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杰出的女作家丁玲的创作生活至今已五十多年了。在这半个多世纪中,她从一个“五四”时期的文学青年成长为一个名扬世界的中国现代女作家。探究其因,她各个不同时期的创作思想,对她的创作有着重大的影响。本文试图就丁玲创作思想的形成、发展和成熟,及其作品的影响等方面谈点粗浅看法,就教于学术界的专家、学者。  相似文献   

2.
《我在霞村的时候》是丁玲一九四○年创作的短篇小说。她在这篇小说中,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曾经被侮辱、被损害却始终对生活怀有信心的女性——贞贞的形象。五十年代,在对丁玲所谓的“再批判”中,这篇小说被加上了仇恨解放区,宣传向日本帝国主义投降的思想等罪名。在批判具体作品时,批判者们又无一例外地把矛头首先指向了贞贞这个形象,指责贞贞是一个丧失了民族气节,背叛了祖国和人民的“寡廉鲜耻”的女人,是一个恋爱至上主义者和极端个人主义者。认为贞贞的思想和精神状态,是一个恋爱至上主义者和极端个人主义者的变态心理的表现;她的感情不是一个普通中国妇女的感情,而是完全丧失了任何羞耻心  相似文献   

3.
丁玲创作的前后截然分期历来造成文学史乃至评论者的截然不同的评价,在不同历史时期,由于社会话语环境的不同,对其前后创作也产生了完全相反的审美判断,不论这种评价如何,都有一个共同点:即认为丁玲创作呈现出鲜明的分水岭的特征。文章从丁玲前后期创作的题材关注到丁玲对女性命运的探索以及她固有的创作笔致,分析了丁玲强烈的女性情结和对于时代、革命的忠诚意识,在这二者的结合中呈现出丁玲创作的独有文学詈观。  相似文献   

4.
“十七年”时期丁玲的创作思想充满了矛盾与混杂:在理论层面上她仍然强调和重视人的个性、人性和生活的复杂性对文学创作的重要性,但在具体操作层面上,她仍然不能避免主题先行、以先验思想决定人物刻画的弊病;在创作本能层面上,她重视对人和生活的熟悉与体验,强调作家要写自己熟悉的生活和人物,质疑对题材和生活的等级划分,但在理性认知层面上,她又主张作家要争取下去生活,改造自己的思想.通过对丁玲创作思想的个案分析,可以反映出一个时代不同文学理念的纠结与博弈过程.  相似文献   

5.
文章以茅盾的《女作家丁玲》、《丁玲的〈母亲〉》、《丁玲的〈河内一郎〉》三篇评论为基础,评介了茅盾论丁玲创作的时代意义和审美分析,以及丁玲创作的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6.
以丁玲的三篇小说为切入点。阐明了丁玲创作包含的双重矛盾源自其身份转换期间的矛盾状态,而这种转换对丁玲而言,是自觉的,是她向一个主流作家迈进的必然状态。  相似文献   

7.
丁玲不仅是一位有着五十余年创作生涯的老作家,并且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不同的原因,还编辑出版了不少文艺刊物,其中有些还成了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中的重要资料。为了更好地开展对丁玲的研究,现将丁玲一九四二年以前编辑过的(包括已出版和未出版的)文艺期刊和报纸文艺副刊①及其有关情况简要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阴柔美是女性创作中一种极为鲜明的创作风格,她缠绵、委婉、纤丽,又极富深情,给人以美的享受。冰心和丁玲作为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权具代表性的女作家,尽管她们的作品创作风格不同,却从不同的侧面展现了女性创作的阴柔美。从对这两位创作风格迥异的女作家作品的比较中,可以看出阴柔之美是女性作家所共有的美学品格。  相似文献   

9.
<正>丁玲,这位驰名中外而又历经磨难的女作家,以其深邃的思想,卓越的胆识和高超的手笔,为我们奉献了一系列中国现代女性形象。其中有一个纯朴而又非同一般的村姑,她虽然还没有受到人们足够的重视,却与作者一样,曾一度蒙冤含垢,从诞生之日起,就遭到了不少非议。她,便是丁玲早期作品《阿毛姑娘》中的阿毛,她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丁玲早期的思想,在丁玲的早期创作中,  相似文献   

10.
丁玲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之一,她以其独特敏感的艺术个性在中国新文学史上曾留下过重要篇章,然而时代的机缘赋予她特殊的使命,在历史转型之际,她及时调整自己的追求,否定莎菲、认同杜晚香是她文学价值取向上的最大转变。故然,政治的因素是完成这种转换的诱因,但是,作家不能真正成为创作的主体,独立人格与自由思想受到质疑是文学脱离正确轨道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1.
激情与矛盾:丁玲创作的思维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玲的作品饱含着激情和矛盾。她创作的思维特点交织在理性与感性的矛盾之中,主要表现为三方面:一是满带情感的经验型思维,二是求新与生活积累的矛盾,三是政治意识与审美个性的矛盾。这些都在她的作品中留下了深刻的印痕。探讨丁玲创作的思维特点,对正确理解丁玲及其作品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自我意识、群体意识、阶级意识是丁玲的主要意识,多种意识的消长形成丁玲创作的景观;丁玲既有女性的阴柔气质,又有男性的阳刚之气,形成其创作的刚柔并济的特色、现代性、主体性、开放性是丁玲的审美选择,正是诸种化心理结构,促成了丁玲创作的独特风格。  相似文献   

13.
丁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女作家,其作品尤以女性小说最具特色。在丁玲的早期创作中,她对女性群体在特殊时代中的悲剧意识有着深刻的认识,以悲剧视角塑造了一系列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的女性形象,展现了特定时代中女性主人公悲剧性的命运。  相似文献   

14.
人的改变,有时是自觉地,有时却是在无意中完成的一种无法逃脱的历史的选择.对任何一个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人来说,丁玲是一个无法回避的巨大存在,她的大胆的充满叛逆精神的作品曾经是那个时代最敏感的声音而一度成为“最正统的共产党作家”.1957年,这个曾经被鲁迅称赞为“唯一的无产阶级作家”的丁玲,被毛泽东“钦点”为中国文艺界最大的“右派”,进入80年代又因为言必称马列,被许多人之称为“右派”.丁玲,这个曾被誉为中国最负盛名的女作家,建国后我们很少再听到真正属于"作家丁玲"的声音.  相似文献   

15.
分上、下两篇载在上海《万象》杂志1943年第2、3期,后又于同年8月收入《传奇》的《心经》是张爱玲创作历程中颇耐人寻味的一篇小说。这篇区区万余字的小说写了一个父女恋的故事:一个刚刚过了二十岁生日的女孩子小寒离经叛道地爱上了她的父亲,这样的爱热烈而残忍,使她断然地拒绝对她久有爱意的同龄异性,甚至不遗余力地去伤害她无辜而又隐忍的母亲。对于这一场父女之恋的实质,男女主角从始至终都是心知肚明的,宴会散后父女俩有这样一番对话:  相似文献   

16.
延安时期丁玲的文学创作发生了由“化大众”到“大众化”的转向,前期她的创作积极干预社会生活,具有浓重的启蒙色彩。经历了延安文艺座谈会和王实味事件后,她的创作转入了大众化,取材于大众,服务于大众。丁玲曾是延安《解放日报》文艺栏的主编,她的编辑方针曾一度影响了文艺栏的发展,而文艺栏作为一个载体,它又真实的记录了丁玲的转向。  相似文献   

17.
丁玲是20世纪中国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之一,她以其独特敏感的艺术个性在中国新学史上曾留下过重要篇章,然而时代的机缘赋予她特殊的使命,在历史转型之际,她及时调整自己的追求,否定莎菲,认同杜晚香是她学价值取向上的最大转变,故然,政治的因素是完成这种转换的诱因,但是,作家不能真正成为创作的主体,独立人格与自由思想受到质疑是学脱离正确轨道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现当代学史上,自我意识极强的丁玲无疑是一个最具悲剧意义的作家。纵观丁玲一生的创作与生活,表面上,她强烈的自我意识时而高涨,时而隐遁;但在她的内心深处,不管环境怎样,其自我意识从来都没有消失过,这种变异极大地影响了她的学创作。丁玲是一个把自我意识张扬到了极致的人,她自身的悲苦命运可以说是她笔下众多女性的一个综合写照,她有过她们在生活涡流里的苦闷与迷茫、幻灭与追求、挣扎与绝望以及自我与坚强。  相似文献   

19.
作为20-30年代作家的丁玲具有五四文化精神和革命情结。前者主导着丁玲的创作,后者推动着她投入革命。在陕北,丁玲在五四文化精神指导下进行创作,没有按照领导人的要求转变为一名宣传战士,因而在整风运动中受到批评。此后,丁玲端正态度,创作出被领导人认可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而受到表扬。50年代,由于丁玲的个性突出再度受整。80年代,丁玲缺乏对历史进行反思。丁玲的人生道路可以说演绎着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与权力、与政治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当我还是一个偏僻山村的小学生时,就知道丁玲的名字。五十年代,陆续读过她的一些作品。直到1980年,有位日本青年学者要到复旦大学进修,我才把丁玲的作品找来按年代先后读一遍,并读了若干有关资料。后来,忙于别的事,连新出的许多论著也只偶而读一点,谈不上有什么研究。然而,我觉得丁玲很值得研究。看了许华斌同志的《丁玲和她的小说》之后,更觉如此。丁玲非常坎坷的人生道路,近三百万字的作品,主编的好几种重要杂志和副刊,文学、文化方面许多活动,少有的浮沉荣辱,国内外的广泛影响……这些互相关联的方面,构成了中国特有而又耐人寻味的“丁玲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