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社会转型期,人们一方面慨叹信仰“危机”、道德“滑坡”,一方面依旧进行着道德“说教”。笔者无论是在学生时期,还是忝列中学、大学教师之伍,深深体验到说教的痛苦和无奈;跨人新世纪第一载,愿以“被说教者”和“说教者”的双重角色,反思其症结,探究其端倪。  相似文献   

2.
学校德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和心理品质的教育.相对于硬邦邦的说教,学生更需要“润物细无声”的德育渗透.初中物理课程标准三维目标提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即属于德育的范畴.物理课程为学生品德教育提供了广泛的素材和空间,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对学生开展辩证唯物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以及心理素质、科学素养、创新精神的培养.  相似文献   

3.
十几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感受最深的就是与学生谈话时的艰难。高中学生有思想有感情,教育他们若不讲策略,只是面部僵硬、滔滔不绝地进行道德说教,恐怕不仅不能对症下药,反会引发逆反心理。较好的办法是避开正面交锋,借用故事说话。正所谓“不战而屈人之兵”,良  相似文献   

4.
授新歌之前的“谈话”,是帮助学生理解歌曲,进行思想教育的方法之一。“谈话”一般容易陷入抽象的说教,低年级孩子会感到枯燥乏味,甚至厌烦,从而对所授新歌在心理上产生“抗拒”情绪,不但达不到寓教于乐的作用,反而影响了学生学唱歌曲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5.
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而优秀的文学作品不是靠说教,而是靠富有魅力的文学形象和高超的艺术技巧与人“谈话”的.因此这种“谈话”也就更易走进人的心灵。高中阶段,正是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阶段.正需要优秀文学作品的濡养与熏陶.一张一弛是文武之道.沉重的考试压力,使每一个高中生的神经都绷得紧紧的.此时也正需要文学来松弛、抚慰。高考语文的改革,对阅读与写作的空前重视.也使阅读现当代文学作品成为高中学习的必修内容。那么.如何才能高效而又愉快地阅读呢?  相似文献   

6.
新课程理念下的思品课,不再是生搬硬套、照本宣科式的说教课,也不是纯粹性的道德知识的传授课,而应当是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关注学生的实践体验,关注学生心灵感受的一门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不仅要在读、听中接收,在习行中尝试,还要在交流中倾吐,倾吐生活感受,倾吐体验之思,倾吐实践的收获与喜悦。尽可能地创造一些机会,多让学生说一说“悄悄话”,表白心灵之声.确保学生主体地位、激发道德情感、增强道德判断能力。  相似文献   

7.
目前,中小学德育课程普遍缺乏吸引力,同时还背负着“道德说教”“道德灌输”的恶名,教授课程的教师也因此不受欢迎。事实上,培养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些思想层面的内容,靠讲解、灌输是形成不了的,中小学教帅必须认清传统学校德育的弊端,树立以人为本的大德育观。  相似文献   

8.
班主任谈话“十要”张东国谈话.是班主任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一种行之有效的重要手段。一次成功的谈话.往往能给学生以启发、鼓励;反之.也可以使学生消沉、迷惑,甚至一蹶不振。那么.作为班主任,怎样才能较好地使用这一教育手段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十个要”去努力。一...  相似文献   

9.
教师做学生的思想工作.离不开谈话。谈话是一门艺术,而谈话的技巧直接关系到做思想工作的成败。一是要注意谈话的内容和方式。在找学生谈话时,要事先设计好谈话的内容和方式,这是谈话成功的关键,假如你的谈话空而无物,满口说教,那么再多的谈话,也起不到好的效果,甚至只能事倍功半。譬如:有一个同学两天没到校上课了,在不了解情况的前提下,劈头就说:“你缺了两天的课,无故旷课是要处分的”,同学马上对答道:“我生病了。”教师说:“生  相似文献   

10.
何勇 《教育导刊》2013,(11):71-73
德育,作为“五育”之首,一直是社会十分关注的教育问题。但是,目前德育的实效性却不那么令人满意,其根本原因在于传统德育目标、内容和方法存在问题。德育目标“高大空”,脱离生活实际,比较理想化:德育内容只关注道德原则、道德规范.远离学生生活实际,缺乏对学生道德能力形成过程的关注;德育方法陈旧,重灌输轻体验、重防范轻赏识、重说教轻实践,难以走进学生内心。  相似文献   

11.
学生有思想有感情。教育他们若不讲策略,只是面部僵硬、滔滔不绝地进行道德说教,恐怕不仅不能对症下药,反会引发逆反心理。较好的办法是避开正面交锋,借用恰切的故事使学生心悦诚服。正所谓“不战而屈人之兵”,苦口良药也显奇效。  相似文献   

12.
巧用评语     
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评语可以作为集体教育的深化和补充。用评语的方式与学生沟通,除了可保留师生间谈话的亲密性和和谐性外,还具有一种神秘感。它符合儿童的天性,因此,较之说教,谈话更易于让孩子接受。  相似文献   

13.
一.新教材特点分析 《思想品德》教材最突出的特点在于改变了以往德育课程教材的说教和刻板的面孔,创建了一种全新的教材呈现方式,即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倡导自主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方式。这种新型的呈现方式是以板块教学的方式实现的。以尊版教材为例,每课书中我们都可以看到具有特定功能的四个板块,即“探究园”、“心灵(或法律、道德)导航”、“实践与评价”、“阅读与感悟”。  相似文献   

14.
江泽民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明确指出:“正确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使他们能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是一个关系到我国教育发展方向的重大问题”。但现行学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的“五重”、“五轻”的现象,以及这些现象盘根错节、互有关联,严重困扰了学校的德育工作.大大降低了德育效果,阻碍了学生全面发展,应引起学校高度誉觉 一、重知识的传授与掌握,轻品质的培养和陶冶 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崇尚实践精神,注重践行,有知行一致的道德要求。学生的道德修养从知识的灌输,向知、情、意、行全方位转化,是…  相似文献   

15.
“我们怎样保证(学生)学到保证社会延续而必需的道德呢?”这是每个德育工作者所面临的基本问题。道德是时代的产物,现实的人必须遵循特定时代的道德规范,以保证社会的延续与发展,这是无可非议的。但关键是如何使人能够自觉遵循,是通过说教还是灌输或者其它什么方法的问题。美国当代教育哲学家麦克莱伦的回答是“通过智力活动的途径来实现”。所谓“智力活动”,即通过教与学双方对道德的解释、演示、证明等互动过程,双向建立或确认某些道德来实现德育,这与说教或  相似文献   

16.
“笔谈”是班主任做好学生思想工作的有效途径。“笔谈”的形式很多,可以是书信、便笺,也可以是作业批改附言、日记赠言等。“笔谈”优越于面对面、严肃的说教,具有亲和力,让学生更易于接受。   笔谈能消除师生之间对立情绪,促使学生转化。大凡当过班主任的教师都有如此体会,那些行为较差、又不善言辞的学生,面对老师拘束不安,与老师谈话时,或一言不发,或消极对抗,致使师生感情难于沟通。如果教师改变方式,运用“笔谈”,其努力就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笔谈”有助于师生感情交流,密切师生关系。   笔谈有助于规范学生日…  相似文献   

17.
中职学生,一部分将直接踏入社会,成为国家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处于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转型期的中国,依法治国,还得以德治国。因此,我讲授《经济学》,十分注重“道德渗透”。如何“渗透”?笔者的观点是:引而不发。即不加任何议论说教,也不破坏经济学知识的完整性。让学生获得经济学知识的同时,去心领神会,以求潜移默化。不节外生枝,不搞所谓的“普遍联系”,不牵强说教。而是着力分析提炼经济学内在的“道德”元素。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竞争和协作”中就孕育着的丰富的道德内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在竞争中形成并在竞争中维持和发展的,一方面…  相似文献   

18.
汤美如 《师道》2013,(7):61-62
针对目前初中思品课存在“学生对上课缺乏兴趣”、“学习目标不明确”等现象,与课标要求做到“重视学生的体验与感悟;注重师生的互动合作:淡化说教。强化探究性学习:启发引导,突出道德实践”二者间形成的反差,我大胆改革,着力从“精彩导入、明确目标、有效合作探究、指导归纳反思”四方面打造高效课堂,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多年来,思想道德教育给人的印象总是费力不讨好,强加给未成年人的道德“坐标”大而空,道德标准高深的理论远离了未成年人的实际生活,抽象的内容影响了未成年人的理解,单一的标准影响了未成年人多样化的发展,道德教育与未成年人人格和心理塑造处在分离状态,从而让未成年人感到无所适从。教育的“药”没有对学生思想的“症”。而未成年人很敏感、率真,他们接受新鲜东西多、快、杂,对说教  相似文献   

20.
把学生当成无条件接受的“录音机”,老师怎样说,学生就要怎样听;学生就是让老师管的;说教过多,灌输的过多;只知提要求、树规矩,而忽视研究如何对学生加以引导。这种多以“管、卡、压”方式进行的学生德育,不但导致了德育知识与道德理论缺乏鲜活的生活依据、缺乏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而且由于长期浸润于这样不真实的道德教育情境中,极易造成学生的言行不一、道德虚伪和双重人格。面对我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中尚存在的诸多盲点,社会各界不禁提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