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调查表明,最近几年我国“剩女”数量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从社会、心理等多个角度分析了“剩女”产生的原因,提出了解决“剩女”问题的建议,希望能通过社会各界的关心、帮助,解决好大龄未婚女性的婚姻问题,以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2.
20世纪后半期各种文学理论流派迅速更迭并与文化理论不断融合,共同阐释全球化时代的各种文化现象。当下社会中,"剩女"现象的出现和持久存在已然成为一种不容忽视的文化现象。后女性主义所主张的"尊重差异、包容差异"以及新女性的自我建构意识无疑为剩女摆脱身份焦虑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也为她们正确地认识自我、转剩为胜、做好新女性指明了道路。  相似文献   

3.
剩女是近年来新出现的现象.她是网络媒体的宠儿。但是却被网络媒体塑造成有问题的一个群体。剩女的出现与其说是由剩女自身造成的。不如说是由社会造成的。是传统的择偶和婚姻模式与现代新生事物之间碰撞所激发出来的问题。剩女现象暴露出男权家庭制度的虚伪性和脆弱性。但是男权制的家庭仍然是剩女在职业和家庭选择中的主要障碍。剩女虽然在婚姻上存在失调。但是她们婚姻问题的解决将是女性在职业和家庭平衡的良好范例,剩女本身就是女性自身发展过程中一个必然阶段。她们的成熟路程也必定是女性人格发展的一个范例。  相似文献   

4.
陈剑  杨晓苏 《时代教育》2012,(11):263-264
近年来,"剩女"一词出现在了人们的视野,并迅速成为老百姓茶余饭后谈论婚姻、恋爱、家庭等问题的焦点。然而,社会各界对"剩女"现象的过分关注,对在校青年大学生婚恋观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困惑,不利于其身心的健康发展。本文正是在整理有关"剩女"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通过总结"剩女"现象形成的原因,思考这一现象对当前高校青年大学生婚恋观的影响,以引起社会的关注和思考。  相似文献   

5.
随着社会的转型,高知女性的社会、经济、政治地位不断提高,而在男女比例失调的社会中所出现的高知女性"结构性过剩"的失婚现象,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除了社会结构和社会文化原因外,本文还从社会认知理论分析了高知女性对爱情、自我、男性择偶标准的认识偏差。从认知倾向的社会交换理论分析择偶梯度理论及高知女性在婚姻市场中的不利地位。  相似文献   

6.
当代都市大龄“剩女”在婚恋方面遭遇不少尴尬与困境,这与“男高女低”、“男强女弱”的婚配模式的历史形成及其所导致的两性择偶标准的差异息息相关,可运用社会学“择偶梯度理论”和“社会交换理论”予以分析.“婚姻结构性失调”是由两性择偶权的不平等导致的,“剩女”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父权思想和性别等级制度.因而,要解决“剩女”问题,就要改变传统的婚姻和择偶模式,改变婚姻关系中“男强女弱、男尊女卑”思想,并改变“男主外、女主内”的社会分工模式.女性只有在经济、政治生活中的地位真正得到提高,在择偶中才能和男性处于同等地位.  相似文献   

7.
"剩女"这一群体的出现是社会因素与个人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剩女"的流行既彰显了女性个性,也体现了女性在社会中所受到的歧视和挤压。分析"剩女"产生的原因,试图发现该现象的深层内涵。  相似文献   

8.
“剩女”这一群体的出现是社会因素与个人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剩女”的流行既彰显了女性个性,也体现了女性在社会中所受到的歧视和挤压。分析“剩女”产生的原因,试图发现该现象的深层内涵。  相似文献   

9.
近代早期的英国社会,存在着大量“剩女”.这一现象的出现,既与妇女所生活的地域环境、时代背景和社会阶层相关,也于妇女自身的主客观条件密不可分.她们既可能是“被剩下”,也可能是自愿选择“剩下”.  相似文献   

10.
"剩女"是近年来新出现的现象,然而"剩女"的出现并非偶然。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剩女"出现的原因除了女性自身过度追求完美和失恋阴影的固着心理外,还有男性方面的男性中心、认知偏差与过度自卑,以及社会舆论对"剩女"的期望压力和刻板印象。解决"剩女"问题的有效途径主要有树立正确的婚恋观、提倡"姐弟型"婚恋和社会的理解和宽容。  相似文献   

11.
李长华 《现代语文》2008,(5):120-121
"剩女"是近年来出现的一个新词语.新词"剩女"的出现与一定社会文化心理息息相关.本文对 "剩女"的含义及其与社会文化心理的关系问题进行了初步的讨论.  相似文献   

12.
都市"剩女"现象引发国人高度关注。女性以其特有的理念演绎着自身的行为逻辑,对传统的性别分工模式和传统的性别观念形成巨大挑战。面对学术研究领域和社会实践中见仁见智的探讨与思考,以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为视界对"剩女"现象进行解读,通过社会事实——逻辑诊断——范式建构——策略选择这一技术路径透视,可以从不同侧面了解其生成机理、以及现实运行与调适机制,同时探寻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3.
随着社会的发展,“剩女”现象在近年来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然而在这个词汇的背后,性别歧视的观念依然存在。通过分析“剩女”现象背后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指出“剩女”是一个污名化的称呼,是对女性歧视的延续。呼吁当代女性不要被这个词束缚,要勇于选择自己的人生。  相似文献   

14.
随着社会对"剩女"现象的关注,本文从社会交换理论范式切入,对"剩女"现象所引发的有关女性行为命题进行探究,审视"剩女"在婚配行动中所受社会学命题的困扰以及形成女性窘境的社会事实,寻求有效的行为路径变更既往女性模式对"剩女"婚配行为的束缚。  相似文献   

15.
上大二那年,我20岁,暑假回家,老妈神秘兮兮地凑过来问:“有男朋友了没?”我说:“暂时还没有。”老妈瞪了我一眼:“什么‘暂时’,大学期间不准交男朋友,条件再好也不行!”我对着一脸严肃的老妈吐了吐舌头。  相似文献   

16.
龙在波 《海外英语》2014,(7):120-122
"剩女"一词的翻译众说纷纭,有人将其译为"3S lady",有人将其译为"gold miss",还有人将其译为"leftover lady","surplus lady","girl left on the shelf",更有甚者直接将其翻译为"spinster"或"single woman"。该文将从语料库的角度从英美本土语中探寻"剩女"一词的翻译。  相似文献   

17.
以社会生态为研究对象的社会生态学,将环境资源、人口问题、城市生态、生态文化、社会生态系统等作为研究内容,以实现社会生态平衡与优化,促进社会生态经济协调统一与可持续发展为其研究的任务与目的。社会生态学丰富与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运动与发展的物质基本原理,并促成了两个世界、两类科学和两种文化的交叉整合,具有重要的科学理论与社会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核心价值导向和行动指南,蕴含丰富的生态内涵。它体现了以和谐性和辩证性为主要特征的生态思维,包含文明、和谐、友善的生态隐喻,具有生态伦理价值和生态美学价值,与生态学价值观相统一,是生态价值观的集中显现,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灵魂。  相似文献   

19.
20.
“蚁族”是我国社会变革大背景下孕育出的一个社会新底层弱势群体,“蚁族”犯罪虽不具有普遍性,却值得深思。国家应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提供均等的就业机会、积极推进高校教育改革。“蚁族”也要注重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多管齐下,综合治理,祛除社会不稳定因素,实现遏制犯罪和促进城市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