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3 毫秒
1.
“四个自信”为新时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提供理论遵循和实践依据,具有强大的引领作用,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亦是培育大学生“四个自信”的重要途径。在“四个自信”的引领下,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应构建以道路自信为基本、以理论自信为核心、以制度自信为保障、以文化自信为根源的内容体系,并通过选择遵循规律激发学生内生动力、教师队伍建设提升主体引领力、优化模式增强育人实效等路径,帮助学生树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相似文献   

2.
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探索实践"着力式"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素养培育模式,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实践视角。文章从精神教育、课堂教学、专题培训、能力培养、科学研究、实践体验等方面论述了"着力式"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素养培育模式的体系构建。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本向度,就是要按照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理清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联系的基础上,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马克思主义入学理论、实践和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4.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培育时代新人的“关键课程”。思政课的教学需要不断长期探索、与时俱进、革故鼎新。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重要途径,对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深度和转变大学生的思维方式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阅读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体系中有助于更好地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切实增强大学生的四个自信,使大学生能够更好地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相似文献   

5.
理工类大学生是经济社会建设的主力军,培育具有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和理论素质的理工类大学生必须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当前影响理工类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要有学校环境、教育方式、大学生自身、教育主导者等因素。加强理工类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加强实践环节、拓展实践模式,提升大学生应对开放、多元社会的价值观念冲击和施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6.
文章通过对安顺学院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的相关实地调查,分析了安顺学院少数民族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现状,并提出了安顺学院少数民族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培育路径.培育路径主要包括:进一步改革我校思政课教学制度,营造良好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校园环境;净化社会风气,营造良好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社会环境;发挥家庭教育的良好作用,营造良好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家庭环境;加强大学生自身建设,努力提高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  相似文献   

7.
基于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视角,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的构建要重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解读的时代化,要体现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话语特征,要确立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的构建只有紧紧把握住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脉搏,为思想理论教育不断注入时代精神,才能在多元文化的交织和渗透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从而提升当代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同感。  相似文献   

8.
将党史学习教育融入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是大学生铭记初心使命、坚定理想信念、树立崇高信仰、健康全面成长发展的必然要求。当前,大学生有着积极正确的主流信仰,但依然存在信仰选择多元化与功利化倾向、对马克思主义信仰认知认同模糊不清等问题。以党史学习教育为抓手,将中国共产党一百年来所取得的理论创新成果、所获得的不懈奋斗成就、所孕育的系列伟大精神融入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是不断增强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理论认同、情感体验和行为实践的重要途经。  相似文献   

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传统与现代的裂变、现实与理想的差异都表明现代社会信仰培育的重要性([1])。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而言,引导大学生建构以马克思主义信仰为主导的信仰体系,是其根本任务。因此以信仰培育为视角,必须进一步摆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价值导向([1])。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而言,引导大学生建构以马克思主义信仰为主导的信仰体系,是其根本任务。因此以信仰培育为视角,必须进一步摆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价值导向([2]),以充足的底气开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灌输与启发相结合,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从知识传授向信仰培育的转化力度,将知识传授与信仰培育相契合;进一步完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机制,准确定位、聚焦领域,将信仰培育工作从课堂延伸至大学生的社会实践中,在实践中进一步深化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和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认同。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美育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一种美学理论体现,又是一种人文思想教育。在全球经济文化日益紧密的今天,培育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美育观是一项艰巨而紧迫的任务。树立马克思主义美育观,有助于促进大学生养成优秀人格,有助于促进大学生审美教育优化,有助于大学生更好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11.
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导下所确立的多种层级、多种类型的教育目标和工作组织与工作机制及其纵横联系构成的整体。构建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应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和我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为指导,并遵循发展性、合力性、全面性、主体性的原则。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对于大学生全面发展、高校思政工作提质增效、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等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价值.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不仅要激发学生内生动力、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构建高校全员育人的"大思政"格局,还需要全社会的大力支持,通过多维并举,实现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提质增效.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对于人的本质的论断和积极心理学与柔性管理理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论依据。据此,可从确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目标体系、形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施体系、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师资队伍建设体系三方面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  相似文献   

14.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体系构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系统存在.该系统大体包括理念、课程、制度、设施、环境、主体、活动等要素,由这些要素组成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系统整体.运用系统科学原理,构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体系,从整体上发挥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系统功能,可以提高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效果.应提高自觉性,把握整体性,遵循系统的特点与规律,努力构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体系,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推进到一个新阶段新水平.  相似文献   

15.
高校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关系我国社会稳定和大学生成长成才,随着大学生信教人数的增多,构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机制的需要日益迫切。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也应该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在基本内容、基本原则,宗教观教育的环境创设、课堂教育、教育队伍建设和评估机制建立等方面,系统构建高校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机制。  相似文献   

16.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系统存在。该系统大体包括理念、课程、制度、设施、环境、主体、活动等要素,由这些要素组成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系统整体。运用系统科学原理,构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体系,从整体上发挥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系统功能,可以提高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效果。应提高自觉性,把握整体性,遵循系统的特点与规律,努力构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体系,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推进到一个新阶段新水平。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人权观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要内容;实践中,要遵循整体性、多样性和客观性原则,要重视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人权观教育,要把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纳入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要借鉴接受理论以把握教育针对性,要善于利用网络以拓展教育途径。  相似文献   

18.
生涯发展理论对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具有借鉴意义.高校应以生涯发展理论为指导,形成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培育机制,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基础教育、职业生涯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着手,构建具有系统性、科学性、可操作的"四阶段、五模块、六平台"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培养体系,促进大学生就业竞争能力和生涯发展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19.
开掘大学生积极品质是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前提;增进大学生积极体验是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支撑;培育大学生积极人格是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目的。运用积极心理学的研究范式创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既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理论品质在价值观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开掘大学生积极品质、增进大学生积极体验、培育大学生积极人格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20.
高校大学生是否具有马克思主义信仰不仅关系到个人的成人和成才,更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文章基于忻州师范学院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现状的调查,指出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在马克思主义信仰上不同程度地存在诸如信仰缺失、理论认知欠缺、理论认同度低等问题,从政治、经济、文化及学校教育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培育途径,以帮助高校大学生树立和强化马克思主义信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