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教师的工作必须是三心合一——爱心、良心、责任心。"1987年,走出济南师范校门的我带着这句话,"三心合一",启程教育之旅。当今知识较量的时代,是智力赛跑的时代,也是心理素质竞争的时代,回味二十五年的教育教学和管理生活,我深深体会到"心育"的重要。孟子最早提出:尽心、知性、知天。尽心是人发展的基础。我认为"心育"就是汲取传统文化的积极思  相似文献   

2.
如何让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健康、快乐、高效地接受知识,形成能力,应该是所有教师思考的问题。教育的本质是育人,学校教育说到底是“心育”,作为政治教师,我认为政治课的教学应该从“心”教起。  相似文献   

3.
德育与心育脱节,是导致当前学校德育低效甚至无效的重要原因。针对于此,我们华阳中学选择了从“人”的教育解读入手,围绕“人本关爱的育心文化”建设,将心育与德育结合,确立了“育德育心,育心养德”的德育核心价值和力量取向。  相似文献   

4.
学科心育初探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随着高科技的迅猛发展,人类迎来了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的核心、灵魂和动力是知识创新。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人最宝贵的心理品质,培养这种心理品质是心育的任务。在知识经济时代,心育的地位和作用更加重要了,心育成了素质教育的核心。而要进行心育,就必须建立一个强有力的学校心育系统。为此,全国教育科学“九五”重点课题“中小学协同教学与心理发展”确立了以下的研究思路:以心育为突破口,以构建学校心育系统为主线,完善学校教育系统,增强其整体功能,产生1+1>2的协调效应。以“六个学会”即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思…  相似文献   

5.
“以心育德,以德养心”,加强心育与德育相互补充是学生工作中经常运用的方法。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不能等同,操作中必须把两者结合起来,实现两者的互补教育。  相似文献   

6.
崔景贵 《江苏教育》2023,(34):30-31
班华先生倡导教育要“以心育心,以德育德,以心育德,以德育心”,在积极育人的实践中自觉地融为一体。以人为本、为学而教,助人自助、育人至上,育心与育德有机融合,是班华先生的教育智慧之魂,积极育人之道。  相似文献   

7.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必须改变以往那种统一的、规范的育人模式,而应该构建“三育合一”的教学育人模式,即在教学中将育德、育心、育智三者结合起来,真正实现素质教育倡导的以育人为核心的教育教学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使学生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创新型一代新人。  相似文献   

8.
育心养德、德心结合是中学德育的一条新路径,基本策略是开展“四情”教育、“十心”教育、学会关爱教育和自主教育。  相似文献   

9.
达娃 《成才之路》2013,(1):83-83
学校为了培养出时代所需要的优秀人才,就必须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养成良好的思想品质。为了有效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和发展,教育必须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要想成为一名藏区农牧区中学合格的班主任,就必须具备“七心”,即“爱心、奉献心、自信心、细心、创新心、平等心、恒心”。  相似文献   

10.
湛甘泉心学包含了丰富的实学思想,湛甘泉实学思想表现为实心与实事的合一,其实质是“治心”与“治事”合一。“治心”即“崇德”,培养人的崇高品德,使人成为有道德有理想的人。“治事”即“广业”,成就人的伟大业绩,使人成为有社会责任和历史担当的人。湛甘泉心学是做人与做事合一的实学。  相似文献   

11.
“优化心理机能,提升精神品质,促进人格和谐,服务人生幸福”是班华教授提出的心育宗旨。南京市第五高级中学心育团队以此为理论指南,结合五中的教育理念,创生了福流心育生态模式,成为班华教授心育思想在高中阶段的活态转化。福流心育以班级为基本心育单位,以自觉的教育者和学习者为培养目标,通过“大国母亲”和“21天双陪伴”的心育实践,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合育的心理教育生态系统,助力教师、学生和社会成员实现幸福人生。  相似文献   

12.
读者心声     
教育是培育人的实践活动,聚焦人的生命,关怀人的心灵。本真的教育能够练就教师的自我成长,育出高质量的生命群体。《教育科学论坛》2014年第3期中以“心灵关怀:师生成长的生命修炼”为主题的三篇文章,纯朴清新,饱含温暖,含露真情,令我受益颇多,回味无穷。不论是漆英“心灵关怀的校本策略”的分享,还是李志“以心育心”的呼吁,或者是李朝晖“心育之路”的告白,都体现着心灵关怀、师生成长、生命交融的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13.
上海市南洋中学是国人自主创办的第一所新式学校,百廿年来,学校一直坚守“知行并进,为己积福,为家增光,为国桢干,为天下肇和平”的育人思想。自1896年建校以来,在“知行并进”育人思想引领下,学校以文化自信推进文化育人,植根中华传统文化,坚持立德树人,形成了以“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心理和谐,共同成长”的心育文化。学校心育工作起步于1992年,经历“课堂心理环境育人”“构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设境体验,知行并进”三个阶段后,形成了“五育融合立德育心”心育模式,实现了心育与五育的全面融合,并公开出版《设境体验知行并进--中学心育实务ABC》《五育并举立德育心》两本心育成果。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不断深入,心育活动课已经成为目前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但同时,心育活动课已经进入“高原期”,成为制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瓶颈”。什么样的课才是“真正的”“专业化的”心育活动课?心育活动课到底是“指导性”的,还是“非指导性”的?心育活动课是否要和当前的“班会课”“思品课”等划清专业界限,坚守自己独有的“专业标准”?一系列问题困扰着当前的中小学心理教师及班主任。本刊将从2014年起,陆续刊发浙江省心理健康教育特级教师钟志农的系列文章,从一线专家的视角,结合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为您一一破解心育活动课实施进程中的难题,敬请关注。  相似文献   

15.
心育,即心理教育或心理素质教育,心育这个素质教育组成部分的位置,不应和德、智、体、美并列为“一育”,它们不是同一类型的事物,而是它们更深层次的、内在的心理机制,它是学生成长发展的内因。因此深入研究推行素质教育应以心育为其核心。研究探索心育定位与内涵,才能更好地去育心。  相似文献   

16.
心育,即心理教育或心理素质教育,心育这个素质教育组成部分的位置,不应和德、智、体、美并列为“一育”,它们不是同一类型的事物,而是它们更深层次的、内在的心理机制,它是学生成长发展的内因。因此深入研究推行素质教育应以心育为其核心。研究探索心育定位与内涵,才能更好地去育心。  相似文献   

17.
提起校园文化节、艺术节、体育节,大家部非常熟悉,但提起校园“心育节”,可能有的人会备感陌生。举办校园“心育节”是天津市实验中学在探索与深化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的创新之举。  相似文献   

18.
“心育”即心理教育,是心理素质培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简称。作为一线教师,我们要看到美术教育中的心育功能,对美术教育在人文素质发展方面所起到的影响力和促动力引起高度的重视,在美术教育活动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热情,树立学生的信心,重视学生健康心理和成功感的培养。本文从实施“心育”的课程优势、实施“心育”的策略研究两大方面阐述。  相似文献   

19.
一、从人性的角度看德育应从分离走向融合 (一)德育与人的整体性融合,为培养完整的人格服务。人是一个生命整体,也是物质与精神统一的整体;由此,日本小原国芳提倡“全人教育”,分为“心”和“身”的两方面。人也是“一个生物——心理——社会学整体”。王国维将“完全之教育”分成“体育”和“心育”,“心育”中又分为智育、德育、美育。但我们绝不能忘记,人是生命整体。“只要人的某些部分受到工具式的对待,那么整个人(人的整体)都会受到影响。人的灵性统一人的所有经验:做事的并不是手而是人;看的不是眼睛而是人;听的也不是耳朵的事,而是整个的人;思想的也不是人的脑而是人;爱的也不是心,而是整个的人。”由于人的德性被分成知、情、意三方面,整体的德育也被分割开来,出现了主知的、主情的、主行的等不同的流派。  相似文献   

20.
我校是一所普通高中,多年来,我们一直进行教育实践的探索,寻找教育的真谛。我们始终认为教育应从“心”而发.把自然的人培养成社会的人,促进个体的健康成长。基于此,我们依据新课程改革“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原则,在“厚德启智、以心育心”教育理念的指引下,进行了长期深入的教育实践探索,开拓了一条学校心理教育技术化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