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干古流传着这样一句谚语: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一个有心却不成,一个无心却收获,何也?窥之根源,还在于如何“栽”,如何。插”。与之相同的现象在学校教育中也屡见不鲜:倍受老师青睐的。高分生”最后在人生的道路上却变成了。低能儿”,许许多多的后进生在校内屡考屡败,倍受冷眼折磨,但是走上社会以后,不平凡的成就却让人不得不刮目相看……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教育缺乏平等的教育理念,同样都是自己的教育对象,何来“花苗”、“柳芽”之分,何来“栽”、“插”区别?  相似文献   

2.
师德之魂在于“爱”,爱是师生交往中的粘合剂,作为班主任,要懂得热爱学生,因为爱生之心是教育的前提,是教育力量之所在。教师对学生的爱和理解,可以使学生感到温暖、关怀,可以沟通师生之间的感情。严格要求也是教师对学生高度责任感的体现,严中有爱,严就是爱。怎样把握好对学生恰当的“爱”和适度的“严”,做到爱中有严、严中渗爱,是我们教育者,尤其是班主任值得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随着21世纪人类步人信息社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空前发展,我国与国际接轨的步伐加快,社会各界对高素质计算机人才的需求日渐急迫,高校计算机双语教育的育人重任也与时俱进。作为“执教之本”的高校计算机双语教材的问题也日渐凸显,直接影响着高校计算机双语教育的质量。剖析这些问题,给出应对之策,已成为推进高校计算机双语教育的必解之题。  相似文献   

4.
海静 《教书育人》2005,(9):60-60
“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日:“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  相似文献   

5.
校园论坛宜“疏”忌“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现代家庭信息化和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中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上网成为许多中学生重要的课余活动,其中论坛作为学生最常涉足的地方之一,在学生中影响较大。校园网站的普及,也促使校园论坛和教育论坛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在互联网上。与之相  相似文献   

6.
洪飞 《青年教师》2004,(8):27-27
社会各个领域都存在弱势群体、弱势区位,学校的教育科研工作也不例外。基于校际差别、教师个体差异等众多客观因素,学校教育科研工作的标志——课题研究也就存在着强弱之分,或可称为“强势课题”与“弱势课题”。  相似文献   

7.
李红霞 《辅导员》2010,(14):98-98
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要全面发展,美育是整个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内容,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蔡元培先生也在其《教育文选》中提到:"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者也。"而现代社会由于生活的多样化,知识信息的广泛化,审美活动已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内容,美育也成为时代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国内中小学择校问题日渐突出,许多学生家长绞尽脑汁,不惜代价让自己的孩子进入重点学校。与国内“择校成风”的状况相比,择校在国外似乎并不是一个让大多数家长操心的事。 何以会有这天壤之别?因为择校,这一打着时代印记的教育现象,不是舶来品,也不是祖传秘方,而是教育资源匮乏之综合症的外化。解决的根本之道,在于均衡地发展教育。这里,我们刊发几个国家有关“择校”的报道,或可供借鉴。[编者按]  相似文献   

9.
所谓“不平常的教育”,一是指教育非其他事业可比,其性质、意义、价值也就非同寻常;二是指我国教育事业演变过程中不时出现的异常现象。道其“异常”,是以现今教育与以往教育相比,以本国教育与别国教育相比,相对而论。这种异常现象相对于正常现象,又有超常发展与非常落后于客观需求及反常现象之别。惟其如此,关于“不平常的教育”,尤其是社会转型期的教育,才有说不尽的话题。  相似文献   

10.
《辅导员》2010,(18):22-23
国乐新蕾奏响黄钟大吕,艺术教育催开校园奇葩。安慧里中心小学这朵奇葩的确艳丽十分,但在北京市朝阳区安贞里学区,在艺术教育方面,学区所辖的其他15所学校也都不甘示弱,各持所长时时与之争妍斗奇。  相似文献   

11.
研究我国传统的家训资源,从中继承并发扬对当代家庭教育有指导意义的思想,使之上升为有普遍性、可操作性的观念。“君子之远其子”不是指父亲疏远子女、父子不亲授,而是指父亲在教育子女时应采取“严、正”的态度;“君子之不教子”的“子”不是普通意义上的儿子,“子谓不肖子也”,对于不肖子采取“易子而教”也不失为一种办法。澄清这两句古训还之以本来面目,发展其当代意义,可以解决对之误解而带来的困惑,同时强调家庭教育的重要意义,并对不肖子的教育提供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所谓“不平常的教育”。一是指教育非其他事业可比,其性质、意义、价值也就非同寻常;二是指我国教育事业演变过程中不时出现的异常现象。道其“异常”。是以现今教育与以往教育相比,以本国教育与别国教育相比,相对而论。这种异常现象相对于正常现象.又有超常发展与非常落后于客观需求及反常现象之别。唯其如此,关于“不平常的教育”。尤其是社会转型期的教育.才有说不尽的话题。  相似文献   

13.
教育现代化的“形质”与“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年梁启超谈中国的变革启说过“形质的文明易,精神的文明难”。显然,至少在理论上,其时他已不仅清楚变革的艰辛,而且深懂变革中追求形质与追求精神的艰辛不同。梁启超所提及的形质与精神,是对变革与文明的宏观判断,当与范缤“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的形神之辨有所区别。其形质,泛指物化的、形象具体的。表现的文明,而精神坝u是指思想意识的、观念形态的。内在活力的文明。他的形质与精神的易难之辨,对我们时下的教育现代化该有些启示,因为教育现代化无疑也是个变革过程,我们也正在遭遇到追求形质还是追求精神的问题,就难易…  相似文献   

14.
日前,教育学者魏书生写了《中国家长的身上藏着十把刀》一文,从教育效果的角度,对中小学生父母的教育方式方法提出一系列反思。对此,教育专家孙云晓表示,大部分都是事实,生活中他深有体会。但是,他也指出:“并不是所有父母身上都有这十把刀,应该看到,氛围民主、尊重孩子的家庭也在逐渐增多。而且,父母之所以藏着十把刀,也是由他们自身无法化解的十大无奈决定的。”  相似文献   

15.
“启发”一词,原出于《论语·述而》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孔子与人言,必待其人心愤愤,口悱悱,乃后启发为说之。”(东汉郑玄作注)可见,启发的基础是心理分析和语言艺术,世界著名教育家孔子并没有制定什么模式。我忽然想到整个世界的教育教学几乎也没有制定什么教学模式。散见于各种教育史料,可以发现,《学记》提出的“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孟子》提出“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朱子学的》提出的“教道后进,须是严毅,然亦须有以兴起开发之,乃得”。  相似文献   

16.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很早就阐明了“愉快教育”的优越性。“教育要使人愉快,要让一切教育带有乐趣”,现代教育学家斯宾塞又响亮地提出了“愉快教育”理论。现代教学论也公认:课堂教学除知识对流的主线外,还有一条情感对流的主线。教学活动是在知识、情感这两条主线互相作用、互相制约下完成的。  相似文献   

17.
“启发”一词,原出于《论语·述而》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孔子与人言,必待其人心愤愤,口悱悱,乃后启发为说之。”(东汉郑玄作注)可见,启发的基础是心理分析和语言艺术,世界著名教育家孔子并没有制定什么模式。我忽然想到整个世界的教育教学几乎也没有制定什么教学模式。散见于各种教育史料,可以发现,《学记》提出的“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孟子》提出“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朱子学的》提出的“教道后进,须是严毅,然亦须有以兴起开发之,乃得”。[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王晓春 《班主任》2009,(2):29-30
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很伟大,很正确,但极易落空。在我国,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了,然而真能做到的并不多。今日之教育在这一点上也并没有多大进步,甚至还退步了,我们学校里盛行的是与因材施教恰恰相反的做法——“一刀切”。  相似文献   

19.
《湖南教育》第 9期以《看邵东三中怎样抓德育》为题,报道了邵东三中的“扬善教育”,这是学校德育创新的成功实践。 “扬善教育”是对人性美质的开掘   孟子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人性本善,顺应本性则无所不善;人性无恶,违反本性而后为恶。邵东三中的“扬善教育”就是对人性中固有的“善”进行提醒、提倡、张扬和开掘,使之不断发扬光大,防止其因外部的干扰破坏而削弱或丧失,防止向它的对立面——“恶”转化。同时,通过“扬善教育”,促使受教育者改变恶性而回归善性。“善”是我们从古到今…  相似文献   

20.
教育实践中,教育得以成功的因素很多。其中,尊重学生,并由此使学生自尊,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正如爱默生所说:“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谁掌握了这把钥匙,谁就能获得成功。”一、自尊是可教育的前提常言道:“人活脸,树活皮”。所谓“脸”就是人的尊严,就是把自己当人看,肯定自己作为人的存在并尊重自己。如果一个人不要“脸”,不自尊,不讲理,就会无所顾忌,恣意妄为,一切制度、法律、道德规范对之无用,更谈不上教育。可以说,自尊是人格的门户,是一个人可以被引导、教育并使之成人的前提。对于学生也是这样。一个做了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