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译名记趣     
众所周知,香港人翻译起外文名字,一向生猛劲爆。迈克尔·乔丹叫米高佐敦,贝克汉姆叫碧咸,乔布斯叫贾布斯,观其用字,颇为拗口。但香港人振振有词,说港译名读音最准,非大陆译名可比。听来有理,但看旧的港文,有些还会保留旧译,被大陆译作莫桑比克的那个东非国家,译成莫三鼻给,未免让人可怜南部非洲那近2000万人口。我一个朋友说,不知者乍看这四字,还以为一人姓莫,排行第三,被行了割鼻子的劓刑呢---好好一个国名,都给译出故事来了。  相似文献   

2.
译名记趣     
<正>众所周知,香港人翻译起外文名字,一向生猛劲爆。迈克尔·乔丹叫米高佐敦,贝克汉姆叫碧咸,乔布斯叫贾布斯,观其用字,颇为佶屈聱牙。但香港人可以振振有词,说港译名读音最准,非大陆译名可比。听来有理,但看旧的港文,有些还会保留旧译,把大陆译做莫桑比克的那个东非国家,译成莫三鼻给,未免让人可怜东非那近2000万人口。我一个朋友说,不知者乍看这四字,还以为一  相似文献   

3.
“按揭”一词,现在几乎家喻户晓。但它从何而来的呢 ?有一张房地产专业报纸说:“按揭”就是“按”你贷款的年限,给你“揭”开商品房的盖子。这是望文生义式的解释,不足信也。   其实“按揭”一词为外来语,它来自英文 mortgage(抵押 )。   将 mortgage译成中文首推港人,港人将 mortgage的前四个音节用广东话译成“按揭”。这里便产生了一个问题。因为即使用粤语来译 mortgage的前两个音节,译音也应是“摸揭”而不是“按揭”。那么为什么要用“按揭”呢 ?原来这里涉及到一个在香港约定俗成的译名规则。   这个译名规则的核心是:…  相似文献   

4.
“大陆是母亲,台湾是妻子,香港是情人,欧洲是外遇。”我对朋友这么说过。大陆是母亲,不用多说。烧我成灰,我的汉魂唐魄仍然萦绕着那一片后土。那无穷无尽的故国,四海漂泊的龙族叫她做大陆,壮士登高叫她做九州,英雄落难叫她做江湖。不但是那片后土,还有那上面正走着的、那下面早歇下的,所有龙族。还有几千年下来还没有演完的历史,和用了几千年似乎要不够用了的文化。我离开她时才二十一岁呢,再还多时已六十四了:“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长江断奶之痛,历四十三  相似文献   

5.
20世纪初,港英当局纠集在港的旧文化势力极力抵制“五四”新文化、新文学的影响。直至1927年初,香港青年才邀请“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鲁迅到香港演讲,在一个文化后进的地区点燃“五四”新文化火种。鲁迅的演讲,揭开了香港新文化运动的序幕。从此,香港新文学的进程与国内新文学同步。鲁迅对香港新文学的兴起和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香港人民永远怀念鲁迅,称他是“中国的高尔基”。鲁迅的精神沟通了香港人的“中国心”。  相似文献   

6.
季湘 《天津教育》2014,(23):72-73
有这样一件事情至今让我记忆犹新,在赴港交流的一年中,一位香港资深校长曾经对我说:“大陆的课堂教学很有功力,教研活动也开展得很好!不过,你们教育出来的学生不懂情感没有梦想!”这句褒贬参半的评价刺痛着我,但同时也引发了我深深的思考。  相似文献   

7.
1994年的某一天.正在读初中一年级的我在一个被翻得不见了封皮的破杂志上看到了一篇文章.杂志的名字已无从考证.但文章中的一个情节却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之中。上边讲到一个大陆的经理人在香港22作的一个片段.里边的主人公先用英语在一个会议上做报告.结束后又用粤语和香港的同事们交谈.期间接到大陆客户打来的电话.又操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谈笑风生.下班后还不忘用家乡话给老家的父母打电话问声好。  相似文献   

8.
周凝绮 《文教资料》2008,(31):42-45
片名是电影内容的眼睛,是电影广告的灵魂.文章对比分析了大陆、香港对引进电影片名的翻译.香港版译名大多脱离了原名,被视为"不信"、"乱译",受到传统译论的严厉批评,然而这些译名却常为观众所接受.本文用纽马克(Newmark)的文本范畴理论和交际翻译理论,德国学者克里斯蒂安·诺德(ChristianeNord)的目的论,以及英国著名翻译理论家西尔多·塞弗瑞(TheodoreSavory)的读者分析法理论解读了这种现象.  相似文献   

9.
地域文学史的难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涪陵师专学报》开辟“重庆文学史”这个研究栏目,请我参加笔谈。我到过一次重庆,到过一次北碚,就凭这点资格无论如何是不能侈谈重庆文学的。可是这些年有的地区在做地域性的文学史我很知道,我的书架上便摆着《东北现代文学史》、《中国抗战时期沦陷区文学史》等著作。印象中还得过一本《江苏文学史》,新近搬家此书了无踪影。人说搬家之后一年中最好不要找东西,我只得认命。还有朋友送我《香港文学史》,香港的文学史的书香港人没有写,倒叫大陆的学界拔了头筹。遇到香港学者谈起此事最佳的姿态就是带头批评其中的隔膜处,这个办法比…  相似文献   

10.
曾飚 《留学生》2014,(7):30-30
正"英国范"或者"英伦风",在中国大陆的流行还需要时问。这与在香港的程度和阶段不同。你在香港的街道上,就可以读出英国的痕迹,而地铁、医院乃全中小学的布局,都足深深地留着一个水印般"港英"两个字。中国人对英国的解读,在过去几十年里,基本上也是在港派作家的笔下,"香江才子"陶杰就是典型代表。虮在彤势有点慢慢变化了,至少我认识的大陆朋友里,已经连续出了三四本类似于谈英国的作品集。孙骁骥就是  相似文献   

11.
同学     
许攸跟曹操是老同学。两人打小趴在一张课桌上念书。有什么好吃的分着吃,有什么好玩的一起玩。两人关系很铁。许攸喜欢叫曹操“阿瞒”,“阿瞒”是曹操的小名。两人还经常在一起谈论志向。许攸说,我想做一名太守,治理好一个州郡。曹操说,我想做一名宰相,治理一个国家。曹操便戏称许攸为太守,曹操还让许攸叫他宰相。但许攸还是叫他阿瞒。曹操说,你怎么不叫我宰相呢?许攸很为难地说,我叫你阿瞒已经叫顺嘴了,一时改不了口。曹操笑笑说,那你还叫我阿瞒吧。多年以后,曹操果然做了宰相。许攸呢?在曹操手下做一个谋士。跟小时候一样,许攸还是称曹操…  相似文献   

12.
招生冲击波揭去“皇帝”新衣几个月前,我写了《香港的大学将把北大清华扫为二流》一文。随后,北大清华就和香港诸校展开了激烈的高考状元争夺战。如今尘埃落定,刚刚进军大陆的香港诸校显然胜出一筹。虽然北大方面声称北大清华的调档分数高于香港的学校,但他们忘记了,高考分数是北大清华录取的唯一标准,对香港的大学则是参考分数。香港的大学敢拒绝大陆的状元,北大清华则以多招状元作为还击香港高校的武器。香港一个学校最多招200人,北大清华则招几千。在这种条件下,状元却几乎大家平分。其实,眼下几个状元的走向还不能说明太大问题。大陆学…  相似文献   

13.
陈栩 《神州学人》2011,(11):41-42
于我而吉西雅图是什么?是长在北美大陆的世界_L另一个香港,是徒步便可逛完的整个市中心,是耸人天际的地标太空针塔,是热闹繁华生生不息的派克市场,是辗转在港口那一艘艘姿态美妙得如栖鸟的渡船,抑或是街道转角一个又一个从不叫人惊喜也不叫人失望的星巴克?  相似文献   

14.
孙国平 《海外英语》2011,(13):190+218
电影作为一种跨文化的交际形式,近年来越来越赢得人们的喜爱,电影片名在人们选择电影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日前在中国,英文电影作品的片名翻译主要存在三种状态:大陆译名、香港译名和台湾译名,有些混乱。该文运用多元系统理论,解释了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并号召在英文电影的片名翻译方面,要通过加强交流,打破这种三足鼎立的局面。  相似文献   

15.
网络语言以其简洁、形象、隐喻化的特征在英、汉语中都占有重要的一席。然而,大陆、香港两地由于语言习惯不同,使用不同的网络词汇汉译。本文总结了两地在翻译网络隐喻词汇时不同的处理方法,分析了形成不同译名的原因,提出了三条建议性原则,以期规范网络用语译名。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外国影片引进国内,大批影片的引进加强了中西方的文化交流,但这些影片名在我国大陆,香港及台湾地区的翻译却大有不同。本文从实例出发,通过各地电影译名的特征,分析不同地区片名翻译的标准。  相似文献   

17.
1997年7月1日香港将回到祖国的怀抱,这是举世瞩目的重大事件。我们紧紧围绕这一重大事件,在作文教学中,从读、看(或听)、写、说、做几个方面入手,不仅使学生增长知识、提高读、写、说能力,而目还增强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意识,使学生德智两方面都得到了发展。 读,就是让学年读有关香港方面的书籍,使学生了解香港历史。由于清政府腐败无能,百年前香港被英帝国主义侵占,这是中国人的一个耻辱。但对于这一段历  相似文献   

18.
眼下食客时髦说“买单”。一日,有位香港来京观光的朋友问我:“回到大陆,不论在南京、上海,还是天津、北京,常听说‘买单,买单’的,不知‘买单’作何解释?”我说:“老兄您是明知故问吧,‘买单’是从你们那里学来的。”香港朋友说:“我们那里管结账叫‘埋单’,即服务员在临结账时,将账单放在托盘里,上盖方巾,送到东道主面前,东道主撩开方巾一看便知应付款额。如此用布盖着账单谓之‘埋单’,非‘买单’也。”听完港友一席话我对‘买单’的来由才有所悟。“买单”与“埋单”@金晶  相似文献   

19.
一封旧信     
从前,一个叫杰克的人在顶层的一个房间里找到了一盒旧文件。他把大多数文件都烧了,因为他不太喜欢旧东西。但其中有一封年代已久的信。信的末尾是一个著名作家的签名。  相似文献   

20.
壬申年初夏,我赴深圳参加“当代中国企业文化学术研讨会”,并作了题为《企业文化与企业生存的总体观照》的学术报告。不意这个被称为带有时代觉悟的发言被谙熟企业深层管理的、来自香港文化界的与会代表洞察,被邀赴港进行学术交流(共邀请了三人)。在港期间,除继续研讨企业文化意识、文化环境、文人素养等问题外,应我们的要求,还请香港朋友谈了香港中学、大学教育的有关情况。现应《中学语文》主编邹先生之约,就香港中学教育的有关问题提供一点信息。一、重视能力的培养香港对中学生能力的培养极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