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反观时下的思品教学,脱离了儿童的现实生活世界,局限于书本的世界,回避了纷杂的现实生活,人为地造成了"纯而又纯"的教育。儿童所经历的书本世界无法与周遭的生活世界自然地沟通起来。思品教学无法真正触及儿童的真实内心,未能真正从儿童的心灵深处产生触动和影响。而  相似文献   

2.
时下的思品教学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局限于书本的世界.脱离儿童的现实生活世界,回避纷杂的现实生活.人为地造成"纯而又纯"的教育.  相似文献   

3.
<正>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新课程理念也倡导品德教学回归生活,强调以儿童现实生活为课程基础,使学生在学习中能体会到生活,在生活中能学习到更多。所以《品德与社会》教学必须让儿童在开放性的教学环境中,立足生活,回归生活,自主实践,充分感受学习的乐趣。有些《品德与社会》教学,脱离了儿童的现实生活世界,往往局限于书本的世界,回避了现实生活,人为地造成了"纯而又纯"的教育。儿童所经历的书本世界无法与周遭的生活自然地沟通起来。思品与社会教学无法真正触及儿童的真实内心,未能真正从儿童的心灵深处产生影响。而  相似文献   

4.
当前的一些思品教学,脱离了儿童的现实生活世界,往往局限于书本,回避了现实生活,人为地造成了"纯而又纯"的教育.儿童所经历的书本世界无法与周遭的生活自然地沟通起来.思品教学无法真正触及儿童的真实内心,未能对儿童的心灵深处产生影响.而真正有效的教学,必须能触及儿童的内心世界,从而影响他们的心灵.所以,<品德与生活>教学必须回归儿童的世界,回归生活的世界,回归现实的世界.让儿童自主实践,从而愉快地生活,积极地生活.  相似文献   

5.
时下的一些思品教学,脱离了儿童的现实生活世界,往往局限于书本,回避了现实生活,人为地造成了"纯而又纯"的教育.儿童所经历的书本世界无法与周围的生活自然地连通起来.思品教学无法真正触及儿童的真实内心,未能真正从儿童的心灵深处产生影响.真正有效的教学必须能触及儿童的内心世界,从而影响他们的心灵.所以"品德与生活"教学必须同归儿童的世界,回归生活的世界,回归现实的世界.让儿童自主实践,才能愉快地生活,积极地生活.我从以下三方面浅谈"品德与生活"课的生活性.  相似文献   

6.
现在的一些思品与社会教学,往往脱离了儿童的现实生活世界,往往局限于书本的世界,回避了现实生活,人为地造成了“纯而又纯”的教育。儿童所经历的书本世界无法于周遭的生活自然地沟通起来。思品与社会教学无法真正触及儿童的真实内心,未能真正从儿童的心灵深处产生和影响。  相似文献   

7.
以往的品德教学脱离了儿童的现实生活,局限于书本的世界,回避了纷杂的现实生活,人为地造成了“纯而又纯”的教育。儿童所经历的书本世界无法与周围的生活世界自然地沟通起来,品德教学无法真正触及儿童的真实内心,未能真正从儿童的心灵深处产生触动和影响。所以品德教学必须回归儿童的世界,回归生活的世界,回归现实的世界。  相似文献   

8.
教学实践证明,儿童的品质与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现实生活对儿童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如果我们局限于书本的世界,回避现实生活,人为地造就纯而又纯的教育,将无法触及儿童的真实内心,不能真正在  相似文献   

9.
马丽静 《考试周刊》2010,(9):163-164
现在的一些思品与社会教学,脱离了儿童的现实生活世界,局限于书本的世界,回避了现实生活,人为地造成了“纯而又纯”的教育。儿童所经历的书本世界无法与周遭的生活自然地沟通起来。思品与社会教学无法真正触及儿童的真实内心,未能真正从儿童的心灵深处产生和影响。而真正有效的教学。必须触及儿童的内心世界,从而影响他们的心灵。所以《品德与社会》教学必须让儿童在开放性的教学环境中,立足生活,回归生活,自主实践,充分感受学习的乐趣。  相似文献   

10.
现在的一些<品德与社会>教学,脱离了学生的现实生活世界,局限于书本的世界,回避了现实生活,人为地造成了"纯而又纯"的教育,使<品德与社会>教学无法真正触及学生的真实内心,不能真正从学生的心灵深处产生和影响.  相似文献   

11.
时下的思品教学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局限于书本的世界,脱离儿童的现实生活世界,同避纷杂的现实生活,人为地造成“纯而又纯”的教育。学生在课堂上所学内容无法与周围生活世界自然地沟通起来.教学未能真正从学生的心灵深处产生触动和影响.导致思品课单调乏味,教师难教,学生厌学,教学效益低下。而真正有效的教学,必须能触及儿童的内心世界,从而影响他们的心灵。所以,思品教学必须回归青少年的世界,回归生活的世界,回归现实的世界。那么如何使思品教学回归生活呢?  相似文献   

12.
<正>教育中的"儿童观"危机有诸多表现,其中之一是包括教师在内的成人没有树立"向儿童学习"的教育信念。"儿童"世界实际上是儿童的认知、情感、意志、价值以及其满足需要的行为方式构成的"整体性"存在,更是一种精神领域的"纯真性"存在。这种"纯真性"的具体体现是,"在儿童世界中,人的社会身份和地位几乎不存在根本差  相似文献   

13.
王丽芹 《新疆教育》2013,(15):48-48
现在的一些思品与社会教学,往往脱离了儿童的现实生活世界,局限于书本的世界,回避了现实生活.人为地造成了“纯而又纯”的教育。儿童所经历的书本世界无法与周边的生活自然地沟通起来。致使思品与社会教学无法真正触及儿童的真实内心,未能真正从儿童的心灵深处产生影响。而真正有效的教学,必须能触及儿童的内心世界,从而影响他们的心灵。所以《品德与社会》教学必须让儿童在开放性的教学环境中,立足生活,回归生活,自主实践,充分感受学生的乐趣。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品社课的实效性呢,笔者认为精心的教学设计是提高品社课实效性的前提,宽松的课堂氛围是提高品社课实效性的主要途径,社会实践活动是提高品社课有效性的主要素材,家庭教育活动是提高品社课的有效性的重要补充。它们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共同促进了学生的良好习惯的养成和社会性发展。  相似文献   

14.
生活是教育的源泉,人世间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的生活”。品德课程强调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教育的内容源于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体现了课程“回归儿童生活”的基本理念。  相似文献   

15.
小学思想品德课《课程标准》中要求:"课程应该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应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把儿童的现实生活作为主要的教育资源,紧密结合儿童生活实际开展教育,提升儿童的生活品质和能力,促进儿童发展。"因此,只要我们在教学中避免纯科学化的德育和生硬的说教,  相似文献   

16.
"教学回归生活"是新课标提倡的一个重要理念,是指教学走入学生的生活世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生活的兴趣及体验知识的养成.也即是说,教学应该关注学生的生活,从现实生活中的学生出发,让学生在课堂中体会生命的活力与生活的价值,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然而,时下的一些课堂教学脱离了学生的现实生活世界,局限于书本的世界,回避了现实生活,人为地造成了"纯而又纯"的教育;还有一些课堂教学比较沉闷,缺乏生气,很难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智慧活动的积极性,更不用说激发创意和不断探索的精神等……如何使教学回归生活,让课堂充满活力?笔者根据调研结果分析,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科学而艺术地构建课堂教学,把课堂还给学生.  相似文献   

17.
现在的思品与社会教学.往往局限于书本,回避了现实生活,人为地造成了“纯而又纯”的教育。思品与社会教学无法真正触及儿童的真实内心,未能真正从儿童的心灵深处产生和影响。而真正有效的教学,必须能触及儿童的内心世界,从而影响他们的心灵。所以《品德与社会》教学必须让儿童在开放性的教学环境中,立足生活,回归生活,自主实践,充分感受学习的乐趣。  相似文献   

18.
幼儿园的美术教学课程,作为幼儿艺术教育的重要表现形式,能帮助学前儿童表达对现实生活的认识与感知,对幼儿发展自身想象力、创造力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如陶行知"生活即教育"所说,作为教师应意识到贴近生活的创意美术活动才是学前儿童真正需要的。研究如何进一步贴近儿童的生活,真正走进儿童奇思妙想的美术世界。  相似文献   

19.
生活化的品德课堂以"回归生活,关注儿童现实生活"的理念来呈现儿童身边的"生活事件",用儿童自己的眼睛观察世界,用儿童自己的心灵感受世界,用儿童自己的方式研究世界,用真实的生活引领儿童、教育儿童。生活化的品德教学把教材和儿童生活联系起来,通过教师的价值引领,引发儿童的道德冲突,让儿童在道德冲突中建构正确的道德价值观。生活化的品德课堂让教学走进儿童的生活,让品德课堂成为儿童生活的世界,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使品德课堂真正成为有效高效的课堂。  相似文献   

20.
每个孩子都是生活的一分子,"生活性"决定了学生品行培养要"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实际的主题活动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这与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体系中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原理相一致。德育须植根于生活土壤,在生活世界中发展、完善。我在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中践行生活教育理念,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