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3 毫秒
1.
行动研究长期陷于理论哲学的窠臼,理论与实践的对立并没有在研究中消融,而行动研究也难以真正成为对"实践"的研究。晚近以来,实践哲学成为西方行动研究之理论重建的重要方向。实践哲学倡导实践优位,主张以实践理性为行动研究的根基。实践哲学的复兴与发展,为我们重新理解行动研究提供了新的视域。  相似文献   

2.
行动的理由与实践推理是当代行动哲学的主要议题。行动哲学对这些问题的讨论不仅有必要借鉴亚里士多德实践哲学的丰厚资源,同时也有必要反过来对实践哲学的传统有所贡献。除非我们能够从行动哲学三大理论传统的互动背景出发,理解素朴实在论及其现代张力,并且承认现代行动哲学的介入与挑战,否则我们就无法充分理解当代美德伦理学试图重建亚里士多德主义行动哲学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作为教育实践活动的哲学,教育哲学的研究立场、路径与所持的实践观有紧密的联系。从教育哲学的历史来看,规范教育哲学和分析教育哲学都把教育实践当做人类认识理性规范下的教育行动。这种规范化立场在当前造成了传统教育哲学研究与复杂的日常教育实践的疏离。新兴的教育哲学开始承认实践的自在性,开始真正关注自在的实践世界。建立在自在实践观之上的教育哲学是一种实现实践转向的教育哲学,可以称为实践教育哲学。实践教育哲学在发展中应坚持理性秩序与实践复杂性的持续互动,建构包容复杂性的整体性理论;坚持对合理化封闭取向的批判和追求合理性的开放态度;坚持把实践世界作为研究对象,以解释和建议作为研究取向。  相似文献   

4.
探析伽达默尔文化观及其现代文化反思,明确文化问题实质上是哲学问题。现代文化的科学化、技术化本质肯定与广泛认同,从根本上源于人类实践理性和实践哲学的丧失与衰落。因此,文化的扭转和重建蕴含着实践哲学传统的强力接应和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5.
虽然所处时代与面临的问题不同,但透过时空差异,仍然可以看到儒家的法律思想与实用主义法学思想呈现出的相似性。二者在思想意蕴、思维方式乃至实践发展方面是相通的,儒家的法律思想与实用主义法学思想都呈现出经验意向的思想意涵和面向具体情境与行动的思维方式,都有一种实践转向。虽然儒学与实用主义法学处于不同的历史时期,但殊途同归,二者都走向了实践智慧,都是反对理性构造主义的实践的法哲学。以反对理性构造主义为旗帜,儒学与实用主义法学这种跨越时空的相似性,无疑可以为当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法治化进程提供借鉴,为创造和研究具有本国实践经验的法哲学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6.
哲学与科学的关系是当今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作为人类的两种实践方式及人类理性实践的两种成果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在共同发展的情况下也推动着人类社会的进步。  相似文献   

7.
理性是否既凸显个体生命意志、又强调规范的存在形式,这是现代哲学与社会科学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情境理性理论主张将理性情境化,试图解构先验理性、消解先验主体。这在忽视主体间性问题的同时,还导向了极端怀疑主义。基于对弗洛伊德思想的批判性重构,哈贝马斯分三步重建了自身交往理性的逻辑体系,意图克服先验意识哲学和情境理性所面临的难题。从本质上看,弗洛伊德侧重理性的功能,强调个体的生命意志;哈贝马斯侧重理性的规范性作用,强调理性规范的存在形式。然而他们二者均未能建立起一种真正实践意义上的理性。  相似文献   

8.
实践是马克思哲学的最基本的范畴,也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基础。马克思哲学的革命性就在于它实现了哲学主题由“解释世界”到“改变世界”的转换,而改变世界的最终落脚点就是实践。马克思的这种实践观在当代意义视角下去审视会得出这样的结论:思维方式革命,人与人,人与自然,工业理性与价值理性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9.
20世纪下半叶中国教育哲学的发展经历了中断、重建和发展三个阶段。这一时期,中国大陆研究者对教育哲学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学科体系以及研究方法等进行了探索。回顾20世纪下半叶中国教育哲学的学科建设,可以发现当前中国教育哲学发展亟待解决的四个问题:教育哲学与教育实践的关系,教育哲学学术品位的提升,教育哲学工作者国际视野的开阔以及中国教育哲学学派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
"理性的事实"(Faktum der Vernunft)概念是康德实践哲学中的关键概念之一。就其内涵而言,这一概念应被解释为"理性的事实"而非"理性的行动",应被理解为确凿无疑的事实而非构成某种权利的部分依据之事实。就其外延而言,这一概念既可以指道德法则,又可以指对道德法则的意识。对这种事实的根据,人们往往指责从写作《实践理性批判》开始,康德把道德法则预设为自明的、不可证明的理性的事实,使其道德哲学陷入了独断论。但康德其实认为,道德法则虽然在理论上不可论证,但在实践上是可以被证明的。康德关于理性的事实学说体现了哲学的批判性与普通人类理性的现实性的结合,为整个实践哲学提供了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确定性基础。  相似文献   

11.
教育哲学实践价值的“缺失”,使得教育哲学的研究不断遭受到教育理论界和教育实践者的质疑而陷入严重的价值危机。剖析“缺失”产生的根源,重估就显得格外重要。重估教育哲学实践价值的目的,就是要重新阐述教育哲学对教育者的理性发展和在实践活动中的意义。教育哲学应当深入到教育实践和广泛的社会与生活实践中,追问、反思和批判,澄清教育的价值。从而使教育实践和人的生活方式趋向于完善。  相似文献   

12.
哲学依据自身对理性认识的发展而发展.整个哲学史大体可分为前理性时代,绝对理性时代和后理性时代,而每一个哲学时代的哲学都有自己的理性观.绝对理性主义和现代非理性主义从不同的极端将理性歪曲,于是才有现代哲学对理性观的重建.伽达默尔作为哲学解释学的创始人,在批判绝对理性观的基础上,用传统、先见和理解的历史性重建了哲学理性观.这对世纪之交哲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怎样证明道德行为的合理性一直是西方伦理学研究的主题之一。本从实践理性和实践理性的根据即价值着手,根据与行动相关的价值和中立于行动的价值之同的区别,内在主义和外在主义之同的区别,将西方关于实践理性的理论即论证道德合理性的理论分为四类:与行动相关的外在主义理论,与行动相关的内在主义理论,中立于行动的内在主义理论,以及中立于行动的外在主义理论。并对这些理论的内容及其优劣一一进行了述评。  相似文献   

14.
事物的存在形式有本质和现象两个方面.本质我们只有通过理性才能认识,现象通过感觉就能感到,本质作为认识对象是极其广大的,而感性的范围则是比较小的.辩证唯物主义的中心范畴"物质"是极其广大的.理性才能把握,因而辩证唯物主义是理性哲学.而实践唯物主义的实践范围则是较小的,是感性哲学.当我们谈实践时,我们的认识范围就缩小了,缩小了的范围一般就是感性能够感到的.理性本体作为认识的一极是关于事物起源发展的东西,因而是更重要的本体,但感性本体作为认识的起点也是不能丢的,舍此我们对事物就会毫无认识.割裂感性与理性的联系会陷入唯心主义.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的实践唯物主义与历史的实践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15.
反思性教学与教师的教学行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佳平 《教育探索》2004,(9):118-120
反思性教学是教师借助教学行动,以理性的思考和批判的态度,以探究和解决教学问题为基本点,追求自我发展,提高教学实践能力的意识和愿望。它帮助教师审视自己的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的联系,使教师既成为教学实践者,同时叉成为教学研究者,把研究与实践一体化。作为教师教学专业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教师进行教学行动研究,既是教学研究结果的原创者,又是这个结果的应用者。教学行动研究过程实际上是教师的一个成长过程。  相似文献   

16.
在历史的长河中,从来都不乏对理性的追问与思考。先哲们不断探究理性的本质、内涵,想获致理性指导现实生活。但理性不是生硬和绝对的,理性应与感性交织。本文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实践理性角度阐述校长的实践理性。  相似文献   

17.
"实践理性"作为重要的哲学概念,源于实践,又作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将"实践理性"与教育相关联,有助于解决教育中缺乏理性和实践的问题。文章运用文献分析法,从历史的角度考察了"实践理性"本质内涵的变化趋势,并对"实践理性"之于教育的相关文献进行了详细梳理,从中发现两者的关联原因繁多,关联效果则多为单向的应用层面,关联范围较广。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哲学与以往哲学的种种区别,从根本上说,源于他的独特的实践理性视角。人类在改造对象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自身,改造着对对象世界和对人类自身的认识。实践使人类和人类的对象世界作为总体而存在。对于总体的把握只有通过为实践所规定的理性视角,通过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才能实现。  相似文献   

19.
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脱节问题要求我们关注教师自身的实践理性,通过加深对教师思维与行动的认识来更好地推动教育改革的落实。本研究采用质性方法分析了某重点大学的教师在工作中所面临的冲突话语及其解决方略,并将他们行动背后的实践理性与中国社会文化传统进行了关联。在对教师群体资料分析的基础上,重点呈现了一名大学教师实践理性的表征样态,即整合、中道和权衡,以期作为了解和理解中国大学教师专业实践的一个镜像。研究发现,教师的实践理性与其所生长的中国文化传统和现实社会场域之间存在勾连。如果我们借用中国文化和本土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可以更加深入地描画出中国大学教师实践理性背后的社会文化逻辑。  相似文献   

20.
伽达默尔的诠释学一方面继承了亚里士多德实践哲学的传统,另一方面在批判近代科学理性的同时恢复实践理性的本来面目,因而他的诠释学实际上是一种实践哲学的诠释学,或者诠释学的实践哲学。伽达默尔的诠释学作为实践哲学,在《真理与方法》中表现为对理解的应用性问题的强调;而在其后期思想中,伽氏试图以诠释学的实践哲学来维护或确立人文科学知识与真理的合法地位,把实践哲学看作具有基础意义的哲学。诠释学的理解本体论离不开语言的对话,对话也是实践哲学的基本条件,因而对话精神是伽达默尔实现诠释学实践哲学理想的有力工具。伽达默尔认为人类未来社会的最终理想就是交谈共同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