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基于网络经济环境下的农业信息化发展模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向先  王有生  高玲 《情报科学》2004,22(12):1416-1418,1421
本文结合我国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实践,分析了基于网络经济环境的农业信息化的内涵和作用,论述了基于网络经济环境的农业信息化的特点、实现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的三种模式。  相似文献   

2.
阐述了玉米保护地立体栽培技术,该项技术是当前农业生产投资少、见效快、受益大的新举措,有可行性、可操作性,符合推广要求,前景广阔。本文介绍了玉米保护地立体栽培的由来、技术模式、产量效益等。  相似文献   

3.
网络环境下的农业信息需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郭希玲 《现代情报》2002,22(4):139-139,136
本文从农业信息需求特点,农业信息需求变化的主要趋势;用户需求的新发展3方面论述了网络环境下的农业信息需求。  相似文献   

4.
黄瓜霜霉病、细菌性角斑病、蔓枯病,是保护地黄瓜生产上发生普遍而又严重的病害,我区黄瓜种植区均有发生,尤其以拉萨、林芝、山南、日喀则等地城郊菜田保护地发生严重,常造成产量损失20%-30%左右。本文结合试验研究结果、黄瓜主要病害的症状特点、传播途径与发生规律,提出了保护地黄瓜主要病害的综合防治技术与措施,对指导我区蔬菜病虫害的综合防治、发展优势、高产、高效的无公害蔬菜生产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基于自然资源基础观和战略匹配理论,以“绿色创业导向—创业机会识别—企业绩效”为研究逻辑,构建绿色创业导向、创业机会识别、环境不确定性与农业新创企业绩效之间关系的理论模型,通过对301份有效样本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绿色创业导向对农业新创企业财务绩效和环境绩效均有正向影响,创业机会识别在绿色创业导向与农业新创企业财务绩效和环境绩效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环境不确定性负向调节创业机会识别与农业新创企业环境绩效之间的关系,并调节创业机会识别在绿色创业导向与农业新创企业环境绩效之间的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6.
天津市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朱静华副研究员主持了天津市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保护地主要蔬菜安全生产技术的研究与示范”项目(项目编号:07ZCGYNC00800),针对天津市保护地蔬菜生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运用计算机新技术(GPS和GIS技术),结合应用平衡施肥、控制蔬菜和地下水中硝酸盐污染、  相似文献   

7.
分析了WTO“绿箱”政策的内涵及对我国农业发展特点是对西部欠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农业发展环境的影响。指出制约西部欠发达地区、贫困地区农业发展的主要问题,阐明我国支持贫困地区农业发展政策应作相应的改变,强调信息扶贫计划,探讨信息扶贫措施,为我国今后扶持西部欠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农业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8.
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成为桂越进一步深化农业合作提供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在Steep理论框架下分别从社会环境、技术环境、经济环境、生态环境、政治环境方面论述了桂越农业合作可行性,并提出了合作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张秀刚 《资源科学》1995,17(5):73-77
本文通过对达拉特旗设立典型农业利用大棚、温室种植蔬菜的试验示范,从菜种、品种选择、育苗技术、田间栽培管理、施肥以及种植制度等方面探讨了适宜本地区的保护地蔬菜生产体系,并通过产入与产出比为中国落后农区的菜农指出了一条发展经济达到小康的出路。  相似文献   

10.
草莓是多年生草本植物,果实香甜可口,营养丰富。适合保护地栽培,可丰富春节前后鲜果市场,经济价值高。近几年草莓保护地生产在我省有了长足的发展,但由于冬季寒冷的气候条件,以及栽培时间短、经验少、缺乏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优质苗木供应等原因,使我省保护地栽培还俘在产量低、果实品质差、鲜果供应期不稳定等不足。近几年,由于无病毒苗木的推广为我省日光温室草莓高效促成栽培提供了保证,下面就把这项技术介绍给大家。  相似文献   

11.
我国已形成类型多样、功能较齐全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在保护重要自然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长期以来,我国保护地基本上实行的是"抢救式保护"策略,注重保护地数量和面积的扩张,忽视管理质量和能力的提升。保护地的建设与管理,已跟不上新时代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对推动我国自然保护地体系改革提出了迫切需求。本研究在分析当前我国自然保护地体系面临的缺乏顶层设计、法律体系不健全、多方参与不足、资金短缺、土地权属不清、保护与发展矛盾突出、管理能力薄弱等一系列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推动自然保护地体系的顶层设计、系统规划和立法安排,完善保护地产权制度,建立保护地治理体系,实现多元共治,拓展保护地空间治理范围,促进保护地与周边区域协调发展,建立保护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等建议。  相似文献   

12.
几个重要农业基础研究方向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针对我国农业发展新阶段中存在的耕地数量减少和质量下降、生态环境恶化、资源利用的低效高耗、农业导致的面源污染严重、科技支撑后劲不足等问题,从我国农业作物育种基础理论研究、重大禽疫病的基础研究、设施农业的基础研究、精准农业中多源信息获取与诊断机理研究以及稻麦品质形成及无损监测机理研究几个重要农业基础研究方向进行了探讨,为增强科技对农业发展的长远支撑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和研究取向。  相似文献   

13.
绿洲处于干旱生境中,系统脆弱,自然资源配置不佳且利用不合理,生态与经济效益低下,不利于其长期稳定的发展.本文以高台绿洲为例对绿洲自然资源合理利用及其发展方向作一简要分析,指出持续农业是其发展最佳选择,并对建立绿洲持续农业提出初步构想。  相似文献   

14.
中国五大粮食主产区农业抗旱能力综合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康蕾  张红旗 《资源科学》2014,36(3):481-489
农业抗旱能力反映了地区防旱减灾的水平。对农业抗旱能力进行综合评价,有助于及时掌握我国农业抵御旱灾能力的空间分布及区域差异,进一步加强抗旱管理、提高抗旱能力。本文选择我国五大粮食主产区作为研究区,采用特定时间尺度下的干燥度指标分析了研究区的自然干旱程度,并选择土壤质地、高低需水作物面积比、耕地有效灌溉率、农机动力系数、农林水利事务支出、人均GDP等6个指标,应用加权求和法评价了研究区的农业抗旱能力现状,进而分析了其自然干旱背景下的实际农业抗旱能力。结果表明: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自然干旱程度高且抗旱能力弱,较低的耕地灌溉水平以及严重滞后的农田水利建设使得两区实际农业抗旱能力明显低于其他地区;黄淮海平原自然干旱程度高但抗旱能力较强,可其为保证较高的灌溉率超采地下水已引起严重的生态问题;长江中游及江淮地区自然干旱程度低且抗旱能力较强,综合农业抗旱能力相对最强;四川盆地自然干旱程度低但抗旱能力低下,社会经济欠发达、农田水利建设较为薄弱,综合农业抗旱能力略高于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是防旱抗旱的重点区域。  相似文献   

15.
黑龙江垦区发展现代农业的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国内外对现代农业的理论研究,借鉴各国发展现代农业的经验教训,从黑龙江垦区的发展历程,特点和要求出发,对垦区目前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进而从生产手段和市场体系两方面提出黑龙江垦区发展现代农业的框架体系和战略对策,在理论和实践上指导黑龙江垦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西藏农牧业转型发展的战略取向及其路径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西藏自治区农牧业正稳步向现代农业转变,但存在一系列问题与矛盾。农牧业生产体系整体布局存在一定程度的错位,导致农牧业资源配置产生扭曲、利用效率低下,是西藏自治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缓慢的主要障碍因素。经营主体、经营方式以及社会化服务体系远不能满足西藏自治区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实施粮食安全保障战略向食物安全保障战略转变,实现农牧业可持续发展,是西藏农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与内在要求。构建以青稞产业、农区畜牧业与设施农业为产业发展重点,以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与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内涵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是西藏现阶段农牧业转型发展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17.
从渠系空间分布和土壤类型空间分布两个方面探讨灌区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素 ,对于理解和揭示灌区土地利用变化的原因和机制具有积极意义。本研究以内蒙 古河套灌区为例,应用GIS的空间分析模块,利用1985与2000年2期土地利用数据 ,通过计算不同土地利用类型距离渠系的平均距离以及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在不同 土壤类型上所占面积百分比,分析了渠系及土壤类型的空间分布对灌区土地利用 格局变化的影响。在距离渠系较近处,由于长期灌溉,再加上灌排设施不配套, 地下水位逐渐抬高,导致盐碱地比重明显增加;在距离渠系较远处,受到水源与 水量的限制,主要表现为耕地比例的下降和荒草地比重的上升。土壤类型对土地 利用变化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原本质量不高的土壤,经过长期的耕作等人为干扰, 又没有合理的保护措施,部分耕地逐渐退化为荒草地及盐碱地。  相似文献   

18.
基于系统动力学方法的人地系统优化调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地系统是地理学最为重要的研究内容,区域可持续发展有赖于人地系统的合理结构与优化模式以及人们对此系统的有效调控。县级区域是一个具有复杂系统结构与功能的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本文以黄陵县为例,结合实地调查资料和统计数据,分析县域人地系统中人口、资源、经济和社会等结构特征。运用系统动力学理论与方法,建立人地系统演变的动态调控模型,对该系统进行多种发展方案调控试验,比较优选出人地系统协调发展的优化调控模式,为地区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9.
段伟  江怡成  欧阳波 《资源科学》2022,44(6):1267-1279
自然保护区与当地社区生计之间的冲突不仅制约着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成效,也是推进保护区与社区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巨大阻碍。农户的自然资源利用行为是造成保护区与社区冲突的重要因素,然而在农村劳动力大量外移及保护区惠益政策的共同作用下,保护区周边农户的自然资源利用强度有所下降,且变化呈现显著的代际特征。因此,从代际差异视角分析农户自然资源利用行为的异质性并判断未来保护区与社区冲突趋势有重要价值。本文选取四川省、陕西省17个自然保护区周边943户农户为研究对象,采用Double-Hurdle模型对不同代际间农户自然资源利用行为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①保护区周边农户在自然资源利用行为强度上总体呈现出“老一代>中生代>新生代”的代际递减特征,表明老一代与保护区的资源利用冲突最激烈。②非农就业占比对不同代际农户的自然资源利用行为均存在负向调节作用,非农就业占比越高,农户资源利用行为就越少,与保护区的冲突也越小。③不同代际农户获得的保护收益和承担的保护成本存在差异,新生代获得的收益最多,从而对自然资源利用相对最少,而老一代承担的保护成本最大,从而更倾向于过度消耗自然资源。因此,本文从引导劳动力实现生计方式的非农转型、完善保护区相关补偿制度和开展各类社区发展项目3个角度提出建议,尝试为破解保护区与社区冲突难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关于自然资源资产化管理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33,自引:1,他引:33  
自然资源资产化管理是自然资源管理出现的新思潮,文章在分析这种思潮主客观背景基础上,对自然资源资产化管理中的几个重要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考虑到自然资源特性,只能对部分自然资源实行资产化管理;自然资源资产价值来源理论及其量化理论有待于深化和创新;自然(自然资源;水资源;资产;价值;核算;折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