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女性意识的彰显与淡化、张扬与超越是当下女性诗歌写作中存在的一个二律悖反而殊途同归的问题,二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在矛盾中共同推动女性诗歌的发展.在女性"自我"镜像的建构与解构的互动中,女性诗歌建构着更加合理和谐的、与男性真正平等对话的女性话语方式和诗歌体系.  相似文献   

2.
简·爱幼年的经历对其一生的心理状态和生活境遇都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按照托拉康的"镜像理论",幼年早期父母的去世造成了简·爱心理上的"原始的缺失",使她停留在心理的"镜像阶段"而无法超越。理想自我与现实的冲突造成了她人格的异化和分裂,简·爱这种自我建构的矛盾成为了其人生和爱情抉择的深层心理根源。  相似文献   

3.
“女性意识”与“社会性别”的理论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章论述了“女性意识”这一概念在特定历史时期女性学批评和性别观念误区的拔乱反正中所作的理论贡献及其局限。由其局限引发出对“社会性别”这一西方女性主义核心概念及重要分析范畴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之阐释。  相似文献   

4.
新时期以来的女性文学批评,性别意识一以贯之。之初,作为对特定历史时期“男女都一样”的性别观点的反拔,批评话语侧重女性立场的强调,女性意识的阐发。90年代以来,批评话语渐渐转向“社会性别”,研究中更倾向于男性权力的批判和性别差异的解构。近年来,“性别诗学”理论渐渐浮现,强调性别属性的阐释与其他范畴的结合,并谋求双性差异中的和谐,这意味着学界对性别介入文学的问题有了更理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中国女性文学中的女性意识是在一代又一代知识女性的不懈探索中逐步发展成熟的,到20世纪90年代,女性文学中的女性意识已达到了完全自觉和成熟。本文从其解构传统男权审美规范、塑造女性作为“人”的形象和解构传统性别秩序。抒写女性自我生命体验两方面来深入阐释其女性意识的高扬。  相似文献   

6.
中日女作家萧红与林芙美子最初都选择诗歌作为自我言说的方式。在诗歌的理想王国中,她们获得言说主体和欲望主体的地位,勇敢表达女性爱的需求与权利;从女性立场审视两性关系,书写爱情逝去后女性心灵的伤痛及愤懑情绪;通过不断的内观与反思认识自我并寻找生命的意义,共同彰显出强烈的女性主体意识。因为具体社会环境、亲情关系和恋爱观的不同,二者诗歌中的女性意识在觉醒程度和呈现方式上又呈现出矛盾退守与决绝抗争,以及孤独的吟唱和群体的言说等个性差异。  相似文献   

7.
幼儿教师身份是其存在的本体论,即存在的依据与归属。"他者镜像",作为主体的对照物存在,反映了制度层面的规定性,多以"镜像"的呈现、观念层面的期望,帮助主体确定其位置在何处。"自我认同"是一种内在性认同,在个体生命体验中持续变化,追寻主体存在的价值。从"他者镜像"和"自我认同"之维,探讨幼儿教师身份认同建构的可行性,"他者镜像"塑造合理的客体身份、规范客体身份的工具价值、明晰身份的外显特质;"自我认同"在行动中建构主体身份认同、探寻本体性价值,促使自我内部不断持续改进。  相似文献   

8.
论女性文学中“母亲神话”的颠覆与解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女性学以批判男权化为基点,凭借女性话语阐述女性经验和女性意识,从而进一步提升女性自身。“母亲神话”的颠覆与解构是女性学抨击男权化和女性自身内省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在昆德拉的小说中“自我”的主题总是通过不同的形式曲折呈现,且具有深刻的意义。著名的精神分析学家拉康在“镜像理论”中也对“自我”进行深刻的探寻。以拉康的镜像理论为切入点,分析昆德拉作品《不朽》中的“自我”主题,探寻在“他者”映照下“自我”的彰显与偏离,为阐释昆德拉的“自我”主题增添了另一种可能。  相似文献   

10.
由于文化观念和性别立场等方面的不同,男女作家在塑造都市女性形象时呈现出鲜明的性别意识,形成男权话语和女性意识下对都市女性形象的不同观照。男权话语下女性形象的塑造主要表现在赎罪主题的言说、父亲形象的无形强权与文本细节的失衡等方面;女性意识下女性形象的塑造主要表现在缺席的男性、渴望对话的书写与温情述说的立体感等方面。从文本得失看,保持精神自由及写作话语的超性别意识应成为今后塑造都市女性形象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11.
在20世纪的文学视阈中,女性作家不懈地对自我生命意识进行叩问与求索。舒婷的诗歌以其对"爱的世界"的理想与渴求,对"人的尊严"的倾诉与提升,以及其形式的现代化而拥有众多读者。她的诗歌中充满了人性、人道主义和爱,以及对女性独立人格和命运的关注。  相似文献   

12.
“女性文学”存在的合理性一直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 ,而且由于它的定义的杂乱 ,某种程度上也妨碍了它的被确认。通过女性在社会生活中和文学文本中的被压抑状态的描述 ,可以确证“女性文学”存在的合理性。同时也略微针对现存的几种关于“女性文学”的定义提出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3.
白大省是<永远有多远>中一个仁义善良、真诚热情、饱含悲剧因素的女性形象,她的悲剧命运是男权话语主体下两性不平等的社会造成的,也是她女性自身主体性消解,沦为"第二性"的必然结果,她的人生悲剧也即是她的"仁义"悲剧.  相似文献   

14.
黄咏梅的小说创作路线与70后很多女作家们的"私人化写作"、"身体写作"等差别较大,她的立足点在普通的社会生活之中,并且善于运用细腻的语言和精致的比喻,充分展现了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的悲剧命运。她既带着纯然的女性意识进行写作,又在一定高度上摒弃了性别意识,从而进入了一个更高的人类共同的思想意识层面。  相似文献   

15.
当代作家铁凝以其独特的女性视角塑造了许多经典的女性形象,关注与解读女性的生存困境,对她们或委婉或尖锐地予以批判,并指出女性身陷困境的原因,不只是传统的男权制度和男性意识形态及文化的束缚,还有女性自身的历史惰性.因此,只有解构男性神话,唤醒心灵深处的自我意识,女性才能实现真正的自我救赎.  相似文献   

16.
论作为社会性别话语的“贤妻良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女性为什么缺乏群体意识、缺乏自我?本文试图运用社会性别分析范畴解读“贤妻良母”回答这个问题。笔者认为,“贤妻良母”曾经被革命、解放等话语使用过,但任何一次使用都忽略了它的社会性别含义,忽略了它对两性生活方式的表达。正是蕴含着两性生活方式的贤妻良母话语将女性支解为“妻”“母”“媳”“婆”和“女人”,女性因而难以找到自我。  相似文献   

17.
奥康纳短篇小说通过刻画雌雄同体的寡母和病态丑化的男性形象,实现了对传统男性形象和男权话语的解构与颠覆,突显其女性的主体意识,而两性世界和谐发展是其解决这一困境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18.
中唐才女薛涛和越南黎末阮初的喃诗女王胡春香作为两国文采风流的女诗人,她们的诗歌中均流露出反抗封建礼教、追求独立人格和尊严的女性意识。二者的女性意识在追求合理的婚姻制度、渴望交游唱和的自主意识以及高昂的参政热情等方面存在着共性,但又由于时代环境、婚恋经历和价值取向等的不同造成了她们诗歌中女性意识的个性。二者诗歌中的女性意识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传统的男女性别定位,在两国文学史,尤其是妇女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价值。  相似文献   

19.
20.
翟永明的诗歌从关注女性命运开始,揭示了女性生存的命运和本质,以自白式的诗歌话语淋漓地表达情感。而后,诗人逐渐转变自己的话语方式。"超越"是翟永明的关键词,从表达女性意识到将个体经验与历史、现实语境相结合,诗人走向了更为宽阔的诗歌表达领域,在诗歌话语的转变与超越中,不断成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