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确认识和把握大学生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大学生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作用,是提高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关键.作为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剧中人和剧作者",大学生主体呈现出愈益丰富的内涵和类型.发挥大学生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作用,要树立正确的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观,重视激发大学生主体的内在动力,加强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大学生主体评价机制建设,在大学生工作体系创新中培育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主体.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教育的最终目的,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学生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是在教育过程中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创造性,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开展自我教育、自我发展和自我管理的实践活动。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根本选择。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理念上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在教育方式上,要实现由裁判型向导演型转变,由单向型向双向型转变,由说教型向体验型转变。  相似文献   

3.
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观念的四个转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对大学生进行历史观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实现从注重传授理论及历史知识到注重能力培养的转变,从传统的"三中心"为特征的教学模式向更加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参与式、开放式教学模式转变,从系统讲授向专题武、点评武教学转变,从知识考察为主的考试向理论应用和思想表达为主的综合性考试的转变,以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4.
聂莹 《长治学院学报》2011,28(4):110-113
作为教育主体观的新范式,主体间性理论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崭新的视角,由主体性向主体间性的飞跃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观的嬗变。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继承了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尊重受教育者主体地位的立论,超越了其对主体和主体间关系的理解,实现了由"占有式"主体向"交互式"主体的转变,实现了由"我-它"世界向"我-你"世界的转变。  相似文献   

5.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把受教育者放在与教育者同等的主体地位,在教育过程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机制,最终达到受教育者在自育中实现个体的独立、自主的发展。本文通过分析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提出了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路径,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大学生的全面自由发展。  相似文献   

6.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由于注重其工具价值,而对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有所忽视.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全过程来看,将大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大学生目标定位价值的体现.大学生对教育内容的选择性与能动性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承载价值的彰显;大学生对教育方法的认同或选取又使思想政治教育具备了教育方法的实践价值;而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主体地位的凸显,更使其形成了教育过程的自育价值.大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全程参与,则最终指向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提升.为此,应当从思想政治教育的思维范式、主体定位和实践指向层面,尽快实现主导范式的人学转换,坚持以人为本,重视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实现.  相似文献   

7.
文章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对新媒体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心理因素和行为过程进行分析,提出激发内在动力,重视接受主体的心理需求;优化思维方式,构建接受主体的合理的心理认知;发挥情感效应,强化接受主体的积极的情感体验;营造生态环境,强化接受主体的实践行为这四个方面的对策,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目标。  相似文献   

8.
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热门研究课题。在当今形势下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思政课"的地位就显得尤为重要,探究思政课在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对推进立体化的思想政治教育非常必要。通过思政课不断丰富和完善高校立体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实现原有的单一的、平面的、直线性的传统高校思政课育人模式向立体的、多面的、循环性的思政课的育人模式转变。  相似文献   

9.
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对策有:坚持以人为本,体现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主体地位;提高教师素质,转变工作思路和工作方式;切实加强校园网络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整合教育资源,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  相似文献   

10.
实践教育是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各项工作中最薄弱环节。实践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应用中要注重实践教育与理论知识紧密结合;加深大学生的情感体验;重视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辅导。课内实践教育是基础,课外实践教育是核心。实践教育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在实践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其思想道德水平。  相似文献   

11.
张辉 《考试周刊》2015,(24):149-150
"90后"学生已成为当今大学生的主体。随着社会不断转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地位日益突出。如何更好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转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方法成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对当今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进行深入分析,提出针对"9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的应对策略,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障碍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是接受主体、接受客体和接受环境等要素共同作用的过程,这些要素及其间关系、耦合水平直接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效果,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影响。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中,正是由于要素自身或要素之间关系的缘故,有些因素非但不能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促进因素,反而成为其障碍因素。分析这些障碍因素,提出行之有效的对策,对于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13.
新的形势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树立新的观念。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五个转变:在价值取向上,从狭隘视野到重新审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转变;在工作重点上,从重视理论建树到面向大学生生活实际的转变;在目的上,从"知之"到大学生"笃行"的转变;在体制和机制上,从简单工作到建立健全互动开放工作系统的转变;在成效上,从短期效应到注重实效性和可持续性的转变。在这个过程中,要加强理论的探讨和工作推进的互动作用。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基础工程”、“民心工程”、“希望工程”和“社会工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第一、二课堂应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辅渠道,应采取有力、有效措施推动“主辅渠道”互动;学校、教师、学生三种主体,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主体、教育主体、接受主体,推行三种主体不同的三种参与方式,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三种优良转化.  相似文献   

15.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注重"人文关怀"是当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对十所高校大学生的问卷调查发现,目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人文关怀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确立;缺乏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自我需要;师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缺乏心灵沟通。为此,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注重人文关怀,就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注重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需要尊重学生和塑造其独立的人格;关注大学生的现实需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改革教学方法;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将人文关怀贯穿于大学生教育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6.
文章分析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的内涵,梳理了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的主要因素,提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的有效实施途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设计以及教学方法都应当做到"以人为本";把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融入日常考核的范畴;将"以人为本"思想充分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社团活动;重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高校在日常的管理过程当中要突出"以人为本"的思想;加强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相似文献   

17.
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十分艰巨而复杂的工作,要想这项工作具有针对性,取得实效性,体制创新是关键。笔者以为,当前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制创新,关键在于实现四个回归: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向全社会育人、全过程育人、全员育人本位的回归;大学生思想政冶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本位的回归;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向教师本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向思想政治教育实际工作者本位的回归;高校教师向教书育人的主体地位和职责本位的回归。  相似文献   

18.
目前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在应然与实然间存在现实结合不到理论,理论改变不了现实的矛盾。主体间性指导下的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使大学辅导员明确其工作职责,坚持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主体地位,坚持把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事务管理有机结合,坚持教育既要紧跟形势,贴近生活现实,又要有中心、有主旨、有重点,不娱乐化。在教育过程中构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交往的新型师生关系,重视受教育者的理解,培养受教育者的理性。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凸显了"接受"问题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本文立足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主体性的研究,通过梳理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过程,探讨接受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接受机制,有针对性地提出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实现有效接受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20.
各大高校在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学的过程中,受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课程的影响,以及学生自身学习态度与学习能力等因素的影响,造成大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熏陶时存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障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障碍会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效果,不利于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为了转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障碍的情况,需要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障碍的应对策略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