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学物理教学可以而且应该成为一种教学行为艺术。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教师若能适时采用"变奏"艺术、点拨艺术、过渡艺术、模拟艺术、比喻艺术、空白艺术、类比艺术等多种教学艺术,增强教学活力,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黑格尔将艺术的发展分为了象征型艺术、古典型艺术和浪漫型艺术三个阶段,并指出在精神对物质过多超越的浪漫型艺术之后,艺术会被以纯粹理性精神著称的哲学所代替。然而在当代社会中,解构主义的思想弥漫着整个文化艺术领域,商品化的艺术所追求的不再是深度而是平面。艺术精神内涵的丢失似乎成为了艺术会被终结的最大原因。只有在艺术创作主体、艺术成品和艺术接受者三个方面重建崇高的理念,才有助于艺术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教育》2011,(33)
天津市南开艺术中学是天津市南开区唯一的一所艺术中学。学校始终遵循办特色教育,育时代英才的办学目标,在办学理念、校园环境、师资建设、课程设置、教科研等方面注重艺术特色教育。在抓好艺术课堂教学质量的同时,把艺术教育向课外、校外延伸,不断丰富艺术教育的内涵、拓展艺术教育的外延。  相似文献   

4.
《现代教学》2013,(7):86-87
中学艺术学科以多样化、可选择的艺术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在视、听、画、演、创的过程中探索艺术世界,启发艺术想象,激发艺术创意,发展艺术思维,理解艺术文化,实现感知美、表现美、创造美的主要育人目标。审美和实践作为艺术学科的基本特征,在育人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也彰显出中学艺术学科育人的独到性、全面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5.
培养艺术素养是高校艺术专业学风建设的主渠道。在研究艺术专业的特点、学风现状的基础上,分析艺术素养在艺术专业学风建设的价值意义,探讨艺术专业以艺术素养为主线开展学风建设的内容、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6.
只有通过艺术想象艺术家才能进行真正的艺术创作。然而艺术想象又必须受到情感与理智的影响。因此艺术想象在艺术活动中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它贯穿于艺术体验、艺术构思、艺术表现、艺术创作并起着重要的作用。情感在艺术想象有着特别重要的作用和地位,没有情感的艺术想象是毫无意义的。理智在艺术想象中是十分重要的,关键是要掌握好度,没有理智的艺术想象是不符合逻辑的,而过度放大理智的控制力又会制约艺术家创造出优秀的艺术作品。  相似文献   

7.
艺术兴学的办学思想是一种公共艺术教育理念。丰子恺先生20世纪30年代末在桂林从事艺术教育工作期间,结合自己的艺术教育思想,在艺术教育与社会性实践方面都做了有益的探索。他多方面、多形式地在校内外、课内外开展了艺术教育实践,力图通过艺术教育实践实现艺术兴学的目的,培育学生真善美三足鼎立的健全人格,培养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8.
中小学艺术课程改革的根本在于生成艺术课程文化。艺术课程文化是指学生在艺术课程中的生活方式,旨在关注学生在课程中的经验与生活。为了生成艺术课程文化,教师需创设学生与艺术创作者进行文化接触的条件,保证文化接触的频率,力求文化接触的深度;需在艺术课程中通过感知与体验、创造与表现、反思与评价等来引导学生创造、生成艺术课程文化;还需在其他课程与日常生活中引导学生生成艺术课程文化,以实现真正享有艺术课程文化。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总体的角度探究艺术的根本内涵,力求对艺术作出新的理解和阐释。之前的艺术观,由于缺乏一个总体现,故不能完整地把握艺术。从总体的角度看,艺术是一种审美关系,但是这种审美关系又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审美关系,它必须具有创造性、作品性和接受性。艺术应该定义为:艺术是创造、作品、接受构成的审美关系。有了艺术的本质才有艺术家、艺术品和艺术欣赏者,艺术是艺术家、艺术品、艺术欣赏者的来源,而艺术家、艺术品、艺术欣赏者和艺术的关系是:艺术家是创造、作品、接受构成的审美关系的开启者,艺术品是这一审美关系的物态体现者,而艺术欣赏者则是这一审美关系的完成者。从历时的角度看,艺术似乎是起于艺术家,存在于艺术品,完成于艺术欣赏者。但从共时的角度看,艺术家、艺术品、艺术欣赏者不分前后,融为一体。艺术家在创造艺术品的同时,也就是艺术品的第一个欣赏者。就艺术的外部而言,存在着艺术和世界的关系。世界和艺术的关系是:艺术在世界中。艺术在世界中有几层意思:首先,艺术起源、生存于世界;再就是艺术本身就属于世界;另外,艺术收藏、保存世界;还有,艺术创建了一个世界;最后,艺术使世界艺术化。  相似文献   

10.
在西方各国,艺术教育一直是国民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从教育内容看,艺术教育是跨学科、多层面、综合性的教育;在教学方法上,启发式、探索式等多样化教学方法相结合;在艺术教育的目标设定上,既重视艺术本身的内在价值也重视艺术的外在功能,既强调艺术的审美价值,也强调艺术的认知价值和社会功能;在艺术教育的实施者方面,具有多元化的特点。这些艺术教育经验,对于我国的普通高校艺术教育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网络艺术——艺术与科学技术的融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学与艺术是难以分离的。信息技术的应用、网络的开发就是当今科技与艺术融合的新起点。由计算机艺术发展起来的网络艺术 ,标志着科学技术与艺术在新的文化历史时代 ,继摄影、电影、电视艺术之后又一次从探索人类的两个绝对抽象观念的对立中互相影响、渗透 ,最后走到了一起 ,也证明网络艺术在新的世纪所要积淀的正是科学技术与艺术完美的结合  相似文献   

12.
艺术体验这一概念的基本内涵,是指人们通过亲身艺术实践所获得的一种深层次的、与人类生命活动息息相关的内心感受。探讨艺术体验的内涵及其主要特征其目的是人们重视艺术体验在儿童教育中活动中的重要意义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人们在艺术活动中获得艺术体验的必要条件和几个显著特征,并从美学、心理学和我国艺术教育现状等视角阐述了艺术体验在艺术活动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艺术职业院校的语文教学,应该努力突出艺术职业院校的特色。在语文教学中,通过对经典文学艺术作品修辞手法以及音乐艺术、绘画艺术、建筑艺术的分析研究,不仅可以弥补音乐史上无声传播的缺憾,还可以把绘画艺术中无法传达的意境点明,也可以把凝固的音乐——建筑艺术充分地体现在语文教学之中。这样有利于使学生在理解和掌握文化知识的同时,把文化知识、民族精神潜移默化在艺术专业的学习与实践之中;这样有利于突出艺术职业院校的教学特色,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对培养高技能创新型艺术职业人才,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管理艺术在管理工作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管理艺术是管理人员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管理手段在常规管理中的灵活运用和妙手点缀;管理艺术包括多方面内容,包括决策艺术、信息利用艺术、人事艺术、预测艺术等.本文重点论述人事艺术在管理中的作用,人事艺术应成为管理者的必修课和基本功.  相似文献   

15.
少年儿童都是艺术家,教师要把学生在学校参与的一切活动都当做音乐艺术教育的源头,在活动中关注学生的艺术表现、艺术灵感、艺术创造力等,教师灵活地组织、引领,在对学生进行艺术教育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个性。我主要说说通过音乐这门艺术如何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相似文献   

16.
小学艺术新课标在其课程性质中指出:将古今中外一切经典性的文化艺术遗产,自然地融入课堂教学,成为学生成长的文化养分。接触经典艺术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艺术品位,使他们知道艺术在人类发展史上以及在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文化环境中的价值。我国的戏曲艺术博大精  相似文献   

17.
贾至诗风清丽典雅,其诗歌创作在对仗艺术的积极探索、押韵艺术的不同凡响、用典艺术的灵活多样、炼字艺术的生动传神等四个方面均有出色的艺术表现,在唐诗诸家之中,亦可谓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18.
周信达 《江苏教育》2022,(90):12-15
在新时代美育改革背景下,艺术教学要抓住新的发展机遇,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聚焦艺术课堂的提质增效,在学科融合中打通专业壁垒。同时,补齐四大短板,即义务教育中艺术新课标理念的软着陆、艺术教师专业素养的自身培育、“互联网+艺术”课程资源的迭代、艺术教学“教—学—评”一致性。在此基础上,开展艺术课程跨学科主题学习,借助数字技术助力艺术教学创新,引领艺术教学回归美育本源,实现艺术教学的突破与转型。  相似文献   

19.
上海市中学艺术学科育人价值的内涵与学科所要培养的核心能力是一致的。它以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为目标,包括感知、欣赏、创作等基础能力,还包括对艺术的人文价值、社会价值的理解等。实践是其基础,审美是其方式:要让学生在获得丰富的艺术体验与经历的同时,培养其追求真、善、美的心理品质,以及艺术学习过程中的合作意识与团队精神,提高综合性的艺术文化素养,形成终身艺术学习的习惯与艺术审美意向。它既指向艺术的本体,如形式、内容等,也指向艺术的方式,如实践、创意等。艺术表现的情感、生活、文化,乃至艺术与科技的整合都是学科育人的基本素材,进而形成以"审美立德""文化立身"和"实践立行"为基础的中学艺术学科育人基本途径,并落实在具体的教学之中。在中学艺术课堂教学实践研究中,课题组收集了几十个教学案例,这些教学案例体现出中学艺术教师在课程资源开发、教学方式改革等多方面的探索与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农村学校艺术教育是农村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农村艺术教育工作中,可以从农村学校艺术教育的指导思想、发展思路、艺术课程、艺术活动、师资保障、物质保障等方面入手,做好农村学校艺术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