报端和电台的每…  相似文献   

16.
新闻,这里指消息,篇幅不长,要求却很高。一篇写得好的新闻作品,应当具备思想性强、真实准确、短小精练、迅速及时、生动活泼这样一些特点。当然,这也不容易,不是每一条新闻都能作到这一步。但是,起码的一条,应当是把所报道的事情交代得一清二楚,明明白白,无论如何,总不该稀里糊涂拿出去,扔给读者许多疑团。如果是这样,不但无法达到宣传教育的目的,即便说客观地提供信息,也难以让人接受。遗憾的是,这样的新闻屡见不鲜。SOS儿童村的报道,就是一例。  相似文献   

17.
偶尔在报上读到这样一段文字:一家美国公司驻中国的总裁认为,如果《华尔街日报》发表一篇文章批评中国的某一件事,那么在中国的媒体上发表一篇反驳文章是没有多大效果的。因为大部分外国人不读中国报纸,即使是中国出版的英文报纸也不怎么读。  相似文献   

18.
世界上的事情常常是这样:我愿意的、应当的却不能够,能够的我又不愿意。我们怎么可以老去考虑“应当怎么样”呢? 现在有好多书我看不懂,(冯亦代插话:你不必示谦,看不懂的不是你一个人),我读德国的形而上学的东西比如康德的“三大批判”都没有那么费劲。我也曾对一些书进行语法分析,分析后才发现,原  相似文献   

19.
杂志的品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说明一些事情,先当一回文抄公。对于文学创作,张贤亮先生是有绝大的自信的。这有他的一系列成功的作品可资佐证。但是对于读书的事情,对于编刊的事情,他也不可能没有想法。这不,在1996年第一期的《文学自由谈》上,他不辞劳苦地自由谈了一番,别说,还真有一些见地。  相似文献   

20.
学术论文的侵权与防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广大图书期刊作者群中一个不断壮大而又稳定的群体,如果不懂得著作权法,势必会影响新著作权法的深入贯彻。侵权行为种种1.网络下载论文发表侵权今年2月份,南京某高校一研究生从网上下载他人作品发表,还在自己名字后挂上导师的姓名,被媒体曝光。该导师是德高望重的名教授,因为此事,颇受牵连。现实生活中像这样的事例还有。目前网络已十分普及,只要有一台计算机,学者们就可以在网络世界遨游,进入期刊网、各大学图书馆网等网站,任意阅读。因研究生的一些科目是不正式考试的,导师布置一主题,学生通过阅读交一份作业就行。为了交作业,直接从网络上下载一篇文章交差,这实际已构成侵权,只是以作业形式上交给老师未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因而未被广大师生重视。但如果导师批阅作业时,认为该文章不错,不假思索就推荐给某杂志社并署上自己的大名,而杂志社出于对该导师的信任,而放松了对其所推荐作品在著作权方面的审查,该文一旦发表将侵犯他人著作权,造成严重的社会不良影响。2.抄袭他人未发表的论文侵权抄袭他人已发表的作品会构成侵权,这是大家所熟知的;但抄袭他人未发表的作品也构成侵权,这是鲜为人知的,因而也是最易被学者们忽视的。根据新的著作权法精神,作品一旦形成,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