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课程要求,教师的首要任务是要营造一个接纳的、宽容的、支持性的课堂氛围,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平台。教师必须打破“教师中心”,构建民主、平等、合作的教育“文化生态”,创设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尤其教师应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从居高临下的权威走向平等中的首席。新课程改革的今天,传统教学中只注重“教”的教师,务必要观念转变,思想换位。  相似文献   

2.
新课程观要求教师要把以“教”定学转变为以“学”定教。即在教学过程中,要让“教”服务于“学”,实现教师带着学生走向知识,最后达到学生带着知识走向教师、家长、社会……从而真正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真正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人地位。为了实现这一转变,教师在优化课堂教学环  相似文献   

3.
数学课程改革对于每个数学教师而言,不是课程内容简单的组合、增减,而是课程的“凤凰涅?”和升华。新课程的构建是教师对课程、学生个人及职业的重新认识及定位,是对教师教育教学方式及学生学习方式的一次新的挑战,教师走向新课程,将走进一种全新的教师生活。一、新课程走向学生,走向生活,教师将走进“与学生友好”的生活新课程着眼于促进学生的发展,着眼于促进学生当前和未来生活质量的提高。“友好”是计算机界面设计的一个“术语”,“与学生友好的生活”是指师生在平等的基础上,和睦共处、情感共振、发展共进的生活。⒈关注学…  相似文献   

4.
宋秋英 《教学与管理》2009,(12):112-113
在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背景下,随着人们对教育规律的不断追寻和探究的深层化,教育思想、教学理论也随之从传统走向现代。而现代课程与教学论整合研究中一个重要课题就是新课程视域下新型教学的理论构建与实践探索。“新课程,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活动的总和;是学生主动与教材、与教师、与同学、与环境等相关课程要素进行互联互动、共生共创、整合建构的‘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5.
当今时代需要社会学习化、学习社会化,当今社会崇尚科学、崇尚法治,基础教育新课程挑战了教师的教育教学传统,为了跟上时代、社会前进的步伐,为了回应新课程的挑战、实现自身角色的转变,从传统的“教书匠”向学习型、研究型和专家型的教师发展,教师就必须进行持续的专业发展,精通专业,规范冶教。  相似文献   

6.
新课程的有效实施,前提是一线教师对新课程理论的学习,在学习中实现新课程理论的自我重建。按照建构主义理论,教师学习新课程理论的过程中,同样需要对专家的理论进行“同化、顺应、改造和重组”,从而将新的课程理论纳入到自己的知识结构当中。经过教师自我重建的课程理论才能有效地应用于新课程实践当中:否则,实践就会出现“穿新鞋走老路”或“东施效颦、邯郸学步”的现象。  相似文献   

7.
新课程标准理念下,小学数学教学越来越注重创设综合性的数学实践活动,从各种实践活动中帮助学生形成数学核心素养。在创设综合实践活动时,教师需要从单一的问答式教学走向让学生自主探究“再发现”,建构学生能动的创造性学习;从以教为追求结果的“小环节”走向以学为中心的“大任务”,建构知识内容结构化的探索性学习;从“统一化”的标准走向“适度化”的评价,建构开放分层、因材施教的评价模式,从而形成助推学生发展的教学新样态。  相似文献   

8.
观点     
《教育科学论坛》2010,(7):80-80
毛齐名:教师学习的研究要从日常话语走向研究领域 我国的教师学习研究目前处于萌芽时期,需要从经验总结的日常话语阶段走向研究领域的自觉建设阶段。具体而言,在方法上走向“复杂化”、在研究群体上实现“跨学科化”、在研究主题上更加重视“变革”和“合作”。  相似文献   

9.
物理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物理课程应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改革以书本为主、实验为辅的教学模式,提倡多样化的教学方式,鼓励将信息技术渗透到物理教学之中。”同时指出,物理教学要引导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新的理念要求物理教学走出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单一模式,走向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知识构建、技能培养的新型教学模式。本文结合新课程理念,以八年级(下)《重力》为例,  相似文献   

10.
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应由传统的教学生记诵什么,思考什么,转变为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思考,如何交往,如何发现,教师成为数学学习活动的合作、咨询。为此人们提出课堂教学“活动化”。实践证明,活动化课堂教学要念好“三字经”,应在“玩”“找”“做”字上下工夫。具体内容如下:  相似文献   

11.
徐飞华 《陕西教育》2005,(12):16-16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然而,由于教师认识上的不足及操作层面上对学生缺少有效的指导,很多合作学习被完全“形式化”、“手段化”、“标签化”。那么,如何适时的把握时机,使学生的合作学习从形式走向内质,获得实效呢?一、在学生“愤”、“悱”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合作学习需要教师巧设悬念,精心设疑,创设“愤”、“悱”情境,使学生产生自己解答不了,急需和别人交流,听取别人意见的欲望。在这种情况下恰到好处地进入合作学习的情境,使合作学习达到最佳状态。如在教学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时,教师出示课件,一个小猴子在卖  相似文献   

12.
新课程对传统的教师角色提出了新挑战,教师要改变传统的角色定位,重新认识确立自己的角色内涵,积极参与新课程改革。由传统的“传道授业”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引导,形成“教”与“学”互动的学习共同体。  相似文献   

13.
在高中新课程即将到来之际,认真学习领会新课程的理念,做好迎接新课程的准备,是我们高中教师的当务之急。把“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落到实处,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体验学习的美妙,让学生走向成功的彼岸。  相似文献   

14.
周建莲 《成才之路》2009,(12):55-56
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课程应由“学科”走向学生,课程不仅是“文本”课程(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等文件),而更是“体验课程”(被教师与学生实实在在地体验到的课程)。新课程改革为“生活化”的英语课堂教学提供了一个实施的舞台,倡导“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因此,新课程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应当注重重建学生的生活世界,使教学“回归生活”,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能力,提高教学质量,焕发课堂的生命活力。  相似文献   

15.
张海平 《山东教育》2005,(29):24-25
体育与健康作为新课程推广以来,一个问题始终困扰着广大一线教师:在教学中怎样才能让学生真正自主地学习,而不是走向“被动接受”或“放羊吃草”的极端地步?而现在一些“新课程公开课”或“聚焦课”,课堂上所谓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其实只是“形式”而已,课前教师早已为学生设计好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刘玮 《江苏教育》2022,(57):49-54
大作业观是在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契合的立场上建立的学习化系统,它主张摆脱传统作业内容同一、形式简单和目标狭隘的束缚,使作业成为学生认知生长的学习化创造活动。在大作业观下系统建构小学数学作业,需要教师从练为圭臬的“死题海”走向思为取向的“再发现”,建构学生能动发展的创造型作业;从教为追求的“小环节”走向学为中心的“大任务”,建构知识内容结构化的大单元作业;从“同一化”的判断走向“适切性”的发展,建构开放分层、因材施教的选择性作业;从单一的应试训练走向多元的学科素养习得,建构“教—学—评”统整的一体化作业;等等。  相似文献   

17.
反思“转变学习方式”说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转变学习方式”或“推进学习方式转变”,正在成为新课程实施中一个流行的标识性口号。这种提法存在不妥之处,一方面它曲解了国家有关课程实施的基本指导思想,导致对“学习方式”的绝对化理解,另一方面则否定了传统的学习方式在当前课程实施中仍然具有一定的价值,没有看到传统的学习方式与新的学习方式之间的互补性与共生性。因此,教师在新课程实施中要研究各种学习方式的适用范围和条件,正确地处理好传统的学习方式与新的学习方式的辩证关系,防止将学习方式模式化。  相似文献   

18.
当今基础教育改革的真正走向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从以教师为中心的“传授教育”逐步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方向转变。虽然新课程改革越来越关注学生学习的  相似文献   

19.
张龙平 《考试周刊》2010,(15):24-25
随着新课程实验的深入,一些深层次的问题、矛盾也随之出现:我们从应试教育的极端走向个性教育的另一个极端:从传统的教学知识太过抽象科学化走向完全淡化“数学味”的数学知识生活化;从一味的灌输教育走向盲目的自主探究;从单一的个体学习走向盲目的合作学习;从计算方法单一化走向算法多样甚至“无法可依”……这一系列新矛盾、新误区需要引起我们的深刻反思。我们要在教学中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我认为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解决上面的矛盾。  相似文献   

20.
新课程条件下教师角色的"自我"回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传统教育教学条件下,教师被剥夺了教育教学的主动权和自主权,成为传授知识的机器.丧失了“自我”。新课程改革为教师发展创造了优越条件,使教师角色发生重大变化,教师开始从“自在”走向“自为”、从超现实主体走向自身觉醒。要实现教师角色的真正的“自我”回归,还需社会、学校、家庭及教师付出不懈的努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