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业社会教育活动的秩序是自发秩序。进入工业社会后,教育活动的整体生态呈现出两个重要特点,即有限开放和低度复杂,这一阶段的教育秩序源于自上而下的理性创制,即计划秩序。在当代社会,教育活动具有鲜明的开放性和复杂性特征,这些变化令计划秩序面临困境,新的教育秩序呼之欲出,这就是合作秩序,它是对计划秩序的超越。  相似文献   

2.
借鉴哈耶克市场经济秩序理论,市场经济秩序即自生自发的秩序,但也有计划秩序或宏观调控秩序。职业教育市场秩序同样具有自发秩序和计划秩序特征。职业教育市场的自发秩序是通过市场引入竞争机制,以调动职业教育办学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职业教育市场的计划秩序是国家对职业教育市场进行干预,制定秩序政策,以维护社会公平。在我国,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职业教育市场秩序需要从全面认识职业教育市场秩序、规定政府责任和办学主体的义务以及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保障职业教育市场秩序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3.
宗教的权力表述——中国宗教的公私形态及其秩序构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宗教的社会形式,具有两个大的层面。一个是制度层面,结构的、合法形式,即本文提出的“公共宗教”层面;一个是私人形式,扩散的、非合法形式,即本文提出的“私人宗教”形式。关键的问题是,中国宗教的神圣理念,同时并存在这两个层面。这个宗教的公共形式,几乎囊括了历史上中国人所有的价值关怀与社会存在.涉及了中国社会之中真正具有秩序的符号、信念和宗教活动。这个制度形式的“公共宗教”,同时也包含了“私人宗教”形式及其一切活动和价值行动,表现出最为扩散的宗教形式。正是这种扩散的宗教形式,证明并构成了中国社会之中的权力秩序。所以,中国历史上“宗教形式”,实际上就是孕育着中国特征“秩序模式”的母体。  相似文献   

4.
幼儿阶段秩序感的形成是幼儿个人成长、适应环境不可缺少的生存能力之一,是健全人格、良好社会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36岁幼儿已开始形成自我意识,其秩序感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这就要求在把握该年龄阶段幼儿秩序感特点的同时从幼儿发展规律、成长环境、生活规范等方面进行良好秩序感的教育建构。  相似文献   

5.
观点     
《教育科学论坛》2011,(3):80-80
李江源:只有借助于教育制度。教育合作才能得以实施 教育合作是人类教育实践活动中相互作用的一种基本形式,在“无序”状态下是无法进行的,只有在教育秩序中才能顺利展开。教育制度具有形成、增进、维护教育秩序的功能,因此,只有借助于教育制度,教育合作才能得以实施。  相似文献   

6.
人类交换生存特征的活动延伸必然是交换活动,交换活动的社会联系必然是社会交换关系,社会交换关系即社会的本质。社会交换关系是交换范围与交换秩序的有机统一。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交换范围的扩大与交换秩序的滞后,表现为社会的基本矛盾。历史就是社会交换关系的逻辑发展史,即在选择能力必然发展的直接推动和社会基本矛盾的规定下,交换范围日益扩大与交换秩序不断规范、跟进的历史。商品交换是人类交换本质和社会交换关系本质的基本体现,商品交换中的一切龌龊,都不是商品或商品交换本身的问题,而是交换秩序滞后的问题。社会科学,实质就是关于社会交换秩序的学说,它通过研究和探讨,不断规范社会交换秩序,适应交换范围的扩大,适应选择能力的发展,化解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社会科学也是生产力"。  相似文献   

7.
罗尔斯将秩序良好的社会与作为自由而平等的个人之公民理念一起视为实现世代公平合作这一基本社会理念的一个重要理念。文章在梳理罗尔斯关于这一问题的基础上,试图理解罗尔斯关于这一问题的系统论述逻辑。罗尔斯关于这一问题的论述主要包括以下三个问题:什么是秩序良好的社会,如何落实这一理念?为什么要提出秩序良好的社会这一理念?秩序良好的社会有何意义?  相似文献   

8.
教育价值秩序的核心是人们的教育价值逻辑.教育系统、社会和个人,在这一问题上的认识常常是不一致的.目前教育领域的各种问题,究其根源,主要在于教育系统发挥主导作用的教育价值秩序不具有先进性.为此,教育系统应该通过教育价值竞争,努力让建立在科学理性和人类理想基础上的教育价值秩序发挥主导作用,只有这样,许多问题才能够迎刃而解.  相似文献   

9.
自发秩序理论认为社会秩序由自生自发秩序和计划秩序组成。高等教育秩序也是自发秩序和计划秩序的统一,自发秩序表现为"学术自由、高校自治"的传统,计划秩序表现为学校行政权力的强化以及国家对高等教育影响的加大。  相似文献   

10.
基于多元秩序理论的高等教育秩序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哈耶克的秩序理论,社会秩序由自生自发秩序和计划秩序组成。高等教育秩序也是自发秩序和计划秩序的统一,自发秩序表现为"学术自由、高校自治"的传统,计划秩序表现为学校行政权力的强化以及国家对高等教育影响的加大。  相似文献   

11.
论宪法秩序     
秩序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宪法秩序则是现代法治社会的根本属性和价值追求。正确认识宪法秩序,应全面分析宪法秩序的定义、构成要素、内容、特点并对其进行科学地评价。宪法秩序的评价标准包括:民主标准、效益标准和“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宪法秩序的实现,应从外部环境秩序和内部构成要素两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2.
社会秩序既可经由"命令—服从"的路径形成,也可以在人们的自由活动中自发形成;前者是计划秩序,后者是自发秩序。自发秩序有其独特的理论基础,在逻辑和现实中都有其合理性。我国高等教育秩序以计划秩序为主,也有一定成分的自发秩序,但这种自发秩序的方向是不确定的,有时它会背离基本的价值。自发秩序与高等教育之间的内在契合,使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必须培育和规范高等教育自发秩序。  相似文献   

13.
高等教育秩序的逻辑:自发秩序理论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发秩序理论认为社会秩序由自生自发秩序和计划秩序组成.高等教育秩序也是自发秩序和计划秩序的统一,自发秩序表现为"学术自由、高校自冶"的传统,计划秩序表现为学校行政权力的强化以及国家对高等教育影响的加大.  相似文献   

14.
合作主义政治秩序观的结构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政治秩序是合作主义的重要关注点之一.合作主义的政治秩序观认为,在政治秩序的构建与维系过程中,作为政治行为主体的国家,利益团体和利益团体成员,分别主导政治秩序的构建与维系、充当减压阀和秩序化的中介、被纳入制度化的政治参与轨道,从而既具有各自的功能及特点,又相互联结与合作成为一个秩序体系.这一秩序体系不以竞争为核心,而是保持并体现了功能主义的典型特征.  相似文献   

15.
秩序的扩展: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教育政策的演进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政策的发展演进本身就是教育秩序不断扩展的过程。任何教育秩序的形成都不是单纯依赖某一个主体或者某一种方式来实现的,对于合法性、正义性和合规律性的追求构成了分析教育秩序的基本评价维度。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教育政策演进经历了基于效率基础上的合法性秩序、基于公平基础上的正义性秩序和基于质量基础上的合规律性秩序三个阶段。未来教育政策的发展正是建基于效率、公平、质量的协调发展之上的教育秩序形成。  相似文献   

16.
我国高校学生管理中存在自由与秩序限度模糊问题。在高校内,秩序是达成教育活动、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教育目的的必要而非充分条件,而自由是实现这一教育目的的充分条件。高等学校内部需要最低的秩序和最大化的自由。从低度人权与低度义务来看,低度行为规范应该成为自由与秩序限度的校规落脚点。  相似文献   

17.
纵观中国传统农村社会,法治长期得不到发展,传统农村主要依靠社区内自身的礼治秩序实现农村治理的目标。传统农村具有血缘性、狭隘性、封闭性、独立性等特征,这些独特秉性酝酿了独特的农村礼治秩序。农村礼治秩序的实施运行则从根本上取决于相关因素的保障;礼治的制度资源、制裁效能成为产生礼治秩序的重要内因;乡村的社会环境、政权管理的高成本则为礼治秩序的产生提供了可能的外因。  相似文献   

18.
荀子从天道、人性与社会三个层面论证了人-人秩序之必要性,使其具有了坚实的理论根基;荀子对父子秩序的阐释达到了儒家的新阶段,使孝具有了更强的社会意义;荀子重视君臣秩序观中双方的责任,但又存在君本位的缺陷;在君民秩序问题上,荀子也呈现出“君本”与“民本”的矛盾。  相似文献   

19.
哈耶克的文化演进论主要建立在他的自生自发秩序观基础之上。从他的自生自发秩序观出发,其文化演进论的要旨可以概括为:基于自生自发的秩序观,文化的演进在于社会成员的自发性互动而非精英的理性建构,故反对文化上的理性建构主义;基于合作与竞争的自生自发秩序观,文化的演进在于与其他文化的合作和竞争而非封闭和排外,故反对文化上的排外主义;基于一般正当行为规则的自生自发秩序观,文化的演进在于有容乃大而非唯我独尊,故反对文化上的唯我主义;基于文化传统的自生自发秩序观,文化的演进在于渐进性变革而非激进性革命,故反对文化上的激进主义。  相似文献   

20.
论教育美     
教育活动同人类其他的实践活动一样,都是在追求真、善、美的统一。教育美的根源在人类的社会实践。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教育主体把自己掌握真和实现善的本质力量以具体而又感人的形象展示于教育活动之中,因而使教育过程获得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的自由形式并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教育美是内容与形式、情与理的统一。它可分为2个不同的层次:第1个层次是教育活动以其外在的感性形式所呈现的美,即外在的感性美、形态美和情态美;第2个层次是教育活动以其内在结构的和谐、秩序而具有的美,即内在的理性美和意态美。教育美具有形象性、感染性、愉悦性和自由创造性等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