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尚书·舜典》追记我国传说中的尧、舜时代,舜曾经“窜三苗于三危”。“三危”究竟为今之何地,自古以来众说纷纭,尚无定论。古今学者对“三危”地望有以下十余种说法: 1、认为三危为今甘肃省敦煌县东南的三危山。持此说者最众。西晋杜预说:“允姓,阴戎之祖,与三苗俱放三危者。瓜州,今敦煌。”(《左传》昭公九年注)其后,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又记载:“三危山在敦煌县南”;唐代李泰的《括地志》也说:“三危山在沙州东南三十里,山有三峰故名”;李吉甫的《元和郡县志》说得更为清楚,“三  相似文献   

2.
成语是熟语的一种,也叫现成话,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结合得很紧的词组合成的固定短语,作用相当于一个词。 成语的来源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从书本上传下来的。其一,古代诗文词句的节录或节缩。如“中庸之道”出自《论语·雍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风清弊绝”出自宋·周敦颐《拙赋》:“巧者言,拙者默;巧者劳,拙者逸;巧者贼,拙者德;巧者凶,拙者吉。呜呼,天下拙,刑政彻,上安下顺,风清弊绝。”其二,历史的故事。如“退避三舍”是《左传·僖公二十八年》:“退三舍避之”的故事。“破釜沉舟”是《史记·项羽本纪》记载的“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的故事。其三,寓言故事。如“滥竽充数”出自《韩非·内储说上》、“守株待兔”出自《韩非·五蠹》。另一方面是从口  相似文献   

3.
柳宗元的《捕蛇者说》里的“故为之说”的“说”,不少参考书都当作动词解释。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评注译析古文百篇》里,把这句话解释为:(我)为这件事作了这篇“说”的文章。在注解里又说:“‘说’原是名词,一种文体。此作动词。为之说,为这件事作一篇‘说’。”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学古文评注》,也持同样的看法。《初中语文教学参考书》这样解释:“‘之’字作介宾,‘说’字作动词,指写作(这篇文章)。或者‘之’字作指示代词,充当定语,‘说’字作名词,指一种文体。两说都说得通,就柳文而论,前者才是作者原意。”  相似文献   

4.
臧琳字玉林,常州武进人(1650—1713),生于顺治七年、殁于康熙52年,其鼎盛年即在康熙中后期。 据同时人杨方达作《武进学生臧先生家传》及乾隆时卢文弨作《臧琳传》(收入常州志》)玉林弱冠时为秀才,居里閈,没有出行及交游的记载。而且”一生恬于荣利,以诠述经为务。  相似文献   

5.
何谓大赦?《辞海》谓“通常指国家对所有犯罪者赦免或减轻其刑罚的措施”;《辞源》谓“对已判罪犯免刑或减刑”。二者行文稍别,大旨则一。今按《辞海》之说,犹可说也,而作为古汉语词典的《辞源》则有当别论。窃以为《辞源》之“或减刑”三字实属蛇足。今缕叙数家之说以记之。《唐律疏议》后附元王元亮《释文》:“今之赦也,罪恶之重已下,笞十之轻,率皆原宥,即名为赦。”又云:“赦则罪无轻重,降则减重就轻”。《玉海》卷六七:“大赦者,不以罪大小皆原。”《通鉴》卷二二○唐肃宗乾元元年十月,《考异》曰:“实  相似文献   

6.
田见秀小证     
田见秀是李自成农民军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领袖,其地位仅次于李自成和刘宗敏,至于他究竟是何地人?如何死去?在有关记载明末农民起义的几部重要史书中,都没有明确的回答,现就这两个问题加以考证。 首先,谈谈他是什么地方人,据《绥寇纪略》卷九记载:“自成入秦,凡秦入之为贼者,无不访宗族、修坟墓,田见秀独不然,人问之,见秀笑曰:如今天下在那里?我要去认  相似文献   

7.
“犯古”一词首见于司马光的《温公续诗话》。据该书记载,宋初名诗僧惠崇有一首诗《访杨云卿淮上别墅》,其颔联为“河分冈势断.春入烧痕青”,两句分别取自唐人司空曙、刘长卿之诗。当时就有人作诗曰:“河分冈势司空曙。春入烧痕刘长卿。不是师兄多犯古,古人诗句犯师兄。”以此来讽刺惠崇作诗“好向古人集中做贼”(钱钟书《宋诗选注序》)的毛病。  相似文献   

8.
一道光二十一年夏六月十六日(公元1841年8月2日),开封北十五里的张湾(当时称祥符三十一堡)黄河大堤决口,水围开封达八个月之久,使河南、安徽二省五府二十三州县遭受历史上罕见的严重水灾。我校图书馆藏的《汴梁水灾纪略》抄本,是一部值得重视的记载这次水灾最为详尽的重要文献。此抄本由清末开封士绅常茂徕的曾侄孙常联奎从南阳张嘉谋所得抄本转抄而成。《汴梁水灾纪略》(以下简称《纪略》)未曾刊行。民国三年,南阳张嘉谋在北京购得抄  相似文献   

9.
《江海学刊》八二年第四期所载孙必有文称:秋瑾之绝笔诗“秋风秋雨愁煞人”“可能是别人伪造的。”论据有:(一)故宫档案馆所存“秋案”档案中无此记载;(二)秋瑾之友徐自华、吴芝英、王璧华在有关文章中或未提及,或否认有此诗句;(三)光复会领袖陶成章在《浙案纪略》中说:此诗句“不知系何人造作”;(四)孙必有分析称:“从秋思想看,不可能唱出此悲观之句。”笔者所见史料,多证其确有其事,摘其要者如下:(一)秋瑾之妹宗章在其《前清山阴县知县李钟岳事略》中记述了李钟岳“以  相似文献   

10.
高适《燕歌行》开头两句是:“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对于“残贼”,史双元同志以为不能解释成“残余的敌人”,而应解为“不仁不义者”(《“残贼”解》,见1985年12月3日《光明日报》)我以为这种说法是值得商榷的。 史文认为“残贼”是翻用了孟子之语,为并列名词。的确,“残贼”的用法,可以是并列结构而不是偏正结构。《孟子·梁惠王下》中的“残贼”就是。史文的另一列子,是贾谊的《论积贮疏》:“今背本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残贼公行,莫之或止。”这里的残贼,很明显,正如史文指出的,也是并列的名词。但这里不能解为“不仁不义者”,而应该解释成“害”。再说得具体些,“残”是就生产消费方面而言,“贼”是就社会风气方面而言。  相似文献   

11.
最近,因着备课的需要,重读了《孔雀东南飞》(以下简称《东南飞》),以及一些文学史中关于这首诗的论述,和一些研究这首诗的论文,很有些想法,现把它提出来,就教于专家和古典诗歌爱好者。 对于《东南飞》中的焦仲卿,以“软弱”而持完全否定者有之,基本肯定,同时指出性格“软弱”之不足者有之,充分肯定,又随之拖上一个“软弱”的小尾巴者亦有之。这些意见,彼此虽有程度之别,但在焦仲卿性格“软弱”这一点上,是完全一致的。焦仲卿果真是  相似文献   

12.
(一) 赵时春《北虏纪略》载: 古北口之东曰白马关,曰墙子岭,皆缩入古北口之东南。西曰石塘岭、大水峪、罗纹峪、匣儿岭,又西曰渤海所、黄花镇,皆缩入古北口之西南。其山外夹墙,则诸夷华人之逋逃者,曰陈挞、顶色称儿、阿耨豆儿居之。众仅合六七百,犹中国山贼也。常盗俺滩马牧,山深险无如之何。虏之折而东行一千六百里,此山之虏遮也。这一段史料确切地告诉我们; 第一,陈挞、(顶)色称儿、阿耨豆儿所领导的是一批“夷华人之逋逃者”,即摆脱了  相似文献   

13.
<正> “献诗”之说见于《国语》。《周语上》:“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晋语》:“吾闻古之王者,政德既成,又听于民,于是乎使工谏于朝,在列者献诗”。“献诗”之说汉代人讲得更为具体:不仅有人献诗,而且还有人专业采诗,把“献诗”视为《诗经》的来源。“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男年六十,女年五十无子者,官衣食之,使之民  相似文献   

14.
宋翔凤(1779-1860),字于庭,江苏长洲人。母常州庄氏,为庄述祖之妹,自幼得舅父庄述祖的传授,通今文经学的要义。述祖曾说:“刘甥可师,宋甥可友。”他和刘逢禄一样,对于今文经学多所阐发,认为孔子之圣,表现在作《春秋》,《春秋》中的微言大义,只保存在今文经学里。他说:“《春秋》之作,备五始、三科、九旨、七等、六辅、二类之义,轻重详略,远近亲疏,人事浃,王道备,拨乱反正,功成于麟,天下太平。……”(《论语说义》)他认为《春秋》的书法,最关键的是“五始三科九旨”之说。马宗霍说:“翔风之学,略次於刘…  相似文献   

15.
《鸿门宴》中有这样一句话:“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文下注释“之”指代“咸阳”。我认为不妥。郭锡良等人编的《古代汉语》选文《鸿门宴》,在讲到这个“之”字时,注释为指代“先破秦入咸阳者”。根据句意分析此句的“之”若指代“咸阳”就讲不过去。这个“之”应指代人较符合句意。  相似文献   

16.
本“破”,肉《楚辞》成书的角度,一一辨驳郑先生否定王逸之《哀时命》为严忌“哀屈原”“叹而述之”之说;“立”,从屈原与《楚辞》中之汉人作品的种种同共点考察,并分析《哀时命》与屈原思想所以有某些差异的原因,证明王逸《哀时命序》之说正确,从而指出:《哀时命》可作为考屈原事迹之一助,而以之考严忌之生平事迹则非。  相似文献   

17.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清廷设粤、闽、浙、江四海关,这是我国历史上正式以“海关”命名机构的开始。而据广东潮州民间文献《庵埠邓氏族谱》记载,顺治之时即有“粤东海关”及其分支“庵埠海关”。但考证相关文献,其所载“粤东海关”应为“广东市舶司”;而“庵埠海关”则应为潮州府海阳县税课局征收杂税关卡,粤海关设立后成为潮州海关总口。《庵埠邓氏族谱》的记载模糊了清初广东海外贸易政策的转变过程。  相似文献   

18.
关于唐末归义军上层人物间的争权斗争和张淮深一家同时殒毙,以及归义军执权者的更迭,罗振玉先生在《张议潮传》中有简略的叙述。他认为:“淮深卒,弟淮□嗣,淮□卒,托孤议潮婿瓜州刺史索勋。勋乃自为节度。”其后,向达先生又在《罗叔言〈补唐书张议潮传〉补正—瓜沙往谈之四》一文中指出:“盖在大顺元年沙州骤乱,变生肘腋,淮深猝未及防,举室殒毙。作乱者即索勋其人也。索勋既杀淮深兄弟,遂自立为节度,故再修功德记并无嗣立之辞;补传云云,纯属臆测,不足据也。”近有孙修身同志在《张淮深之死再议》(以下简称《再议》)一文中,对向先生“无嗣立”和“索勋杀淮深”之说持相反意见,认为导致张淮深之死的原因,是淮深曾“勾结田(令  相似文献   

19.
《左传》所记赋诗三十二例中,或云某某赋某诗,或云某某赋某诗之某章。前者即赋全诗。后者则仅赋某诗中之某一章或某几章,此即春秋时期所称的“赋诗断章”。《左传》于此,记载十分清楚,本不存什么问题。晋杜预注《左传》,倡“断章取义”之说,硬把左氏所记的赋全诗与“赋诗断章”二者混淆起来,并强调“其全称诗篇者,多取前章之义”。唐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对杜氏之说多般回护。谬误流传于今,不可不辨。  相似文献   

20.
(三十七)从攻袁谭,谭破,别将徇海滨,破辽东贼柳毅等。(魏志张辽传/518页) “将”字多余,似应据《宋本册府元龟》卷三四二删去。上文云:“复从攻邺,邺破,辽别徇赵国、常山,招降缘山诸贼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