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说“气候”     
记得去年也是这个时候,我写了篇歌颂一位劳动模范大公无私舍己为人的短报告文学,面呈给某报编辑。那位编辑看了良久,惋惜地对我说:“哎呀,这篇稿子写得倒是挺不错的,事迹本身更是令人感动。只可惜现在不是‘气候’哟……”。看到他那诚恳的惋惜之情,我还能怪他么?是“气候”不对嘛!一年之后,我把那篇旧稿从故纸堆里拣了起来,在文字上稍作改动,加了一个“新闻由头”,又送给了那位编辑。这次,他当即拍了板,说:“好,正是‘气候’,马上发!”果然,我那篇“大作”很快在报上刊登了。我这篇稿子“死而复生”的遭遇,两次都碰上了一个“气候”问题。那到底什么叫“气候”?我说不太清楚。一  相似文献   

2.
以前,每当我把稿子送交领导审阅时,领导总说:“小牛啊,文章写得不错,书法还要加强啊!”我知道,领导是批评我写的字像“小学水平”。但何只如此?字写得丑,爬格更慢,资料又难以保存,这已成了我的心病!在领导和文友的授意、参谋下,我用积蓄买了一台新电脑。很快,  相似文献   

3.
日前,笔者因两篇自感还说得过去的稿子久未刊登,打电话到某部询问。一位编辑热情地回答:稿子的确写得不错,我们是准备刊登的,但写这类稿子,你最好和某某同志合写,否则……听了这样的回答,我心里很不愉快。其实,这家报纸早就这么做了。笔者熟悉的几位报道员,去年9月写了两篇稿子,寄去后没有登,今年元月,他们将原稿重新抄写一篇,注上某某同志的名字后,再寄到报社,到3月份,稿子便在该报《战士  相似文献   

4.
某油料仓库政委乔金平,一直对报道员十分关心,可在报道员中,却流传着一个他“三难报道员”的事儿。想听?下面听我—一道来——第一难:形不成事实不写稿去年9月中旬的一天,报道员李青兴冲冲地拿着一篇稿子找乔政委审阅。这是一篇报道部队开展“迎国庆演讲比赛”的消息。小李认为稿子写得不错,虽然活动到月底才搞,但迟早要搞,稿子写好寄走,先在编辑那儿排上号,请政委审稿也就是走走过场。可乔政委看完稿子后当时就给他上了一课:“迎国庆演讲比赛”是我们在国庆节期间开展的一项活动不假,现在活动还没搞你就把稿子拿出来了,这不…  相似文献   

5.
小的不做,大的又做不来,这是一些人的一种通病。我想起了我自己写稿的一些经历。记得我工作后,也是我有生以来发表的第一篇稿子是在山东省教委《中学生报》“青春短笛”栏目里发表的一首自由诗,一共16行,150多字。那时我的学生都争相传阅那期报纸,读那篇稿子。一位老哥说:“这样的稿子也能发表,好,咱也写!”我还半带认真半开玩笑地说:“其实有些稿子很容易发表,就看你写不写。你只要写,就能发表。”而我,  相似文献   

6.
那还是1987年,我大学毕业分配到人武部担任新闻干事。那阵子,写稿就是不入门。什么原因呢?有人说我写的稿子题目不吸引人,我就把这~点记在心里。一次,市里召开宣传工作会议,在会上我遇见了老退伍兵李建锋,他不但人品好,而且写得一手好文章,担任了乡长也不辍笔,每年刊稿达150篇2多,我决定写写他。这回我可下了番功夫,采访结束,我很顺利地拿出了初稿。可想个什么题目好呢?我绞尽脑汁:取个“李建锋成才之路”吧,觉得太俗气,取个“乡长通讯员李建锋”吧,又觉得不太安当。就这样写了10余个标题都觉得表达不了文章的主题。天快…  相似文献   

7.
我熟悉一位基层报道员,他一连写了60多篇稿而未见报,就埋怨说:“咱和报社没关系.稿子写得再多也没用。”我说这话欠思量。我在报社学习期间,常常见到编辑同志为编不到一篇好稿而发愁。记得有一次一位编辑开玩笑地对我说:“如果谁能为我寄一篇好稿来,那我宁愿送礼答谢他!”可见编辑盼望好稿的心情是多么真切。可我发现,有的通讯员,不是在提高稿件质量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8.
读者,是我写稿评仪稿件的良师益友.稿子写得怎么样?成不成功?读者最有资格,最有发言权.因此,我在写稿过程中,常常把写好的初槁念给身边知情的人听,或给他们看,聘请他们当我稿件的评议员,征求他们意见:“你觉得这篇稿子写得怎么样?”他们一听一看一惊,说“写得好”!说明我槁子写得成功,上新闻单位有希望把握.如果他们吞吞吐吐,不大满意,说明我稿子不行,还需要加工补火,并征求他们意见加进那些素材内容适合?然后再修改.实践证明,这样效果很好,发出去的稿件,大部分达到见报上台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署名     
上午十点,局办公室里,李主任躺在沙发上正看报纸。局里的“大秀才”小郭,拿着一篇稿子进来,双手捧着稿子递过去,轻声地说:“主任,这篇稿子请您斧正。”“啊!”李主任抖着手里的报纸,眉飞色舞地说:“小郭,您看,十天前咱合作的那篇稿子上报了,我给改动的那几个字,编辑都给保留了。”小郭轻轻地点着头。李主任接过稿子,说:“好、好,这篇稿子准行,咱得有勇气,往中央级报纸上投。”“行、行。”小郭随声附和着。李主任嘿嘿笑着,一目三行地翻到最后一页,  相似文献   

10.
我每写完一篇稿子,总是自我感觉良好,看不到稿子中的问题。有时经别人一指点,才恍然大悟,发现自己的稿子中有不少漏洞。一次,自己写了一篇自我认为不错的稿子,给一位颇懂文章之道的同志看,我原以为他能称赞一番。不料他看后却指出后一层意思游离了主题,否定了文章的三分之一。我又一琢磨,的确如此,便对那层意思的观点和材料都作了修改,使主题更加明确。稿子邮走后,很快就被采用了。还有一件事,我也很有感触。我的妻子对为文之道可以说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外行。我写的稿子她从来不看。有一次,她不知怎么来了雅兴,看起了我刚写完的一篇新闻稿,看后竟挑出了三个毛病,而且言之有理,大出我之所料。有人说,下棋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写稿子又何尝不如此呢?  相似文献   

11.
两点联想     
今年第四期“新闻业务”上刊载的潘实同志写的杂谈“最后的贫乏”一文中,提出了一个在记者中普遍存在的矛盾:政治责任心和采写能力的矛盾。像作者提到的那篇稿子一样,許多記者的采写过程,都不是很順利利。这里面原因很多。虽然这篇杂谈写得比较含蓄一些,但作者至少指出了其中的一个原因,那就是:記者过多的从形式上,或写作技巧上着手,从报  相似文献   

12.
谢顾问:一个老通讯员告诉我,“初学写稿要多写,登稿子要靠碰”。我一想也是,有时自以为写得不错的稿子报社不用,而不费大劲的稿子却被刊用了,这不是“碰”中的吗?不知这种看法对不对。84806部队车宗友辛宗友同志:恕我直言,“登稿子要靠碰”的看法是不对的,同时,对自己提高写作能力也并无好处。要知道,一篇稿子在版面上变成错字,是要经过编辑精。:筛选(有时选中的比例仅在1%以下)和删改,经过组长、部主任及社领导严格把关的,质量差的稿子即使一时蒙过编辑的眼睛,《终也会在层层审查把关中被淘汰。这就告诉我们,稿件见报…  相似文献   

13.
谢顾问:我是一个基层单位的报道员。每当我写了稿子请大机关的新闻干事或报社编辑审阅时,他们总是说:“你刚学写作,又是小单位的报道员,以后要多写小稿子,少写大稿子。”我实在不明白,难道在“小单位”就注定不能写“大稿子”吗?145医院小桃小姚同志:要回答这个问题,先得弄清“小单位”和“大稿子”是指什么而言。你是“团级单位的报道员”,那你说的“小单位”指的就是基层单位,而不是大机关。这恐怕不会猜错的。但这个“大稿子”,理解可就不同了。其一,“大稿子”可以理解成事关大局,有大机关、高级领导人活动的稿子;其二…  相似文献   

14.
董强 《军事记者》2006,(7):36-38
2005年10月25日,解放军报在三版头条位置刊登了消息《带兵人忌说七种话》。消息见报后,许多熟悉和不熟悉的朋友都给编辑打电话,称赞这篇稿子写得不错,这个问题抓得很好。事实上,这篇不到800字的消息是从近2800字的通讯中“拎”出来的。其间,作者修改过两遍,编辑又打磨了一遍。  相似文献   

15.
我是一九八二年进银行工作时开始写新闻报道的。开始,我一度认为要想见报与广播多,就得发稿多,稿子多了可能会“感动”编辑。这篇不行那篇行,于是,我一天到晚埋头写稿,有时一个星期就发十多篇。但由于对新闻业务知识一窍不通,尽管辛辛苦苦,结果广种不收,上稿率只有百分之一点五。走了一段弯路,使我悟出了一点道理,要想写好新闻,就得学习新闻业务知  相似文献   

16.
不久前,一位朋友拿来一篇《考不上大学怎么办?》的言论稿,让我给他参谋参谋。看完文章后,我对他说:“稿子写得不错,就是有几处的标点用得不妥……”没待我把话讲完,他便开腔了:“只要句子通顺,没错别字,标点点的对不对都无所谓,到时编辑会给点好的。”他的这番话让我想起  相似文献   

17.
说“空泛”     
你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言论作品:题目不错,文字流畅,道理也对,但就是看不下去,或者看后一无所得。那是一堆砌得很整齐的文字,而不是一篇令人感动、使人受到启发的文章。对这类稿子,甚至很难提出具体的意见,也许只有两个字:“空泛”。于是就有人问了;“怎么才能不空泛?”或者“怎么写来写去总是空泛!”这  相似文献   

18.
常听初学写作的年轻朋友说:“我近日构思了一篇小说,好,我现在讲给您听一听,您看怎么样?”接着,这年轻人就给我讲了他那篇小说的梗概.粗听起来,满不错,那构思中甚而有真正的绝妙之处.于是,我就点点头说:“写吧!构思很不错.”待他将写作的成品送给我看时,我也实在挑不出在构思上、结构上.情节安排上有什么不合理  相似文献   

19.
××同志:信收到.知道你们采访部正在大力提倡写引人入胜的短新闻,展开了怎样把新闻写得又短又活的热烈讨论,大家还都按照自己的不足之处寻求克短补短的突破点,努力提高业务水平,写出绚丽多采的好新闻来,读了令人神往!你说这两个月中,有一篇稿子被评为好稿,可是有三篇稿子由于选题不准,或是材料单薄、写得概念化而返工.你认为自己主要的不足是表达能力差,写得不好,决心要在写作方法上下一番  相似文献   

20.
有过新闻写作经验的同志,都有这样一种学习写新闻的体会:在对自己写的稿件经过几次“剥层皮”似的修改后,才体会到什么叫“字斟句酌”,理解了“推敲”的含义。也就是经过这么几次认真的修改,以后再写稿子,水平似乎提高了一大截。佛学上的“修炼”,大概就是这个意思,我们不妨在写作上也来一次这样的修炼。下面我以一篇看上去写得不错的稿子作为修改对象,作一示范。原稿: 民建领导看望王慕贞 8月17日,南宁民建领导看望了王慕贞老会员。 当天下午,王武陵主委、黄肇富副主委率机关专千一行四人,驱车到南宁舜帆爱晚村,看望8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