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训诂的诸多内容中,词义的训释是重点,这部分释义为训诂释义。它是运用已知的词语解释单个或多个词语的一种语言活动。训诂释义以训条为研究对象,由被训释项和训释项组成。它分单词训释与多词训释两类。训诂释义并不是训诂方法。训诂方法主要是对各种词义、字义的探求和研究,训诂释义只是从各个角度、或详或略地表述词的意义和内容。二者之间有区别,也有一定的联系。  相似文献   

2.
《尔雅》是我国最早的按照词义系统和事物分类来沟通“正统语言”与其他语言系统间的词义关系的词学专著。它在语词训释实践中。反映了诸多训诂原则和训诂方法,开创了中国训诂中的“词义互释”方法和“义界释词”方法,为训诂学的产生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毛氏故训传》(以下简称《毛传》)是第一部《诗经》注书,也是现存最早成系统的传注体训诂著作。它诠词、释句、说明语法、显示修辞,而尤以词义解释为重,在其词义训释系统中,词义辨析始终占重要地位,是《毛传》词义研究的精华所在。 一 《毛传》重视释义中的词义辨析是因为在词义训释中辨析词义有其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因声求义”是用与被释词声音相同、相近或有音转关系的词(字)来解释词义(字义),说明它们之间的意义联系的一种训诂方法。因为它是以词的外部形式——语音为线索来解释词义的,所以又称为声训。  相似文献   

5.
训诂学简介     
训诂学,即解释古书中字句之学。学习训诂学书,对阅读古书中之字句,了解古书字词之意义,关涉非浅,实为嚆矢津梁也。训诂,或称诂训,或称训故,均可。训诂:解释古书中字、词、句之意义也。《尔雅·序》疏云:“《尔雅》者,所以通训诂之指归也。诂,古也,通古今之言,使人知也;训,道也,道万物之貌,以告人也;指归,谓指意归乡也。”黄侃先生《训诂述略》云“训诂者,  相似文献   

6.
在训诂研究中,词语的搭桥现象是指没有同义关系的词语之间基于一个多义词或音变同源词构成了训释关系或同源系列。词语搭桥现象存在于词义训释和同源系联中。在词义训释中,被释词因与释词的一个义位相同而得以训释另一个义位,这归因于古人不同的字观念。在同源系联中,不同的词由于源于一词的不同义位而构成同源系列,各词有不同的语源义特征。确认同源系联中的搭桥现象需要辨别相关义位是否源自一词,排除同形词、字的双本义和假借用法形成的搭桥假象。词义训释和同源系联在搭桥现象上存在一些不同。  相似文献   

7.
梁茜 《考试周刊》2012,(25):18-19
本文主要结合训释词义的方法和原则对"长"字进行了简单剖析,根据大量的古文献中的例句,通过声训、义训等方法训释"长"字的意义,使抽象难懂的训诂方式简易化。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汉代训诂著作中联绵词训释的搜集整理与分析,阐述汉代训诂中的联绵词观。尊重客观语言现实,对大量的联绵词给予实录并整体训释;成形较早的联绵词,其上下两字一般不拆开解释,以表明它们构成一个表义单位的特点。同时,汉代训诂学家已经开始力图说明联绵词的来源。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汉代训诂著作中联绵词训释的搜集整理与分析,阐述汉代训诂中的联绵词观.尊重客观语言现实,对大量的联绵词给予实录并整体训释;成形较早的联绵词,其上下两字一般不拆开解释,以表明它们构成一个表义单位的特点.同时,汉代训诂学家已经开始力图说明联绵词的来源.  相似文献   

10.
《河北自学考试》2006,(2):28-28
(习题见上期)一、单项选择题1、②2、②3、②4、③5、③6、③7、④8、④9、④10、①二、多项选择题1、③④⑤2、①②③3、①②③④⑤4、①②③5、③④⑤三、填空题1、许慎93532、刘熙《释名》3、邵晋涵郝懿行4、《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135、改字缺笔四、名词解释题1、指利用含有同义、近义,相关成分的不同语言材料,进行比较寻绎,互相证发,以探求和确定词语含义的训诂方法。2、一种释音术语。这个术语表明某字当读某音。3、一种训释方式。是指意义和用法相同或相近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相互解释。4、又称略语。即把原来音节多的名词性词…  相似文献   

11.
形训异议     
形训和声训、义训平列,它是一种说明被训释字结构理据的训诂方式,有提示该字所代表语词本义的作用。把形训这种训诂方式和以形索义的训诂方法混为一谈,以致训诂学界对形训的理解各执一端。  相似文献   

12.
传统的训诂学是在解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训诂的目的,主要是阐述经义。因此,训诂学在训释词义的方法上,虽有形训、音训、义训之别,但最后还是要落实到义训上。因为“训诂者,义理之所由出,非别有义理出于训诂之外者”(钱大昕:《经籍籑诂序》)。义训范围  相似文献   

13.
训诂是一门研究、表述古代汉语的意义的学问,它的主要内容包括考释词义、描写词义演变情况、解释词以下或以上语言单位的意义,等等。也许有人认为那是专业人士的研究专利,因为教科书上早已对重要的字、词、句给予了注解,颇具权威性的教师教学用书可资辅证,何须语教师再去考释、探求?其实不然。中学教师掌握一定的训诂学知识,对语教学是很有帮助的。  相似文献   

14.
作为阐述《春秋》经义的著作,《左传》中运用了大量的训诂术语,而且训诂内容涉及解释《春秋》经,评析《春秋》写作笔法,解说引文内容以及辨析同义词等诸多方面。书中训释词义的方法主要有同义相训、增字为训、设立义界以及巧设比方等形式。  相似文献   

15.
《春秋三传》之一的《谷梁传》① 从解释词语入手阐发《春秋》义例 ,文中存在大量的训诂材料 ,本文试从训释实词、训释虚词、分析词序、分析词素、分析句读、分析方言词等方面对《谷梁传》中的训诂材料作一番整理 ,以见其在训诂学方面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传统的训诂学和语义学,对古汉语词汇无法给予科学的解释.本文旨在运用现代语义学的理论方法,力图对《尔雅·释诂》中的训释词与被训释词在词义的内部的关联,这一非同义训释语言现象作出较为合理客观的解释.从训释词与被训释词是上下义位关系、训释词是用来揭示被训释词某方面的语义特征的、拆分训释词的词义的这三个方面,深入探讨二者的语义联系.笔者不揣简陋,尚祈方家指正.  相似文献   

17.
关于反训,目前没有公认的定义。有的学者认为“反训就是用反义词解释词义”,有的认为“反训是用反义词相互训释的释词方式”,而有的则认为是“反训,即用反义词来作训释”。无论哪种解释,都包含了这样一个基本的内容:同一个词形包括了两个互相对立的词义。如《尚书·臬陶谟》:“乱而敬”,《史记·夏本纪》作“治而敬”,以治训乱,训诂学上就称反训,反训是训诂学史上产生得比较早也使用得比较多的一个训诂术语,这种现象在现代汉语中仍可寻觅其使用的踪迹。一千多年来,人们在这个问题上引起了不少的纷争,至今仍在进行,因此很有必要对它进行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8.
声训是一种训诂方法,既可推求语源,又可解释字、词意义、在编纂以释义为宗旨的辞书时,引用声训材料应弄清其类型,来源。训释字,词意义和声训以及推源兼释义的声训可直接引用;纯粹推求语源的声训不宜引用。  相似文献   

19.
传统的训论学和语义学,对古汉语词汇无法给予科学的解释。本文旨在运用现代语义学的理论方法,力图对《尔雅·释话》中的训释调在词义的内部的关联,这一非同义训择语言现象作出较为合理客观的解释。从训释词与被动1释词是上下义位关系、训释词是用来揭示波训释词某些方面的语义特征的、拆分初1释词的词义的这三个方面,深入探讨二者的语义联系。  相似文献   

20.
声训是指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解释词的命名之意的一种训诂方式,其目的在于探求词的语源,而不像义训那样在于揭示词的所指义.因此,用来作声训的词语只是被训释词的"蕴含意",而并非其所指义,即不构成被训释词的一个"义项";声训也可以用来指明古籍中的假借现象.汉代人的所谓声训,尤其是今文经家之声训,其意往往并不在于对文字音义关系的探求,而是为适应当时政治的需要,以阐发经文之"微言大义"为要务,也是他们用来阐述其哲学观点、政治学说及价值取向的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