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选取16名羽毛球专业运动员和8名大学生初学者为被试,以羽毛球专项情境中对手即将回球的动作前情境为反应任务,探讨文脉信息对运动员预判绩效的影响。结果显示:(1)在动作前情境运动员存在明显的预判现象,预判能力随着技能水平的提高而提高;(2)较短的2回合文脉情境是评价羽毛球运动员专项知觉技能水平的适宜长度;(3)文脉信息量对运动员的预判速度没有显著性影响。  相似文献   

2.
苏雄 《精武》2012,(3):24-25
在羽毛球的多球训练过程中,人的身体机能能力能够得到充分的提高,这对当前羽毛球运动竞技退步向着快节奏、全方位、多变化方向发展的趋势下,产生着十分有利的作用。不但能让连手在进行训蒜的过程中对速度、力量与耐力等充分得到煅炼.还能够为其心肺功能等身体机能得到煅炼、提高,为适应当前羽毛球运动的技、战术水平日新月异的发辰趋势提供了有利的训练途径。本文通过进行实验对比的方式,选取某校青少年业余运动员进行随机实验,对文据以及相关资料进行分析,用科学的方法结合既有理论进行阐述分析。  相似文献   

3.
羽毛球运动是一项对力量和协调性要求极高的运动项目,尤其是对核心区域力量的要求极高,所以核心力量训练这种专项力量训练备受羽毛球教练员和运动员的重视。文章通过文献资料法归纳总结了核心力量的相关概念、对羽毛球训练的作用以及训练原则,旨在为羽毛球运动训练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4.
王壮  陆雯  刘欣 《体育风尚》2020,(1):82-82
通过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探究身体素质对羽毛球运动的影响。研究发现:灵敏素质的提升可以提高羽毛球运动参与者的提升快速反应能力;力量素质的提升可以提高羽毛球运动参与者的击球速度和回球质量;速度素质的提升可以提高羽毛球参与者的跑动能力。  相似文献   

5.
羽毛球多球训练对提高身体机能能力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运用实验对比、数理统计和文献资料调研等方法,通过选取浙江省杭州市羽毛球俱乐部青少年业余运动员2 0名,随机分为两组进行实验,一组采取多球训练法,另一组采取单球训练法,训练周期为3个月。在实验开始和结束时,分别测试两组运动员的速度、力量、耐力、心肺功能等身体机能指标并进行比较。同时,监测两种训练方法实验过程中运动员的心率变化,以评定两种训练方法的运动强度。结果表明:多球训练组运动员的肺活量,以及速度、耐力和下肢力量明显优于单球训练组运动员,多球训练组运动员的运动强度明显高于单球训练组运动员。  相似文献   

6.
羽毛球运动员动作前情境的预判绩效及其差异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取16名羽毛球专业运动员和8名大学生初学者为被试,以羽毛球专项情境中对手即将回球的动作前情境为反应任务,来探讨运动员的预判绩效及其差异性问题.结果显示:(1)在动作前情境中,运动员存在明显的预判现象,预判能力随水平的提高而提高;(2)不同水平运动员的预判绩效差异主要表现在准确性上,反应速度差异不显著;(3)运动员的预判自信心和选择反应时对专项情境预判绩效没有显著性影响.  相似文献   

7.
身体形态一直以来就是运动科目高度关注的指标,而体适能作为近年来引入的一种新概念,可以对大学生的身体健康状态和生理技能水平进行准确评估。大学阶段是身体发育的核心阶段,其身体形态发展直接影响到终身身体状况。随着终身体育理念的出现,羽毛球凭借着其广泛的群众基础成为了高校体育课程中的热门课程。大学生作为社会的重要储备人才,其健康水平也应该跟随羽毛球运动的发展脚步受到高度重视,本次研究也将在羽毛球运动方面进行科学的评价和指导。  相似文献   

8.
目的:考察空间物理秩序是否影响羽毛球运动员运动道德判断时的认知加工过程。方法:采用双因素被试内设计的方式,运用事件相关电位(ERP)技术记录15名羽毛球运动员在有序、无序两种实验环境下完成相同运动道德判断任务时的脑电数据。结果:(1)从赞同率指标来看,空间物理秩序和运动道德判断情境类型主效应均不显著。(2)在反应时指标上,羽毛球运动员面对不同运动道德判断情境类型的反应时存在差异,并且在无序环境下完成运动道德判断任务花费的时间更长。(3)从ERP指标来看,羽毛球运动员在无序环境下诱发了更高幅值的与认知资源有关的P3成分。同时发现,相较于无序环境,有序环境诱发出更大幅值的与认知加工冲突有关的N2成分。结论:空间物理秩序影响着羽毛球运动员运动道德判断的认知加工过程,表现为羽毛球运动员在无序环境下消耗更多的认知资源,采取直觉启发式的判断模式;面对运动情境下的道德两难困境时,认知加工冲突性减少。  相似文献   

9.
<正>本文通过研究高水平男子青年羽毛球运动员的反应时与无运动史的青少年作比较,找出适合提高反应时的训练方法,有利于人们在遇到应急事件可以及时反应,减少可避免的损伤。1研究对象与方法1.1研究对象本论文选取实验对象(无疾病和损伤史)分别是现役国家男子二级羽毛球运动员以上10名青少年运动员(每周平均至少打20个小时左右)和对照组选取同龄男大学  相似文献   

10.
程勇民 《体育科学》2006,26(1):86-95
研究了羽毛球运动员的运动水平、知识表征和年龄对直觉性运动决策速度和准确率的影响。被试来自全国各省(市)羽毛球队,共计371人,年龄在7~26岁之间。实验采用自主开发的“羽毛球运动决策能力测试系统”。用MANOVA分析了实验结果,表明:预期对羽毛球运动水平的作用机制主要依赖预期正确率。直觉性运动决策效果主要取决于关键信息,“出手动作、被动状态、习惯球路、战术意图、比赛局势”等是羽毛球运动员直觉性运动决策的关键线索。10~14岁是羽毛球运动员直觉性运动决策能力发展的快速增长期,14~20岁为平台期,20岁以后为缓慢发展期。专项知识贫乏和传授不足可能是导致直觉性运动决策能力发展平台期的重要原因。羽毛球预期反应时的最佳定格时机在球拍击球前40ms,动作选择反应时的定格时机在球拍击球后的280ms,以此技术为核心而编制的“羽毛球运动员直觉性运动决策能力测评系统”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相似文献   

11.
许泽  王伟  孟露 《安徽体育科技》2024,(1):85-90+96
目的:本文旨在研究运动教育模式在体育教育专业羽毛球课程中技战术能力、比赛能力和教学知识的实验效果。方法:以体育教育专业60名学生为实验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周期为16周,进行教学实验。结果:对墙击球和高远球,2组被试无显著组别差异(p=0.11,0.33);内容知识、战术素养、比赛表现存在显著组别差异(p <0.001)。结论:运动教育模式可以有效提高学生技术水平、战术素养、教学内容设计知识和比赛表现水平。  相似文献   

12.
核心力量的训练理念已开始引起竞技格斗对抗项目的重视,而对我国竞技跆拳道运动核心力量训练的研究很少。因此,本文尝试性的将核心力量训练理论引到跆拳道专项力量训练中。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和实验法,以武汉体育学院竞技学院跆拳道专业队一级以上水平共16名男子跆拳道运动员为实验对象,经过为期12周的核心力量训练,对竞技跆拳道运动员运动素质能力的影响进行实验研究和分析,通过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跟踪训练和测试,控制实验条件,对反映竞技跆拳道运动员运动素质能力的6项指标进行测试,得出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  相似文献   

13.
健美操运动对女护士生循环机能和身体工作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12名中等卫校护士专业女生六个月的健美操运动训练前后心血管机能指标的测定,并与偶尔参加一般体育活动的女护士生进行比较。结果显示,训练组女护士生的安静心率缓慢,每搏输出量增加;完成相同负荷运动时增加每搏输出量以适应运动对血液供应量的需要;运动时收缩压升高,舒张压下降,心血管调节功能改善;PWC170升高。反映了健美操运动对提高卫校女生心脏泵血能力,心血管调节能力和人体工作能力具有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实际和感知运动能力对学生体育课中身体活动水平和体质水平的直接、间接影响。方法:采用加速度计、TGMD-2、体育课中感知能力量表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对小学三至四年级256名学生的身体活动水平、实际运动能力、感知运动能力和体质水平进行调查。运用SPSS对数据进行分析,并用Bootstrap对间接效应进行估计。结果:实际运动能力和感知运动能力对学生体育课中MVPA%和体质水平具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感知运动能力在实际运动能力与MVPA%、实际运动能力与体质水平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此外,感知运动能力对学生体质水平中介作用的效应量高于体育课中MVPA%的效应量。结论:体育课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实际运动能力的学习,通过创设积极的环境,让学生享受体育课和提高学生的感知运动能力,从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身体活动和体质水平。  相似文献   

15.
众所周知,一项运动成绩的取得,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越来越多的教练员、专家认为在影响运动成绩提高的诸因素中,放松能力的高低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这是因为运动成绩的表现直接是由人体各部肌肉参与做功的结果,而做功肌肉的协调关系如何,生理机制的变化如何将起着很大的作用。因此,肌肉放松能力在运动中的特殊意义有必要深入研究,以便求得共识,寻找一种新方法以保证运动员顺利完成比赛取得优异成绩。如一位美国著名教练员所述:“没有速度就不能成为优秀短跑运动员,而不会放松则不能成为短跑冠军。”本文就肌肉放松能力问题在生理机制方面做以下探讨,供同行们在训练中参考。  相似文献   

16.
赵杰修 《体育科学》2008,28(1):F0003-F0003
持续时间较长的运动性疲劳曾被认为骨骼肌是主要限制因素发生部位.但是,许多运动性疲劳不能完全用骨骼肌来解释其发生原因,例如,热环境下运动者的疲劳可能是机体核心温度达到卫个临界温度,其影响了运动中枢系统的功能,进而降低了运动神经元的募集能力和减弱了肌肉活动的神经冲动.  相似文献   

17.
郭浙斌  苗苗  黄玉山  高萱  郭红 《体育学刊》2008,15(3):108-112
研究低氧训练中补充糖-电解质饮料对机体水平衡及运动能力的影响.7名健康体育学院学生参与实验,在常氧或低氧(低氧帐篷,氧体积分数15.4%)下以70%VO2max负荷运动至力竭,运动中不补液或补充佳得乐运动饮料.结果显示,机体在低氧或常氧环境下进行一次性力竭运动后均出现体重下降、血清渗透压升高等脱水现象,运动中补充糖-电解质饮料可明显改善脱水情况,恢复机体水平衡.低氧环境下与常氧下绝对强度相同的运动负荷相对增大,运动中心率明显增加,运动时间明显缩短,但在补液干预下心率反应明显降低,运动时间明显延长.低氧环境下运动机体乳酸积聚的速度加快,补液可使运动后的血乳酸值显著性降低.实验结果提示,低氧训练中适时补充糖-电解质饮料可有效防止体液丢失,并有利于维持心率和消除乳酸,提高机体的运动能力,促进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