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素材储蓄     
当家过日子,要有点积蓄,存些钱,到需要用时,就方便了。我们搞新闻报道,也要搞点“储蓄”,即把一些有意义的素材尽可能记“存”起来,这叫作资料的积累。实践证明,注意作笔记,积累资料,好处很多: 其一,有价值的素材不会遗漏。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用本子记下有价值的素材,一待有空,就可以有计划地将它“取”出,写成报道。去年4月,石庄村一对聋哑青年自由  相似文献   

2.
記者的积蓄     
现实生活永远是丰富多彩的,其中可报道的主题和材料真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虽然如此,但是当记者的也还是常常感到主题贫乏,苦于写不出东西来。这就给记者工作提出了一个问题:如何不断地从现实生活中吸取主题和材料,以供长年累月源源不断地写稿的需要? 根据我自己的体会,要靠随时随地注意积蓄材料,注意把从现实生活中观察、了解、思考、感受到的问题,以及人们对问题的各种看法和观点,一一地记在小本子上;不断地加以研究、思考,随时了解这方面的材料,添加新材料。等到时机一到,就可以把平日所积蓄的搬出来,加以补充采访,写成稿件。今年5月间我写了一篇题为《多关心群众生活中的一些“小事情”》的报道就是这样搞出来的。  相似文献   

3.
对于写作,古人有句名言“博观约取”。把这句话运用到新闻写作中,就是要求我们在采写中要广泛地观察,搜集丰富的材料,然后,抓住特点,选取精华,用精美的语言把文章写出来。我刚搞报道那阵子,热情很高,经常去连队或驻地社队采访,几乎每次都了解到不少情况,掌握不少材料,但对这些材料缺乏认识、分析和选择,造成事例不典型,观点不鲜明,写出的文章成了材料的堆砌,很少被采用。针对这情况,我反复  相似文献   

4.
抓特点     
我搞业余报道快三年了,记得刚搞报道时,自己热情很高,经常下基层采访。情况了解到不少,但由于抓不住特点,西瓜芝麻一把抓,用稿率很低。印象最深的是采访一位报道员叫方斌,他曾三次立功,1986年分别获南京军区和浙江省新闻质量奖,并被几家报刊电台聘为特约通讯员和特约记者,事迹很感人。可我在写稿时将采访的材料主次不分,  相似文献   

5.
看了这个题目,有的同志可能会感到很奇怪:“这不是荒唐吗!去采访,谁还能把眼睛搁在家里?”这种惊奇我也有过。我刚开始搞报道时,同一位老同志去采写一位电话员。临出发,他正儿八经地对我说:“可不要忘记带‘眼睛’啊!”我当时心想:“莫不是看我年轻,故意戏弄我?”不过我很快意识到他是对的。采访时,我的脑子里本子上记的都是“听”  相似文献   

6.
我是一位体育工作者,20多年来一直奔波在体育工作的第一线。由于历史和社会的原因,人们对从事体育工作的人往往带有某些偏见,看不起从事这项工作的同志。这使我一度产生了动摇。就在这时,我过去的一位战友的一次谈话,使我很受启发。他劝我多学点东西,结合体育工作搞一搞业余报道,并把《新闻知识》杂志推荐给我。  相似文献   

7.
最近我回忆了自己一年来的报道,对加强调查研究,从多方面反映农村实际的问题,有了一些感受。搞农村报道已经好几年了,但是过去一直按照运动和农事季节周旋,单纯追求声势规模。在省级机关采访,多半是从领导角度报道计划和措施,到了农村,不是东抓一把西抓一把,就是“鑽牛角尖”搞  相似文献   

8.
刊林漫步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周谷城,是位学识渊博、阅历丰富的一代文史学家。在解放前,他有过三次搞新闻的经历。他说:“过去我搞过采访,现在也经常接受新闻界的采访,要搞好采访,我的体会是要放下架子,善于谈话。最好的方法是通过聊天把要采访的内容记在脑子里,回去后整理一下就是一篇好文章。”他随口举了一个例子:“前不久。美国一份中文报上发表了一篇采访我的文章,我读后发现一点都不错,话都是我的话,情况也很正确。但我就是想不起来记者是怎么采访我的。最  相似文献   

9.
积累的技巧     
善于积累,是记的基本功之一。我们常说的“厚积薄发”,就是指记要有积累,只有在积累的基础上,才能写出富有时代特色的报道来。有些记把采写好稿的希望寄托于偶发事件,寄托于自己的“小聪明”,是急功近利的表现,必然会以失望而告终。  相似文献   

10.
编辑同志: 我是一名通讯员。平时,对搞正面性报道还觉得顺手,但不知为什么很害怕搞批评性报道。我也了解到了一些干部的不正之风和群众的苦愁之处,这些问题冲击着我的心。可是,我把这类稿子写好后,当要发出的时候,内心感到很恐惧,终未投寄。写好的稿件没有寄  相似文献   

11.
经济新闻是报纸国内宣传方面的主要内容。近几年来,很多报纸在经济宣传方面,积累了很多有益的经验,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也确实有些经济新闻,读者不爱看。怎样改变这种情况呢?我是一个搞农业报道的,关于农业生产和农村工作的宣传,感到需要解决三个问题。首先,要正确地理解经济新闻的指导性。这是一个有争论的问题。有人认为经济新闻写得  相似文献   

12.
看准了再写     
1986年底,县劳动部门要我写一篇反映全县待业青年就业培训的稿子。起初,我认为这个问题没有什么好报道的。后来,我通过有关新门了解到本市本省和全国这方面的情况,发现待业青年就业培训有“培训年年搞,效果并不好”的“走过场”  相似文献   

13.
张旭 《河北广播》2005,(4):94-94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经济报道的位置也越来越重要,这就给我们搞经济报道的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地方新闻媒体的财经记更应该准确把握自己的定位,采写出来的经济报道既要切中地方党委、政府的经济工作中心,又要让普通百姓喜欢看、听。  相似文献   

14.
通讯《“艺光”重光记》是一篇比较成功的典型报道。现从抓典型报道的一些规律和要求出发,对这篇通讯作一简单评介。一、材料的典型性。典型报道就是从现实生活中选择具有突出示范性、强烈说服力、重要新信息的人物或事物,相对集中和完整地加以报道,形成较大的社会影响。《“艺光”重光记》报道的,正是这种新闻材料。1989年下半年以来,有相当数量的企业暴露了经营管理、产品结构等方面的  相似文献   

15.
自从学习写作那一天起,我就有意识地随身备了个小本子。这小本子记的东西很杂,只要认为日后有用的资料都一一记下。其中不乏有名人名言、警句、成语、格言等等。有的只是自拟的一个题目,甚至只有自己看得懂的一个符号。但正是这小小的杂记本,记录了人生素描和点滴随想。平日去图书馆,我也不忘带个本子,看到一些有用的材料,不肯轻易放过。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正是这“烂笔头”记下瞬息即逝的“闪光点”,待用它时,就不着急。前些日子,去农村搞调研送温暖,走访一家五保户老人,从村干部的  相似文献   

16.
南振中同志担任新华社记者以来,写了不少好的报道,积累了比较丰富的学习、采访和写作的经验。凡听到他讲课的人,都为他的勤奋读书、积累知识的精神和方法所折服。他认为:为什么人们把从事采访工作的专业人员叫做“记者”?顾名思义,大概跟“记”字含有“记录”、“记载”之意有关,新闻记者离不开“记”。许多记者都很重视笔记本,并把它看做是无价之宝,记者的笔记本主要记些什么东西呢?南振中例举了《纽约时报》专栏作家詹姆士·赖斯顿描  相似文献   

17.
总结经验不断提高俗话说:“久病成医。”说的是经常生病吃药多了,积累了经验自己也会看病了。写稿投稿也是这样。两位通讯员同时起步,有一个很快成熟起来,稿件经常见报,成了优秀通讯员;有一个则一个劲地写,始终没有见报,探其“奥秘”在于:在一次成功或失败面前善不善于总结经验教训。在这方面,我有切身体会。刚搞报道时,我劲头特别大,白天采访,晚上写稿,一连写了80多篇还没见报,我也不气馁,希望自己的毅力和恒心能感动“上帝”。我的宣传科长是一位“老新闻”,有一天,他语重心长地对我说:“搞报道单有热情还不够,还要善于总结经验教训,如果自已的稿子见报了,你想一想,编辑为什么百里挑一  相似文献   

18.
前年三月初,领导上要我担任通讯报道工作。这一下我可发愁了。我,一个会计,要去搞通讯报道,真是不敢想象。平平常常的事,平平常常的人,写什么,写谁呢?正在我犹豫之际,一个偶然的机会,把我的命运与新闻工作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了。一次,生产科的老王让我捎信给一车间,要他们加紧把刚  相似文献   

19.
近5年来,我坚持结合工作搞报道,每年在各级报刊刊稿都在百篇以上,4次荣立三等功。对此,我体会最深的是:机关干部在结合工作搞好报道时,要写自己最熟悉的东西。作为机关干部,你结合工作搞报道的题材从哪里来?机关干部结合工作搞报道,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和优势。因为机关干部与部队的中心工作有着更具体、更直接的联系,从一定意义上讲,所干的就是中心工作,这是新闻工作者无法比的。新闻专职人员必须经过深入采访才能得到的东西,而机关干部大都不需再采访即可成稿。那么,如何才能把自己熟悉的东西写成稿件?实践使我体会到:首…  相似文献   

20.
有一位领导曾经向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在会议上那些十分生动的谈话到了你们的报道里面,就变得空洞乏味,只剩下一些空话和套话?——应该说这是一个多少有些令我吃惊的问题。因为在不少的记眼里,领导们就是喜欢这样的照本宣科式的会议报道。所以记得我当时回答说:因为按照会议程式来写报道,对记来说是一种最安全的报道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