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鹅湖书院     
《合肥教育学院学报》2006,23(4):F0002-F0002
鹅湖书院位于江西省铅山县鹅湖山北麓,又称“文宗书院”。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朱熹,吕祖谦与陆九龄,陆九渊兄弟曾在此“相与讲其所闻之学”,围绕“性理之道”进行哲学辩论,各执己见,不合而罢,史称“鹅湖之会”。  相似文献   

2.
南宋中期,朱熹创立的朱学和陆九渊创立的陆学,是学术界两大学派。他们利用书院,建立门户,传播学术,影响之大,延及几代。陆九渊的象山精舍在南宋与白鹿、岳麓、丽泽齐名天下。全祖望说:“予尝考其始终,盛衰、兴废之详,有北宋四大书院,有南宋四大书院。……自金源南牧,中原扳荡,二阳鞠为茂草。故厚斋谓岳麓、白鹿以张宣公、朱子而盛,而东菜之丽泽、陆氏之象山,并起齐名,四家之徒遍天下,则又南宋之四大书院也。”(《鲒埼亭集外篇》卷四十五)四大书院,各具特色。特别是陆九渊,他在象山期间是陆学最为昌盛的时期,黄宗羲说:“陆子之在象山五年间,弟子属藉者至数千人,何其盛哉!”(《宋元学案·槐堂诸儒学案》)李绂也说:“陆子倡道南宋,弟子亦以数千计,今考其姓  相似文献   

3.
鹅湖之会匆匆三日,闹了个不欢而散的结局,这种结局大大出于朱熹、吕祖谦的意料,同样,鹅湖之会对朱熹、二陆产生的影响,也是朱熹、吕祖谦始所未料的。鹅湖之会后,第一个有了反应的是陆九龄。吕祖谦致信朱熹云:“子寿前日经过,留此二十余日,幡然以前见为非,甚欲著实看书讲论。心平气下,相识中甚难得也。”又致陈亮书云:“子寿极有务实工夫。”(《东莱集》)朱熹致信吕祖谦说:“子静似犹有旧来意思。子寿言其虽已转步,而未曾移身,回思鹅湖讲论气势,今何止十去七八耶。”陆九龄死后,吕祖谦又致信朱熹说:“陆子寿不起,可痛。骂学力行,深知旧学之偏。求益不已,乃  相似文献   

4.
朱熹和陆九渊是南宋时期的两位著名学者,他们在学术上的主张各不相同,经常辩论。当时另一位著名哲学家吕祖谦,为调和“朱学”与“陆学”之间的矛盾并“兼取其长”,曾邀集他们二位在江西铅山县的鹅湖寺举行一次辩论会,这就是中国哲学史上  相似文献   

5.
我省贵溪县风景秀丽,文化古迹很多,不仅有仙岩的春秋战国崖墓群,龙虎山的张天师府,而且还有南宋著名的唯心主义思想家和教育家陆九渊聚徒讲学的书院遗址。 象山精舍(后称书院)创办在贵溪县西南七、八十里处的应天山。这座山,层峦迭嶂,巨石错落,苍林阴翳。陆九渊的门徒、金溪人彭兴宗有一次到这里访问老朋友,登山游览,为“陵高而谷邃,林茂而泉清”的景致所陶醉,乐不思返,觉得这是读书讲学的  相似文献   

6.
朱熹和陆九渊是我国南宋时期两大著名哲学思想家,朱熹集理学之大成,陆九渊开山心学之体系,二者在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哲学发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朱陆思想在哲学性质上同属于唯心主义的范畴,前者主张“理本气末”,后者主张“心即理”,虽然二者都是唯心主义者,但他们之间在哲学问题上却存在着意见分歧。朱陆之间的论争主要有两次:第一次是1175年在江西信州鹅湖寺进行,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鹅湖之会”,二者在治学问题上展开了辩论,实际上就是关于认识论问题的争论;第二次是朱陆之间通过书信往来,就“无极”“太极”问题的辩论,实质上也即是本体论的争论。虽然二者唇枪舌剑,你来我往,争论非常激烈,而结果仍然相持不下,以各执己见而告终。朱陆之争是南宋时期唯心主义阵营内部两大哲学流派的学术争论,无论是鹅湖之会,抑还是往来书信之辩都充分暴露了二者在哲学思想上的意见分歧,本文试就朱陆思想差别问题作一粗浅探讨,不当之处,敬请学界同仁指正。  相似文献   

7.
张在军 《成才之路》2013,(18):I0002-I0002
18.陆九渊一、生平介绍陆九渊(1139—1192)字子静,江西抚州金溪县人,南宋思想家、教育家。曾在贵溪龙虎山建茅舍聚徒讲学,因其山形似象,自号象山翁,世称象山先生。陆九渊18岁时,即与诸兄共讲古学,无意于科考举业。直到24岁,才因父辈劝告,勉强应乡试,结果以《周礼》中举,但因父丧而未入京会试。9年后重赴乡试,以《易经》再次中举,次年入京会试,中进士,考卷大为考官吕祖谦赞赏。陆九渊进士及第后,求学者接踵而至,包括著名学者杨简。于是在他返回故里候职期间,开始了他的授徒讲学生涯。在为时3年的  相似文献   

8.
书院从唐朝发端到清末改制的一千二百多年之间,虽历经唐宋元明清各朝,但相比较而言,南宋时期的书院无论是发展规模,还是管理水平都处于鼎盛阶段。尤其是经过张栻、朱熹、吕祖谦、陆九渊等理学大师及地方官员的卓越运作,使书院得以步人制度化发展阶段,包括书院建筑规制、职事设置、教学管理、藏书、经费、祭祀等各个方面的发展,为封建社会后期书院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9.
人教版《历史》必修3第3课《宋明理学》的“资料回放”是关于陆九渊与朱熹“鹅湖之会”辩论的情况。其中有这样一段:“陆九渊记述:鹅湖之会.论及教人.元晦之意,欲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二陆之意.欲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朱以陆之教人为太简.陆以朱之教人为支离。”读到这里。笔者不免心生疑问.陆九渊会称自己为“陆”么?  相似文献   

10.
陆九渊(1139—1193年),宋江南西路抚州金溪(今江西省金溪县)人。字子静,号存斋,又号象山。是南宋时期与朱熹齐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自幼聪慧勤奋  相似文献   

11.
“鹅湖之会”是吕祖谦在南宋淳熙二年(1175)发起的一次著名哲学辩论会,“这件事,在中国学术史上极有光彩,极有意义。”(梁启超:《儒家哲学》)究竟如何看待这次辩论会呢?学术界一般认为是朱(熹)陆(九渊)两派的争执,是“理学心学两大潮流之交汇”。其实这种看法是值得商榷的。本文认为,“鹅湖之会”是朱、吕(祖谦)陆三家之会。一我国封建社会进入宋代以后,社会上州县学校纷纷兴起,书院林立,私人讲学之风也大为盛行。加之宋代思想言论相对自由,学术民主空气比较浓厚,各家学术思想均可共存发展。“宋乾淳以后,学派分  相似文献   

12.
吕祖谦(1137—1181)字伯恭,南宋婺州(浙江金华)人,学者称东莱先生。他与朱熹、陆九渊为友,是宋孝宗淳熙二年(1175)四月江西信州(上饶境)鹅湖寺朱陆学术争异大会的发起和主持人。吕祖谦屏处东阳武川时,而从其游者众。他说:“谈余语隙,波及课试之文,予思有以佐其笔端,取左氏书,理乱得失之迹,疏其说于下,旬储月积,渐成篇帙”(原序),共二十五卷,名曰《左氏博议》。是说《左氏博议》是为诸生课试而作也。吕氏之所以将“胸中所存、所操、所识、所  相似文献   

13.
南宋书院的发展受到了"南孔文化"的影响:南孔家庙的文化内涵与南孔族人的教育活动传承了"洙泗遗风",在江南营造了重教兴学的文化语境;"南孔文化"对朱熹、张栻、吕祖谦、陆九渊等理学家的"书院情结"产生了影响;"南孔文化"与理学家共同"实化"了孔子。南孔、理学家与"实化"的孔子三方共同推动了南宋书院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长沙的岳麓、金华的丽泽、庐山的白鹿洞、贵溪的象山,均为南宋著名的书院。四者之中江西有其二。白鹿洞书院一直办在庐山南麓,而象山书院则因种种原因,迁建多处。现将象山书院概况分述如下: 应天山之象山精舍象山书院的前身叫象山精舍,是南宋陆九渊及其门徒彭世昌所创办。其址在今江西贵溪县上清镇东南的应天山。宋淳熙十四年(1187)彭世昌来贵溪寻访老友张伯强和张行己等。一日登山游览,见“陵高而谷邃,林茂而泉清”,便与友商议,准  相似文献   

15.
<正> 陆九渊(1139——1193),字子静,江西金溪人,因曾居贵溪象山(禅师山)讲学,世人尊称为象山先生。他是南宋著名的主观唯心主义“心学”的鼻祖。陆氏所创之“心学”,是当时乃至以后几个世纪中较有影响的学派;它在中国哲学史与思想史上,留下了自己不可磨灭的印迹。他的著作由其子陆持之收入《象山先生全集》,共三十六卷。  相似文献   

16.
象山学说是由南宋陆九韶开启,陆九龄倡导,陆九渊集其大成,以“发明本心”为其理论宗旨和特征的思想派别,在这个“心学”的创立和传播中,陆九渊的功劳最大,因九渊号“象山”,故称象山学说;又因开创者为九渊陆姓兄弟,于是又称陆学。本文仅就象山学说的形成、流传和影响,述说一些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7.
我的孩提时代是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著名的“鹅湖之会”所在地——江西鹅湖镇度过的,那是个偏于一隅的南方小镇,却也民风纯朴、重文之风尤盛。葛洪、朱熹、陆九渊、吕祖谦、洪迈、辛弃疾等历代文豪皆于此结下了不解之缘;保留完好的明清古弄、浮桥埠头,每每往炊烟袅袅之时,别具一番韵味。宽阔的河堤和大片的水田相映成趣,丘陵地带矮矮的小山包为孩子们提供了戏耍的好去处。  相似文献   

18.
<正>荆门市陆九渊研究会成立于1998年。现有会员156人,团体会员21个,现任会长汪联舫,执行会长杨想森,秘书长王心田。陆九渊(1139-1193)是12世纪中国南宋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曾任湖北荆门知军,在荆门留下了他的思想与实践足迹。荆门市陆九渊研究会以研究陆九渊为重点,兼顾研究荆门其他历史名人,以弘扬象山文化为主题,以推动地方文化和社会经济发展为目的。研究会以象山文化  相似文献   

19.
在湖北省荆门市,象山脚下,文明湖畔,有一所湖北省示范高中——龙泉中学。龙中的前身,是清乾隆时期建立的龙泉书院。在这里,历史的痕迹触手可及,除了保存完好的龙泉书院旧址,还有北宋文学家黄庭坚亲题的碑刻、南宋理学大师陆九渊的讲经台……然而近代以来,先贤远去,辉煌渐逝。踏  相似文献   

20.
“鹅湖之会”是吕祖谦在南宋淳熙二年(1175)发起的一次著名哲学辩论会,“这件事,在中国学术史上极有光彩,极有意义。”(梁启超:《儒家哲学》)究竟如何看待这次辩论会呢?学术界一般认为是朱(熹)陆(九渊)两派的争执,是“理学心学两大潮流之交汇”。其实这种看法是值得商榷的。本文认为,“鹅湖之会”是朱、吕(祖谦)陆三家之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