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教育要回归生命关怀。中小学语文教育应当肩负起培养学生生命意识的重任,要深入挖掘语文教育资源,构建“对话”的、贴近生活的语文课内外教学,在语文教育教学中充分体现生命关怀。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了在小学自然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应针对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将课内外教育教学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找准教学中的环保渗透点,抓住教育契机,让学生在“晓理”、“动情”、“导行”的过程中逐步提高环保意识,形成环保能力。  相似文献   

3.
邹莹 《知识文库》2022,(22):73-75
<正>引言:“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内外整合性教学是适应“大语文”教学理念、符合终身教育要求的高质量教育的必由之路。小学是学生大脑发育成长的关键期,同时也是其语文阅读能力提升的第一个黄金阶段。小学语文教师在充分把握课前、课堂、课后各阶段教学目标的同时,注重教育方法的使用和创新,将有助于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也有利于教师的个人成长。“读万卷书”是学好语文的基础。将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教学进行有效整合,实现学生的阅读综合发展,才能够全面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4.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国家高考制度的变革,教育形势的转变,愈加个性化的教育教学趋势日益明显。基于各种内外因素的综合考虑,学校秉承着“在变革中坚持真教育”的理念,经过多次调查、研讨,进行了分类、分层走班教学的实践探索。
  新的变革有两个关键词:差异性和选择性。差异性带来多样性,学生、教师都有差异,差异性已经存在,不可避免。差异性带来“选择性”,同时,高考招生制度也带来“选择性”,“选择”是内外因共同的结果。学生不得不选,教师也不得不选,这是我们必然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陈美娟 《教师》2024,(5):21-23
“双减”视域下,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内外阅读中应用整合性教学,能够唤醒学生已有认知,促使学生迁移和应用课内掌握的阅读方法完成课外阅读,有助于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丰富学生情感体验、减轻学生课业压力、增强学生语文素养。文章通过分析“双减”视域下开展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整合性教学的意义,针对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整合性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双减”视域下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整合性教学的策略,以发挥整合性教学优势,提高学生阅读成效。  相似文献   

6.
现代教育强调“以人为本”,要求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有趣、多变的作业,构建开放的评价体系,以丰富学生的生活,释放学生的创造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语文教学在充分利用语文教材的同时,必须沟通课堂内外,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使语文课堂教学由“封闭”走向“开放”,进而推动学生素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7.
基础教育阶段的阅读教学,就是为终身学习中阅读技能打基础的教学。在阅读教学中,我们不但有理由,而且能够正确处理教科书内外、课堂内外、学段内外的辩证关系,坚持学校教育阶段论与终身教育不断沦的辩证统一观,教学生学会阅读。 一、方向引导的思考 解读“课标”,笔者认为阅读教学应坚持“经典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原则。读书的过程,就是储藏文化的过程,阅读教学的过程,就是教育学生储藏文化知识的过程。最重要、最根本的是储藏什么样的文化,如何通过阅读教学去引导、帮助学生储藏文化。部分语文老师的一种观念:要求“时  相似文献   

8.
陈燕华 《生物学教学》2009,34(11):27-28
在“珍爱生命,拒绝毒品”一节教学中,通过收集资料、讨论交流、发动宣传等,让学生参与到课内外教学活动中,并加强情感教育,使学生学会关注生活、关爱生命。  相似文献   

9.
“知识即美德”是苏格拉底教育思想的经典。这一训示对于当下教育的启示在于:知识是承载美德的基本元素,知识教学必须与学生品德教育相结合,在知识教学的过程中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启迪和增进学生的人生智慧,促进学生德知并进、和谐发展、德性完满。真正具有伟大力量的知识是兼具外在价值和内在价值的知识,真正优质的教学是内外价值兼具的教学。重温“知识即美德”,就是要重视知识所隐含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0.
基于CDIO的高职院校创新教学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CDIO是一种系统全面的工程教育模式。本文提出了基于CDIO理念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以项目实践为主线”、“以创新意识培养为目标”的改革措施,旨在通过基于项目的课内外教学,提高学生的工程开发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为学生就业创造良好条件。  相似文献   

11.
语文教学,说到底其实就是一种情感教育。语文教师必须充分调动教材文本内外的一切情感因素,去感染学生,熏陶学生,提高学生,让学生总是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下,在“感动”中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12.
“乐”——使学生乐于学习,身心健康,愉快成长;“能”——使学生初具自学、自理、自治能力;“创”——使学生初具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其主要特色有: 一、改革教学结构和方法。建立一个“以课堂为基础,课内外结合”的教学结构,重点是把课内外教学活动相结合,把集体教学和因材施教相结合。教学方法力求体现“乐、能、创”。乐  相似文献   

13.
深入分析目前学校体育教育的现状,从生存能力的理论基础、体育教育与生存能力的契合、学校体育生存教育的提出、学校体育培养和发展学生生存能力的内涵特征等方面的分析,拓展体育教学的单一形式,构建“课内外一体化”的教学、训练、竞赛新局面,搞好新生军训与体育课的衔接,促使野外生存训练与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促进学生生存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4.
论教育硕士专业的课程目标和取向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课程目标是培养能够有效地、创造性地实现把文化科学“转换”为学科或课程和把学科或课程“转换”为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课堂内外的文化科学学习活动的、专业化程度较高的“临床专家型”教师。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课程的价值在于提升学员的技能、判断力、敏感性、分寸感 ,为学员提供严肃的、理性的教育教学理论活动和行动研究活动。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课程应具有经验性、工具性和通识性。  相似文献   

15.
以学生为中心推进地方高校一流课程教学,在教育教学思想上,要着力解决相互关联的三个问题:首先是“为谁教”与“为谁学”的问题,协同育人,是课程教学的定位原则;育人渗透,是课程教学的难点之处;师范示范,是课程教学的主体特征。其次在“教什么”与“学什么”的问题上,注重内外兼修,解决学习的广度问题;注重学以致用,解决学习精度问题;注重因材施教,解决学习难度问题。最后需处理“怎么教”与“怎么学”的问题,以培育学生学习主动性、学习个性化、学习的创造性为目的,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有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切实改进教学评价方式。  相似文献   

16.
目的:在解读“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提出背景的基础上,结合淮南高校“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践,从教学内容体系、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管理和运行机制、教学评价体系等方面对“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进行了构建,分析了实施“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影响因素,提出建议,为改进“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下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提供参考。结论:《公共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必须以“健康第一”、“素质教育”、“终身体育”等教学指导思想为依据,着力解决场馆器材设施的缺乏、教师的教学理念没有及时转变、课外体育活动管理的合力形成不够、其它学科和课外体育活动产生冲突等问题。建议:加强体育设施经费的投入;以学习研讨方式促进教师改变教学理念;加强课外体育活动管理合力的形成;课程安排时需要给学生预留课外体育活动时间。  相似文献   

17.
“三自主”教学模式在高校的实施与普及,体现出“以人为本、健康第一和提高学生兴趣”的体育教学指导思想是无可非议的。但在教学实践中存在了偏差,致使大学生体质连续形成下滑的趋势。大学生体质下降的主要成因与“三自主”教学过程中,学生选项教学缺少主观和客观上的内外压力即艰苦锤炼的深层次体验较少有关。针对高校学生选项及选项教学存在主、客观问题的同时,联系本校实际,提出设项、选项及教学中应加强磨砺教育,是密补“三自主”教学选项缺失艰苦锤炼等内容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政治课教学如何为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服务 ?秦皇岛市财经学校在教学过程中做了某些尝试。一、在教学形式上 ,坚持课堂内外相结合的原则(一)政治思想课与课外活动相结合。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树立崇高的人生价值观和提高各种能力 ,课外组织学生观看影片《较量》、《离开雷锋的日子》 ,参观大型画展《红岩魂》 ,开展时事政治、法律知识竞赛活动 ,举办全校性的“青春杯”辩论赛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专题讲座等丰富多彩、学生喜闻乐见、富有多方面教育意义的课外活动。通过课堂内外相结合的方式 ,不仅培…  相似文献   

19.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积极推进教学的开放,强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渠道,开展拓展性的学习活动,增强学生语文实践活动的机会”,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诚然,语文本身是一个开放的系统,现代语文教学更是呼唤语文教学走向生活、走向社会。  相似文献   

20.
所谓“三主一导”教学法,即贯穿于学生的课内外自学《包括收视》,教师的课内外引导、辅助,学生的课内外训练的教与学之中的,以学生为教学活动主体,以新颖多样的集体训练为教学主要手段,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教学主要目标的一种教学辅导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