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乡下人进城”叙事比“城里人来到乡村”更能真实地反映当代城乡矛盾。贾平凹长篇小说《高兴》和展锋长篇小说《终结于2005》,不约而同选择“乡下人进城”叙事,展示了“乡下人进城”过程及其结局的两种文本叙述。两种文本叙述了失去土地的南北“乡下人进城”以及农村城市化趋势引起的阶层和族群变化,体现了当代作家在当代中国语境下对乡土叙事所作出的自觉调整。  相似文献   

2.
“苦难”是文学的重要母题,也是当下“乡下人进城”文学叙述的关键词。多数“乡下人进城”的苦难书写如实展现了城乡关系紧张、观念对抗的现状,自有其文学承担。而以王安忆《骄傲的皮匠》、池莉《托尔斯泰围巾》为代表的“乡下人进城”小说则注重心灵书写,以另一种视角和姿态来表述他们眼中的“乡下人”,在人物形象和城乡关系上都开辟了“乡下人进城”文学的另一个向度,丰富了“乡下人进城”文学的多元发展。  相似文献   

3.
新世纪以来,在以乡下人进城为题材的小说创作中存在一种先进城、后返乡的叙事模式,该模式可以用这样的方式表现:乡下人以进城谋生为开始,以出事返乡为终点。旧海棠的新作《橙红银白》接续了这一模式,但其新颖之处在于道出了80、90年代出生的乡下人的进城经验,他们的新伤和父辈的旧痛一同构成了在城乡下人的沉重代价。小说关注社会现实,表现出了旧海棠关注生命的价值立场。但同时,这部小说在叙事层面上也存在薄弱之处,叙事人的主观情绪频繁介入叙事,不仅削弱了小说的真实性,同时也阻碍了对乡下人进城问题的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4.
"苦难"是文学的重要母题,也是当下"乡下人进城"文学叙述的关键词.多数"乡下人进城"的苦难书写如实展现了城乡关系紧张、观念对抗的现状,自有其文学承担.而以王安忆<骄傲的皮匠>、池莉<托尔斯泰围巾>为代表的"乡下人进城"小说则注重心灵书写,以另一种视角和姿态来表述他们眼中的"乡下人",在人物形象和城乡关系上都开辟了"乡下人进城"文学的另一个向度,丰富了"乡下人进城"文学的多元发展.  相似文献   

5.
浅谈农民工培训问题的成因及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工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涌现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农民进城务工,一头连着城市和发达地区,一头连着农村和落后地区,为改变城乡二元结构、解决“三农”问题创出了一条新路,使整个社会结构产生了变革;它还为城市二、三产业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低成奉劳动力,为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立下首功;农民工进城还以特殊方式反哺农村,他们每年带回家乡的现金,成为发展农业、改善生活的“资金干渠”。  相似文献   

6.
"乡下人进城"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中国现代化浪潮推动下出现的一大特殊社会现象,对这一现象的叙述也成为很多作家关注城乡冲突的最好视角,并逐渐形成了以进城乡下人为描写对象的文学创作潮流.挖掘转型期以来的"乡下人进城"叙事文本,可见这一叙事形态具有以下三个特征:一是城乡两域的叙事空间;二是融入底层的叙事立场;三是关注苦难的叙事主题,呈现出独特的叙事特征和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7.
“乡下人进城”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中国现代化浪潮推动下出现的一大特殊社会现象,对这一现象的叙述也成为很多作家关注城乡冲突的最好视角,并逐渐形成了以进城乡下人为描写对象的文学创作潮流。挖掘转型期以来的“乡下人进城”叙事文本,可见这一叙事形态具有以下三个特征:一是城乡两域的叙事空间;二是融入底层的叙事立场;三是关注苦难的叙事主题,呈现出独特的叙事特征和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8.
进入20世纪以来,由乡村走向城市成为中国社会最突出的主题,“乡下人进城”也成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书写母题之一。20世纪初,尤其是80年代以来,“乡下人进城”书写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一)20世纪20-30年代至60-70年代,“乡下人进城”书写的出现与中断;(二)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乡下人进城”书写的复归;(三)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至新世纪初,“乡下人进城”创作潮流的形成。  相似文献   

9.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乡下人形成一股迁移的潮流纷纷进入城市,因此,他们与其进入的城市生活空间的矛盾冲突、他们生命价值的体现与受挫理当是值得关注的文学内容。纵观五四至今近百年来小说家们对乡下人进城后生活的书写可以发现,乡下人进城后,仍然没有摆脱生存困境和精神困境,即使是在新时期,他们也很难被城市真正地接受,他们的生活仍然是举步维艰。  相似文献   

10.
孙玉声的《海上繁华梦》一直被视为“嫖界指南”而受研究者摒弃,但如果将这部狭邪小说视为一部描写“乡下人进城”的小说,它则可作为晚清“乡下人进城”叙事的典型文本。首先,题目包含了“乡下人进城”叙事主题的全部元素:“海上”是目标,“繁华”是诱因,“梦”是过程。其次,内容上精心设计了不同于其他同类小说的细节,来表现城市与乡村的二元对立。再次,结构上采用交织重现的交替结构和回环往复的环式结构,深刻揭示了“回归乡土”的主题。  相似文献   

11.
对进城农民工的人文关怀是新世纪“乡下人进城”叙事模式普遍采用的叙事视角,具体表现为作者对农民工所承受的身体与人格伤害的描摹。这一视角的采用显示出当代文坛对当下社会生活关注度的增强,同时过度的“苦难”渲染也影响了“乡下人进城”这一叙事模式的深度。  相似文献   

12.
王丹蕾 《学语文》2012,(3):73-74
中国的乡村一直是现代以来的文学作品持续书写和想象的对象,在《人民文学》"乡下人进城"的小说文本中,乡村想象自然必不可少:记忆中的乡土温情脉脉,是疲惫不堪的打工者魂牵梦绕的精神之乡(《太平狗》,《人民文学》2005年第10期);审美的乡村醇美自然,是美好人性孕育、  相似文献   

13.
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是指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两化"内部协调基础上,使"两化"在时间上同步、在空间上一体,在布局上按功能分区,三大产业相互融合,并在发展阶段、目标、政策、速度上有机配合,使之形成良性互动关系,最终推进地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4.
外来务工人员促进了城市经济繁荣,加快了城市建设步伐,但与此同时,在一段时间内,伴随着进城务工人员的增加,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城市犯罪率也同时上升。在梳理汇总已有研究文献的基础上,进城务工人员增加与城市犯罪率之间的潜在关系得以清楚阐述。正确认识、剖析二者之间的联系,对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提升农民工市民化质量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职业技术教育》2005,(33):57-57
完善培训机制,构建培训网络,全面开展进城务工人员培训。首先,出台相关文件,为开展进城务工人员培训提供政策保障。近几年来,省委、省政府非常重视进城务工人员培训工作,先后出台了《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决定的意见》、《关于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农村“三化”建设的决定》等一系列重要文件,要求各级政府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加强对进城务工人员培训。从2005年开始全面实施“广东省百万农村青年技能培训工程”。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广大农民纷纷进城务工就业。随之而来的人口迁移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尤其是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日趋突出。城市学校一方面为广大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全面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但是另一方面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家庭教育、知识基础上存在的  相似文献   

17.
张雁 《语文知识》2000,(6):29-29
从前的演员是没有“领衔主演”这种称谓的,而如今,“领衔主演”的字样频频出现在电影电视剧的片头。“领衔主演”应该有几位呢?我们不妨看一下几部电影电视剧:电影《男妇女主任》、《甲方乙方》、《不见不散》中“领衔主演”  相似文献   

18.
艰难的历程——论“乡下人进城“文学的农民立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云 《文教资料》2007,(7):90-92
本文从农民立场出发解读当下的“乡下人进城”文学,深入剖析作家遵循农民立场采取的对立性叙事对抒写进城农民悲剧性命运的意义,并进而考察这种立场给小说叙事带来的局限性,从特定角度评价这种文学现象的思想、文化内涵和文学史地位。  相似文献   

19.
50年代随着革命政权由农村转向城市,文学也迎来了城市转向。作品中由农村向城市的迁移,隐晦地记录了文学要跟随革命“进城”的时代变化在知识分子以及工农群众中的影响;细致的人物心理刻画彰显了人物心理成长与人物追寻新的文化身份认同之间的互动关系;男女主人公的性别设置表达了作者在“进城”之后,对于建立平衡和谐男女关系的未来国家的想象。因此,《我们夫妇之间》是着眼于实际问题——文学“进城”的反映,是最紧跟时代潮流,追随政策步伐的。细腻的情感表达,开创性的探索应该成就它的历史地位。对这一文本的重新认识,有待于引起学界的重视。  相似文献   

20.
本文将铁凝的《谁能让我害羞》、邵丽的《明惠的圣诞》和须一瓜的《雨把烟打湿了》三篇小说并置阅读,分别选取男性进城、女性进城和乡村学子进城三个层面来探讨乡下人进城的融入之痛。此类叙事在城乡二元的背景下,构建一个城乡对话,在三类人物的进城故事中揭示中国传统乡村社会向现代∕后现代社会的转型之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