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点赏析悲天悯人,针砭时弊,是中国文人的使命。但残酷的现实往往和文人的完美理想、人格格格不入,特别是在清代文字狱大兴的时代,思想上的严厉钳制和酷烈镇压,文人的悲剧尤甚。戴名世号南山,桐城派奠基人、文学家,是著名的清初三大文字狱之一的《南山集》案的受害者之一。他  相似文献   

2.
戴名世,字田有,一字褐夫,号药身,别号忧庵。死后世称宋潜虚先生,又因曾一度隐居故乡桐城南山,世人又称之为“南山先生”。他是清初著名的散文家、历史学家。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明确指出戴名世“是一位古文家,桐城派古文,实推他为开山祖”。因《南山集》案而惨遭腰斩,成为清朝文字狱的牺牲品。  相似文献   

3.
<正> 戴名世是清康熙时代一位卓有建树的古文作家。关于这位古文作家与当时古文主潮——“桐城派”之间的关系,解放以来研究界大致有三种意见。有的认为戴名世不属“桐城派”。如贺珏在《戴名世及其思想的初步考察》(《安徽史学通讯》1959年4、5合刊)中说:“戴名世虽是桐城人,又与方苞同以古文著名,但他与后来的桐城文派理论和风格是不同的。”也有的认为戴名世虽不属“桐城  相似文献   

4.
一说到桐城文派,人们便自然地想到它的奠基者、创始人方苞;一提到方苞便会自然地联想到他的同乡好友戴名世.由于戴名世的《南山集》文字狱案,导致方苞生活、思想关键性的转折,才使得他有可能成为桐城文派的奠基者、创始人.这就是说戴名世与桐城文派有着非同一般的密切关系.但这到底是一种什么性质的关系?人们对此的理解和认识是不太一致的.  相似文献   

5.
清代文学家方苞,是“桐城派”的创始人。他曾在桐城米店门前挂出一副上联。联云: 长长长长长长长这七个“长”字怪联挂出后,全城文人学士纷纷集聚到米店门前。大家指手画脚,七嘴八舌,竟无人能读出句读,更无人能对出下联。消息传开后,隐士戴名世赶来一  相似文献   

6.
戴名世(1653—1713),安徽桐城人。他毕生坎坷,屡遭厄运终因文字狱惨遭杀身之祸。名世为人,既与当时的社会上层处于对立,其文艺思想,与时人论点不一致的地方。所以他与时人的观点相对立,决不只是文人个性倨傲的表现,而是基于他对当时礼会某些方面不同认识所致。他认为当时的文学界存在了一种“妄庸”的坏风气,所谓“妄庸”,“妄”指的荒谬、狂悖,“庸”指的平庸、鄙俗。析言之,他把以下种种现象,都视为妄庸作风的表现。  相似文献   

7.
《南山集》案与桐城方氏文化世族的衰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桐城方氏家族是明清时期皖桐最负盛名的文化世家之一,不仅族裔繁多,而且以仕宦和治学著称于世.明清易代,由于方氏族众与前明王朝依附甚深,多采取与新王朝不合作的态度,于是频遭疑忌,案狱迭起.康熙五十年,发生了震惊朝野的戴名世<南山集>文字狱大案,方氏家族牵连其中,打击尤为沉重,其族众或流徙边塞,或入旗为奴,由华族沦为囚徒,昔日以仕宦、治学和文学创作为主要特征的文化世家的辉煌气象难以为继,渐呈中衰之势.究其原因,与案后方氏族众趋于淡化学问、疏离仕途的思想认识上的变化和清廷以打击文化世家为主要内容的维系其思想文化统治的政治目的两方面的因素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8.
雍乾年间,文字狱迭兴并遍及大江南北.而在扬州,以徽商马曰瑁、马曰璐私家园林“小玲珑山馆”为中心,文人云集,诗词酬唱频繁,这是扬州文化史乃至有清一代文化、文学史上的特殊景观。对其加以考察的意义显而易见。本文试图就其主体构成一面作一清理。  相似文献   

9.
<正> 戴名世,字田有,一字褐夫,号忧庵,一号药身,安徽桐城人。生于清顺治十年(1653),卒于康熙五十二年(1713),享年六十一岁。戴名世小时聪明颖异,六岁入塾读书,二十岁时“授徒以养亲”,二十七岁开始出入于学使刘果、姜棣、孙勷等的慕府中。康熙二十五年(1686),以贡入太学,第一次到北京,其后交游渐广,结识了李光地、韩菼等高官,方苞、王源、刘献廷、阎  相似文献   

10.
<正> 世所共知的“南山集案”,是清王朝禁锢思想,扼杀人才的典型;《南山集》作者戴名世的悲剧,是一代知识分子厄运的写照。戴名世赴难至今,已二百七十年了,但他的文名和故事仍在民间广泛地流传着。然而,两百多年来,戴名世的名字似乎只是凝铸在“南山集案”上,成为激励知识分子坚守民族气节的一面旗帜;而他作为一个壮怀激越的思想家,文、论并茂的古文家,“史识史才皆绝伦”的史学家的形象却鲜有人翔实论及。作为后来者我们有责任全面地客观地评价戴名世这样一个有影响的历史人物。限于篇幅,此篇仅对戴名世的思想历程,作一评述。  相似文献   

11.
<正>戴名世,字田有,一字褐夫,号药身,别号忧庵。死后世称宋潜虚先生,又因曾一度隐居故乡桐城南山,世人又称之为"南山先生"。他是清初著名的散文家、历史学家。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明确指出戴名世"是一位古文家,桐城  相似文献   

12.
清代是满人建立的政权。在统治汉人期间,文化上,清廷一方面严酷镇压知识分子的反抗。大兴文字狱。另一方面却积极编修《大清一统志》。并且在这一点上与知识分子产生了某种互动。虽然清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巩固其统治.然而这一特殊的现象也给后人留下了思考的余地。本文试图将目光从清廷编纂一统志逐层转移到知识分子中的章学诚.来描述这一现象.即:清廷的治世思想与知识分子的经世观的趋同。  相似文献   

13.
清代文字狱的整体状况与清人的载述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清代文字狱以次数多,规模大,惩处之残酷著称于世。从函可《变纪》案开始,清人就以各种各样的形式或明或暗地记录着这些形形色色的文字案狱。除《东华录》、《永宪录》等一些史料汇编性质的著述外,在不少诗文和文人笔记类的记述中还或强或弱地表达着作者自己的看法。但真正意义上对清代文字狱的研究则从清代灭亡开始。  相似文献   

14.
就桐城诗派传衍和清代诗学发展而言,陈用光的作用一直被遮蔽。他将桐城诗学带入都下,并在都门交游中推动桐城诗派参与构建嘉道宗宋诗风;他宣诗布文,开启了桐城诗派的统绪书写。进入文学史“过程”的研究视角,揭示出陈用光传衍桐城的深层意涵。在桐城诗派传衍格局中,陈用光是发挥了重要作用的一代宗主,应当被重新认识和评价。  相似文献   

15.
清代文字狱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清代文字狱以次数多,规模大,惩处之残酷著称于世.从函可<变纪>案开始,清人就以各种各样的形式或明或暗地记录着这些形形色色的文字狱案,或强或弱地表达着自己的看法.但真正意义上对清代文字狱的研究则从清代灭亡开始.截至目前,对清代文字狱的研究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初始阶段(清亡-1948年)、发展阶段(1949-1978年)和繁荣阶段(1979年-现今).这三个阶段的文字狱研究均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呈现出诸多特征,但也存在一些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加强和改进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正>《左忠毅公逸事》的作者方苞(1668—1749),清初安徽桐城人,康熙四十五年进士。康熙五十年他的同乡戴名世《南山集》文字狱发。方苞曾为《南山集》作序,并保存书版,被牵连下狱。经人营救,免死,被编入汉军旗为奴。由于能文,以奴隶身分在皇宫南书房当差。雍正元年特赦,解除奴籍,从后宫至内阁学士、礼部侍郎。  相似文献   

17.
戴名世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百多年来,一个有成就的作家被埋没了。这就是清初散文家戴名世。并不是因为他的成就没有大到足以传世的程度,以致遭到历史的自然淘汰。戴名世作为一个作家不名于世,而作为一个清王朝的“乱臣贼子”。倒是很有名的,而这恰恰就是他的文学成就被埋没的基本原因。了解清史的人都知道,戴名世是康熙年间一次震动朝野的文字狱——《南山集》案的受害者,以“狂悖”、“大逆”罪被砍了头。此后,终清之世,戴名世的名字,连同他的著  相似文献   

18.
清王朝建立以后,为巩固其封建统治实行了一系列文化政策,开科取士,举博学鸿儒,开《明史》馆,用以笼络天下士子。同时又大兴文字狱,残酷镇压,威慑在文化上对清廷稍有不满之人,开四库馆,征收天下之书,以清廷利益为标准,对其进行大规模删汰。这一系列政策,迫使学者潜心于故纸堆中,切实地做了唐宋元明诸儒所不曾想的学术基础工作,使文化学术达到了鼎盛。整个清代二百六十余年间,各个学派的各种学术思潮登上论坛,《诗经》研究,  相似文献   

19.
李卓然 《天中学刊》2023,(2):122-127
文字狱是封建王朝进行言论控制的一种极端手段。清代顺、康、雍、乾时期不同政治背景下文字狱案件的量刑标准及审判程序存在差异,顺、康时期的文字狱案件多是针对颠覆国家政权的违法行为,在量刑和审判方面符合既定的司法程序,是清朝统治者为维护封建秩序而采取的法律手段;而到了雍、乾时期,因为政治环境的变化,文字狱案件的审理多由皇帝专案专断,后逐渐演变为没有具体标准,随意出入人罪,成为打击异己和言论控制的政治手段。  相似文献   

20.
比起唐朝的诗,宋代的词,元代的曲,明代的文坛却无所作为。通过对洪武朝文字狱个案的梳理与分析,发现明代的文字狱直接影响了该时代文学的发展,是明朝文坛衰落的重要因素。文字狱像一个勾人魂魄的阴魂,在把明代文人带入“地狱”的同时,也把明代文学带入了“地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