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仓颉密码》穿越数千年的历史时空,回溯中华文明源头,全方位再现了炎黄时期氏族社会经济、政治与文化,凸显出厚重的远古历史文化底蕴。其文化书写呈现出三种向度:一是全方位再现炎黄时期原始氏族社会文化;二是塑造以仓颉为代表的文化人格;三是弘扬自强不息的民族文化精神。《仓颉密码》率先将仓颉与炎黄文化作为文学表现题材,避免了文化寻根小说的艺术缺失,开拓出独特的文化寻根路径,不仅契合了海内外炎黄子孙的敬祖情感,而且激发起民族凝聚力,成为远古历史题材小说中的艺术典范。  相似文献   

2.
这是一个罪恶的年代.这是一个物欲的年代、混沌的天空、污垢的街道,藏匿着无处不在的罪恶.没有白昼与黑夜的区分.没有正义与邪恶的界限.在这个明濒临流失的现实世界里.只有强生存的暴力法则。而以菊与刀形容日本的民族化精神再合适不过了。对暴力的崇尚和痴迷.似乎是这个民旅骨子里与生俱来的东西,而日本电影中赤裸裸的暴力展示.无疑是这个民族对嗜血化的一种近乎执的诠释。  相似文献   

3.
贺麟“宗教精神”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贺麟所说的宗教精神,包含宗教信仰、宗教观念、宗教情感、宗教需要等在内,是追求超越现实,“与上帝为一”的精神,而所谓“上帝”则指“真理、人民、大自然”。他从化哲学层面,以欧美现代化历史为例,认为宗教精神对科学“有保护促进之功”,“有助于科学的发展”;认为宗教精神也是近代民主精神的基础,是工业化的基础。中国历史上的科学、民主不如欧美发达,原因之一,也许正在于缺乏这种宗教精神。所以中国传统化的现代化,铸造中国人的宗教精神,是必要的一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论民族精神     
一、中华民族的生机与活力谈民族精神不能不谈民族问题 ,特别是关于中华民族观念是怎样形成的。 2 0世纪 80年代 ,著名社会学家、民族学家费孝通先生在其《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 ,1989年版 )一书中阐述了一个重要的观点 ,他说 :“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 ,是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 ,但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 ,则是几千年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学者们认为 ,费先生的这个观点对解决中华民族观念的形成提供了有说服力的理论基础 ,而且把中华民族的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 ,阐述了从自在的民族实体向自…  相似文献   

5.
在传统戏曲普遍江河日下之际,曾经名不见经传的“二人转”却红遍大江南北。“二人转”的兴起并非偶然,它是文化全球化语境中文化寻根热潮的产物。同时,“二人转”也以自身根植于乡土的旺盛生命力,向世人展现其民间艺术的独特魅力。“二人转”的成功,为彷徨于十字路口的当代剧作家、艺术家和人文学者提供了丰富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客家的精神     
逃亡是一种过程.这过程寓示着一种姿态,它不绝地勇敢向前,对虚无缥缈的彼在充满期待;同时,它又频频回首,对此在流连不已。最初的逃亡景象是生动与惊心动魄的,它是一次先锋精神对传统保守的激烈挑战与胜利。  相似文献   

7.
罗检秋 《寻根》2000,(1):58-64
在传统中国,各级官、私教育机构——大到国家的“太学”,小到乡村私塾,都是延续文化命脉之所在。然而,文化传承,尤其是人文精神又往往流转于潜移默化的“家教”之中。梁启超家便是这样一个生动的事例。  相似文献   

8.
文化延续之命脉——略论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今年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世界各国以“博物馆与非物质遗产”为题举办了各种纪念活动。无独有偶,在国内持续的“遗产热”中,中央电视台第十频道制作了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占很大比例的长达6小时的节目,并在当天重复播放了3次。“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热点话题成为“国际博物馆日”活动的亮点,中央电视台还将已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中国昆曲和古琴再度重点介绍,使观众在回味这两朵艺术奇葩风采的同时,进一步了解教科文组织通过实施“代表作”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情况。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有…  相似文献   

9.
中国是世界四大明古国之一,素有“衣冠王国”的美誉。“多彩中华”中国民族服饰展示是中国民族博物馆精心打造的以全面展演中国民族服饰化为内容的重点化项目,被誉为中国民族化的一支“奇葩”,曾多次走出国门,在国际社会产生了广泛影响。1999年以来,中国民族博物馆举办的民族服饰表演连年多次在新加坡演出,数度轰动狮城,演员两次受到新加坡总统纳丹接见,并被载入中新化交流大事记。2002年,中国民族服饰展演项目被正式命名为“多彩中华”。2003年,“多彩中华”参加在法国举办的中国化年开幕式,  相似文献   

10.
传统节日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历史文化长期积淀的产物.是一个民族传统文化世代相传的最重要的载体之一。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中国传统节日.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是我们的精神家园。可是近年来.传统节日在国人的生活中渐渐被淡化甚至被遗忘了,  相似文献   

11.
雷颐 《寻根》2000,(1):52-57
1840年的鸦片战争,使古老的中华文明第一次遇到了一个优于自己的外来文明的挑战。这次战争,迫使中国带着深深的屈辱开始在现代化的道路上瞒跚而行。中国现代化的道路之所以如此艰难曲折,不仅因为它是外来、强迫、后发的,更是因  相似文献   

12.
13.
郑熊 《华夏文化》2009,(2):62-64,33
一、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的感恩节 张岂之教授在发言中谈到今年黄帝陵祭陵学术研讨会的主题确立为“清明·民族感恩”,是与目前的现实相关联的,认为“只有从民族的先辈们和民族历史中吸取智慧和力量,对先辈们抱着感恩的情怀,且使之转化成对历史和文明进步的礼赞,才能够实现和迎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从“以民为镜”到“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14.
中央转发的《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中指出:大力推进城市社区建设是新形势下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做好群众工作和加强基层政权建设的重要内容,是面向新世纪我国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途径,通知对社区建设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作了具体的阐述。那么社区化建设作为社区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应该如何顺应时代潮流,服务人民大众,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加强社区化建  相似文献   

15.
中国自古以来就被称为礼仪之邦。礼包括了广泛的内容:从日常生活中的言谈举止、衣食住行、人际称谓到朝廷的典章制度、祭祀鬼神、宫殿陵墓的建造等等,都可以概括于“礼”的名下。  相似文献   

16.
王泉根 《寻根》2003,(5):115-117
姓氏是人的符号标志,又是一种普遍的历史文化现象。中华民族精神重视历史传统与来龙去脉。中国人的姓氏文化正是这种精神的生动诠释。任何一个中国人的姓氏,都可以追溯到先秦两汉,甚至三皇五帝。就世界姓氏文化而言,中国人的姓氏独具特色:一是中国人人人皆有姓(由于历史文化的原因,世界上许多国家与民族只有名,没有姓);二是姓氏起源的历史悠  相似文献   

17.
1927年6月,博学多识而又深深迷恋于中国传统化的王国维,在“独上高楼,望断天崖路”之后,再也承受不住因传统化衰落而带来的痛苦,终于在颐和园投湖自尽。时人对他的死因有种种说法,唯有陈寅恪从“化”的意义上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陈、王二人共事  相似文献   

18.
吴庆第 《寻根》2007,(6):44-50
韩国是一个极具民族个性的国家,强烈的民族精神,不屈不挠的斗志,为世人所公认。民族精神是长期历史积淀的结果。景仰“忠烈”、大力营造弘扬“忠烈文化”的氛围,无疑是韩国形成这种民族精神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9.
古人取“字”的文化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泉根 《寻根》2000,(2):25-31
在古籍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称谓:孔丘字仲尼,诸葛亮字孔明,岳飞字鹏举。可是汉高祖刘邦手下的淮阴侯韩信及萧何、陈平、樊哙、灌婴、周勃等,却都有名无字。这是什么原因呢?  相似文献   

20.
一、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的感恩节 张岂之教授在发言中谈到今年黄帝陵祭陵学术研讨会的主题确立为“清明·民族感恩”,是与目前的现实相关联的,认为“只有从民族的先辈们和民族历史中吸取智慧和力量,对先辈们抱着感恩的情怀,且使之转化成对历史和文明进步的礼赞,才能够实现和迎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从“以民为镜”到“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