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九花我国养菊花是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的。《礼记·月令》篇云:"鞠有黄花。""鞠"通"菊",可见从三千年前人们就重视养菊花了。自宋代而后,写"菊谱"的就有刘蒙泉、范至能、史正志、马泊州、王荩(jìn)臣等数家之多,著录菊品多至三百余种,真可以说是洋洋大观了。北京人旧时一到秋天把看菊花和种菊花当作一件大事,不论  相似文献   

2.
《初中生辅导》2012,(34):F0002-F0002,F0003
菊花是经长期人工选择培育的名贵观赏花卉,被誉为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之一,在我国有三千多年的栽培历史,到现在品种多达三千多种,也称艺菊,别名秋菊、寿客、金英、黄花、黄华、陶菊,也是中国的十大名花之一. 我国的菊花文化历史幽久.最早记载菊花栽培的书始见(于)儒家经典著作《周官》和宋代陆佃撰写的《埠雅》.  相似文献   

3.
师荣 《教师》2011,(10):128-128
中国古代的咏物诗,其所咏之物,都表现了一种诗人的精神,诗人的每一种精神都有庞大的民族文化作其支撑。菊花作为"花中四君子"之一,是诗人们喜欢歌咏之物,诗人歌咏菊花,其实是在歌咏诗人主体。因为在菊花身上,集中了中国古典诗人的穷达观、进退观、显隐观,也承载了我们炎黄子孙的美好品质、崇高精神和心灵憧憬。  相似文献   

4.
宋代理学家周敦颐在《爱莲说》一文曾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陶渊明为什么爱菊呢?周敦颐解释说:“菊,花之隐逸者也。”也就是说,他认为陶渊明爱菊是爱菊花的品格。周敦颐的这个看法,对当时和后代很有影响,成为一种传统的看法。菊花在后人的心目中几乎成了陶渊明的化身。但如果我们结合当时士大夫文人的生活,认真研究一下陶渊明诗中的咏菊之处,就不难看出:陶渊明推崇菊花,并不全是如后人所说是爱菊的品格,他爱菊的真正原因,乃是爱菊花的药用价值,他爱的是服食菊花,爱的是饮菊酒。陶渊明所处的社会正是晋宋易代之际,各种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复杂,正因为如此,一些士大夫  相似文献   

5.
鲜花入珍馐,唇齿且留香—鲜花食品被认为是21世纪食品消费的新潮流,并已成为国际热潮。可食鲜花完美地体现了食品的三大功能:色、香俱全,风味独特。其实,用鲜花入菜的方法并非只是现代人的时髦创意。在中国,食用花卉的历史一直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古代以菊花嫩芽当菜,用洗净的花瓣拌蜜糖焙制糕点,口味清雅香甜,"菊花肉"、"菊花鱼片"、"菊花粥"等都是席间上品。到了汉朝,莲花已被人当做食物,鲜食、炖、烤,或用醋浸着吃。莲的根状茎—藕就被煮、炖,或是塞糯米煮成糖藕,杭州的西湖蜜藕就是典型的一道美食。后来,列入食谱的花卉名单中又增加了石斛花、玫瑰花、月季花、南瓜花、芙蓉花等。  相似文献   

6.
乱谈菊花     
《家教世界》2008,(10):10-13
同学们,大家好!又到了秋高气爽的金色季节了。你发现了么?在马路的绿化带、小区的花草区、公园里甚至你家的阳台上,都少不了一种"花"的身影——对了,它就是菊花。为什么菊花种植在我国那么普及?为什么它深得那么多人的喜爱?关于菊花,你又知道多少趣事、多少诗章呢?现在,我们就和摆渡、丫丫一起去了解菊花吧——  相似文献   

7.
纽曼教授是美国知名的饮食文化学者,几十年来一直致力在美国推广中餐文化,其创办的《美味与财富》杂志是美国唯一一本关于中国烹饪与艺术的杂志(1994年至今)。她也是亚洲食学论坛的老朋友,每一届亚洲食学论坛都受组委会的邀请并作主题发言。2015年10月17~19日,第五届亚洲食学论坛在圣城曲阜召开,来自世界10余个国家的300多名学者和餐饮企业代表围绕"夫礼之初始诸饮食"的主题,对儒家饮食思想、中华传统食礼、世界各国食文化、食礼制度和食行为等议题展开了深人广泛的研讨。纽曼教授作为特邀嘉宾发表主题演讲。会议期间,她抽空专门接受了我刊编辑蓝洁的专访。  相似文献   

8.
棋子面最早出现于《齐民要术》,是一种状如棋子、蒸熟以备不时水煮食用的方便食品。唐宋元明各代多作为军食,其烹熟方式也衍生出炒、油煎等,后世又作为幼儿方便食品。近代的"棋子面"则多了一种擀切为菱形的面片。"挂面"一词始出《饮膳正要》,但在唐代敦煌文献中即有"须面"称谓,元代文献也称之为"索面"。是一种水煮方便条状粉食。  相似文献   

9.
“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释义质疑黑龙江/雷延龄宋代作家苏洵在《六国论》一文中写道:“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对“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一语,教材没有注释,《教学参考》则译为:“(恐怕)秦...  相似文献   

10.
正在中国,豆腐是家喻户晓的美食。确实,豆腐不分民族宗教,不论贫富贵贱,老少咸宜,妇孺皆喜。这凝脂白玉般的豆腐,在带给大家舌尖上美味的同时,细细品味,跟我们的人生又是何其相似。豆腐,古称"福黎",是由我国最早制造,而后传往世界各地。《本草纲目》记载:"豆腐之法,始于淮南王刘安。"刘安是汉高祖之孙,人称淮南王。因其母喜欢食用黄豆,一日其母卧病在床,淮南王便命人将黄豆磨成粉,加水熬成汤,以便让母亲饮用。但又怕食之无味,所以加盐来调味,没想到居然凝结成块,这正是豆腐的雏形。  相似文献   

11.
教材中有关肉食的成语中国人养猪至少已有五千年历史,大汶口文化墓葬中已发现有猪骨。古人食猪肉比较普遍。鸡可司晨,亦供食用。狗有"吠狗"(看家狗)与"走狗"(猎狗)两种,皆可杀而食之。由于食狗者多,所以屠狗也成了一种专门的职业。  相似文献   

12.
菊花,并不等于菊这种植物开的花。这不是在做词汇游戏,这是一种语言和思想的奥秘。菊如丝如缕的花瓣梦幻般地开放,如同清幽的精魂,悠然乘着汉文化的轻舟抵达心坎,脉脉承传,不可析释。历代文人墨客都喜欢流连花前,借菊咏怀。而让菊花名满天下的却只有陶渊明一个人。菊花缘此成了傲岸高洁的象征。菊花是陶渊明心灵的菩提之树绽放的精神之花。  相似文献   

13.
<正>《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共计305篇,写及草木百余种,其中有一些是可以食用的野菜。1.荇菜:《诗经》第一首《关雎》中写道:"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荇菜,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子略呈圆形,浮在水面,根生在水底,花黄色,蒴果椭圆形,根、茎、叶、花均可食用。2.卷耳:《诗经》中《卷耳》一篇有:"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置彼周行。"卷耳,据考证就是菊科的苍耳,也叫羊带来,一年生  相似文献   

14.
<正>深秋时节,百花凋零。大自然里惟有菊花在傲霜独放,迎着这飒飒的秋风起舞,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菊花一直被看作是凌霜怒放、冷傲高洁的象征。《山海经》载:"女人之山(在河南宜阳),其草多菊。"《礼记·月令》也说:"秋冬之月,菊有黄花。"屈原在遭谗被逐后,写《离骚》以寄志:"朝饮木兰以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菊  相似文献   

15.
山楂桃花糕     
3月是花的海洋,这其中最灼灼其华、灿烂耀目的要数桃花。桃花不仅有极高的颜值、吉祥的寓意,还有很高的药食价值,《神农本草经》中提到,桃花具有“令人好颜色”之功效。在春光明媚的日子和孩子一起采集桃花,将桃花揉入美味糕点,赴一场桃花美食的盛宴。  相似文献   

16.
<正>花是天地之灵秀,是世间美好事物的象征,历代文人骚客大多爱花,咏花,借花抒情言志。宋代词人李清照爱花,在她的词中,花作为主要意象频频出现,她把感情完全地融在花的世界中,在这些花中,李清照尤其钟爱黄花,以黄花自喻。用菊花来抒发自己的相思情愁。表达思妇怀远的淡淡闲愁表达,国破、家亡、夫死的  相似文献   

17.
菊花被誉为花中四君子之一,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称颂.与其他花卉不同的是,菊花不仅色彩艳丽,气味芬芳,花形独特,具有观赏价值,而且还具有治病延龄的实用功效.陶渊明对菊花的榆扬又赋予了它"隐士"与"君子"的美称.在诗歌的世界里,菊花通过人之口、人之身、人之眼进入古人的精神世界,带给人们心灵的慰藉.  相似文献   

18.
可食之花     
屈原在《离骚》中就曾有“夕餐秋菊之落英”的佳句。秀色可餐的当然不止是秋菊,杨万里在“供我西窗当晚餐”的诗句中所指“当晚餐”的材料则是桂花。事实上,除菊花和桂花外,常用以入馔的花卉还有萱草花(金针菜)、牡丹花、莲花、兰花、梅花等。从古代食用腌韭花、面拖玉兰花、苔菜花、松花、玫瑰花、茉莉花、栀子花等的记载看,可食花卉的品种还相当多。在苏州,每年农历的2月12日为“花朝节”。这一天,城乡人民都喜欢在花木上贴红纸、系红绸,以庆贺“百花生日”。其中还有一个诱人的节目就是“吃花粥”。如用玉兰花瓣制作玉兰饼;用迎春花、芙…  相似文献   

19.
现代研究表明,全世界可食昆虫有3000种之多,而我国古代记载的就有百余种。我国古代文献《周礼》中的“蚳醢”,即是用蚂蚁卵加工成的蚁卵酱。《礼记》中也有以蝉、蜂等昆虫为宴会菜肴的记载。古人还把臭虫、蜻蜒、天牛、蛴螬、蚕蛹等作为高级食品食用。南朝齐梁时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中说:蛴螬“杂猪蹄作羹与母乳不能别之”。在唐代,人们将蝗虫也列入食品之中。我国现代食用的昆虫比古代又有所开拓、发展。如广东人将土鳖虫的卵鞘从虫体中取出油炸后吃;将  相似文献   

20.
在唐代,人们爱簪花,不光妇女簪戴,连男子也簪花。杜牧《九日齐山登高》中写道:“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就很形象地将这一民俗文化影照在诗歌里了。到了宋代,簪花之风更盛,连老头子也簪戴花枝。如:梅尧臣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