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问题报道与构建和谐社会不矛盾问题报道在很多情况下都被认为是负面报道的代名词,其实所谓问题报道是相对正面报道而言的。“正面报道”焦点往往集中在社会的积极部分或光明一面.强调“平衡”、“和睦”和“稳定”。而问题报道大多是聚焦于那些与现行社会秩序和道德标准相冲突的事件以及反常现象,强调“变动”、“反常”和“冲突”,以使公众瞩目、警醒和震惊。在问题报道中新闻主题大多数是由“不寻常”和“冲突”构成的。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组合报道作为一种报道方式和编排手段.虽然也隔三差五地在媒体中露面.但大都表现为时令性的应景章.传和受都不怎么把它当回事。比如节假日工人加班,战士站岗;又比如重要件下来.甲地如何学习,乙部门怎样研讨等.几个人或几个单位一“组合”.就完成报道了。而在其它时间的其它报道中,却很难见到它的踪影,“组合”常被弃置一边.靠边站了。  相似文献   

3.
单纯企业开业的报道,新闻媒体大多予以“封杀”,这些企业的开业如果要想在新闻媒体上有所“表现”,对不起,请出钱打广告,那么,“企业开业”究竟能不能报道呢?笔者认为,企业开业是可以报道的,问题就看你选择什么样的角度,怎样截取其有新闻价值的东西进行报道。  相似文献   

4.
按照新闻事实的不同属性.深度报道属于非事件性新闻。与事件性新闻相比,它关注的只是已经发生的事实。是事件的过去时。深度报道是一个总结、回溯性报道,它不仅要回答“是什么”,还要回答“为什么”,其新闻价值一般蕴含在事物的本质层面,需要在报道时深入挖掘。平时见诸媒体的各种成就性报道、经验性报道、工作报道或解释性、研究性报道,都属于这一类,它们往往以系列报道的形式展现出来。深度报道一般是先从已经发生的事实中提炼出主题.再策划采制报道,具有强烈的导向性,  相似文献   

5.
深度军事报道是一种系统反映与军事活动有关的重大新闻事件.揭示其实质.追踪和探索其发展趋向的报道方式。近年来。从军报到军区军兵种报纸.着眼党报使命特点和部队建设发展需求.相继推出了不少有影响的深度报道。笔者感到,写好深度报道。关键不是“怎么写”。而是“写什么”,也就是往哪儿“深”。选准主题。深入问题。选好题材是搞好深度报道的关键一环。  相似文献   

6.
每年的全国“两会”.是全国人民关注的焦点.也是各家媒体的大考比武之时.但年年开会年年报.往往难以出新.有的记更是发出“两会报道创新难.难于上青天”的感慨。尽管存在困难.但媒体的报道还是每年都有新花样.让受众感觉每年都有新看点.这也是媒体对社会应尽的职责。 “两会”闭幕了.并不意味着“两会”报道就此终结了.记要做有心人.开创“后两会”报道的新天地。[编按]  相似文献   

7.
程文 《新闻世界》2003,(12):16-17
如何改进会议和领导活动的电视新闻报道,结合笔在电视新闻报道岗位上的学习和工作实践.概括起来就要做到:深化主题、突出“重要性”;寻求共鸣,立足“贴近性”;着力表现,增强“可视性”。  相似文献   

8.
邓涛  强月新 《新闻前哨》2002,(11):18-19
一、创新经济报道模式要做好“入世”后的经济报道,需要不断深入学习,认真研究,及时转变报道观念,同时注意做好思想性、服务性、引导性三方面文章,创新经济报道模式。思想性是经济报道的深浅标记。“入世”后,新的经济报道题材层出不穷,思想性成为贯穿于报道主题的命脉。《文汇报》上的一篇题为《中国土豆为何不敌美国马铃薯》的报道,着实发人深思。其文意如下:土豆在我国的菜市场上,历来是低价值的。但中国土豆,是从土地到菜篮子,美国马铃薯却“千锤百炼”身价增;中国土豆,风吹雨打不穿“衣”,美国马铃薯,离开土地“孵空调…  相似文献   

9.
刘岩 《声屏世界》2005,(2):27-28
这里的“硬新闻”,是指我们电视新闻中常见的成就性、经验性报道等报道形式。在东北振兴、媒体先行的时代大背景下.如何做好这些新闻报道,啃下这块“硬骨头”.让此类新闻背后的大主题春风化雨般的为观众理解、接受,顺利实现新闻传播的“软着陆”。几乎成为电视记每天都要直面的问题。其中关键的一点.就是要有“举重若轻”的本领.为此.笔试从以下几方面加以阐释。  相似文献   

10.
高作石 《记者摇篮》2004,(11):6-6,18
“独家新闻”是吸引读者的“焦点”,也是报业竞争的“热点”。面对几乎相同的时事新闻资源,如何营造“独家新闻”的效果?实践证明,在时事新闻报道方面,“深度报道”已经成为“独家新闻”概念的新内涵。地方党报创新时事新闻报道.完全可以从“深度报道”起步并由此打开“突破口”。  相似文献   

11.
陈旭 《新闻导刊》2006,(1):12-13
市二届人大四次会议和市协政二届四次会议于1月11日先后开幕,分别于1月16日和1月15日闭幕。本次“两会”是“十一五”开局之年的“两会”,胜利完成了各项议程。《重庆晨报》对此次“两会”报道高度重视.编委会领导亲自抓策划、抓部署,组织了报道小组.从1月9日到17日,在要闻版面进行了浓墨重彩的报道。  相似文献   

12.
21世纪,“读图时代”向我们走来。由于生活和工作节奏日益加快.使得人们更加青睐形象直观的摄影报道。当前新闻摄影已形成与文字报道同等重要的新闻力量,新闻照片不再是文字新闻的配角,它凭借其他记录形式无可比拟的优势独立地发挥着其报道的职能。而在摄影报道中,摄影专题较之单幅的新闻照片在传递信息、传播知识等方面更具优势,堪称“读图时代”的重型武器。  相似文献   

13.
录音报道是广播新闻中最富有广播特色的一种报道形式。它比一般文字新闻更富有真实感.更有生活气息.其“声情并茂”是其它形式所不能替代的。录音报道中的现场音响如果使用得当.不仅可以为新闻报道增色.而且还能为其增趣。  相似文献   

14.
如果不是《军事记》编辑部约稿.我真的不敢在这里谈什么初上“两会”的体会。记得“两会”前记部通知我上会时.心里的感觉是既兴奋,又担心。对于我这位记队伍的新手来说,能参加“两会”报道,不仅是领导的信任,更是一次锻炼和提高自己的机会。可我担心的是.自己常年从事基层部队采访,平时对时政报道了解甚少,第一次上会,写不出东西“砸了锅”咋办?  相似文献   

15.
沙敏 《新闻世界》2003,(12):18-18
如今的媒体多种多样.新闻报道的形式较之以前也有了很大的变化.消息、通讯、特写、已不拘束于一定的格式,但在这些报道形式中.新闻的深度报道仍有着一定的生命力.受到许多读的青睐。缘何如此。我认为关键的一点是.新闻深度报道在复杂社会和事物的纷呈中.具有一定的“分析性”和“解惑性”.应该说具有思维特性的深度报道是新闻记不懈追求的使命。  相似文献   

16.
焦玉良 《声屏世界》2005,(11):58-58
实现对外经济报道的“转型升级”并不是否定以往的报道,而是面对对外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和广大受众更高层次的认知需求。首先,在内容上实现从“是什么”向“应该是什么”转变。以往的对外经济新闻更多的是关注事件本身,而围绕事件所反映出的普遍价值则关注不够。“是什么”的报道属于实证性报道,而“应该是什么”的报道则属于规范性报道。  相似文献   

17.
全国“两会”,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观点荟集的盛会。代表、委员们聚首北京.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就事关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建言献策。报道好代表、委员们的观点,是媒体的责任,也是“两会”报道的一大重心。今年“两会”期间许多媒体的观点报道都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值得我们总结和把握。  相似文献   

18.
陈旭 《新闻导刊》2006,(4):18-19
正面报道.正在也肯定会成为都市报新闻竞争的主战场.无论是重大时政题材的拼抢.还是社会新闻新的报道领域的开拓.都非常清楚地预示着,在“揭露、批评”和“建设、服务”之间,都市报的考量和选择正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  相似文献   

19.
抵制文化报道低俗化提升文娱新闻含金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明星取代了模范,美女挤走了学者.绯闻顶替了事实,娱乐覆盖了文化,低俗代替了端庄”。文娱新闻低俗化.其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新闻职业道德的弱化和新闻社会责任感的缺失。媒体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大众的欣赏品位、道德观念,肩负着传播文化和精神文明的神圣职责。因此,正确处理好文化娱乐报道中“迎合与引导”的关系、“报道与炒作”的关系、“阅读率与品位”的关系,切实把握好文化娱乐报道的导向.不为格调低下的各种社会丑恶现象提供传播载体。是每一个文化新闻从业者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职业素质。  相似文献   

20.
地市报如何彰显摄影报道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华 《新闻记者》2005,(5):75-76
今天,各级各类报纸已进入“厚报时代”、“渎图时代”,新闻摄影报道也进入了“电子时代”、“数码时代”,在保持和发扬晚报特包的前提下,推进新闻摄影报道创新,为读者提供思想性、新闻性、可观性兼备的图片.是新闻客观规律的要求,也是报业竞争的要求,更是读者和市场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