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周正 《语文知识》2003,(5):36-37
新版高中语文第一册《兰亭集序》的注释问题较多,现提出来就教于广大读者。一、岁在癸丑。课本只注了“癸丑”,“岁在”二字及全句何义未注。这句话直译是“岁星所在的星空区域是癸丑”,意译为“(永和九年)  相似文献   

2.
3.
新编高中语《荷塘月色》注释颇有不确或失误之处,本对此加以辨折补充。  相似文献   

4.
高中语文课本第五册中《殽之战》一文有一幅插图,描绘了一个战争场面,看情形应该是文中关于战争经过的文字(夏四月辛已,败秦师于殽,获百里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以归)的图释。插图的目的在于帮助读者理解选文内容,用意自然是很好的;但其内容却有严  相似文献   

5.
6.
7.
8.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课本注:“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此注对“得无异乎”的解释不够准确。按,“得无”是个复式虚词,常与“乎”等语气词配合,一般有两种用法。一种足表示测度语气,表示对提出的问题已经有一种估计,但还没有把握,希望对方加以证实。语气稍重的,可以译作“该不会”、“莫不是”,语气稍轻些,可泽作“恐怕”、“也许”、“大概”等。  相似文献   

9.
现行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6月第1版)中《孔雀东南飞》一诗的注释,吸取了古今各家的研究成果.在浅显通俗方面下了很大功夫。但笔者认为编注者对其中几个词语的处理似乎未尽完善,现提出来加以探讨,以就教于该诗的编注者、广大语文教师和专家们。[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桃花源记》为语教材的传统篇目,然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语》(人教版2001年第1版)对其中几个词语的处理似乎未尽完善,现提出来加以探讨。[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猫狗之战     
下午,我正在家里做作业,突然,我听见院子里传来猫和狗凄厉的叫声,我闻声赶了出去,只见我家的小狗与一只猫撕打在一起。我家的小狗可凶了,它举起爪子就朝猫的头上重重地打下去。猫也不甘示弱,它不停地挥舞着爪子,进行还击,它们打得难解难分。[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很久以前就喜欢上了肖复兴的作品,尤其喜欢他的散文作品。原因很简单:当一些作家以一种全知全能的姿态扮演着这一时代的圣者,谆谆告诫他的同类这该如何那该怎样的时候,肖复兴却以他朴素的思想、清淡的风格吸引着如我这样的读者;当一些作家以这个流派那个主义,使文学成为越来越难懂的文字模块的时候,肖复兴却用最平实的语言讲述着最易懂的哲学原理,令我们折服。《青木瓜之味》同样体现了他一贯的创作风格。  相似文献   

13.
古文,尤其是骈文多用典故,用典就是援引古代成语或成事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因为用得较普遍而理解起来也较困难的多是后者,所以典故也称为故事、故实,用典也称为隶事、使事.  相似文献   

14.
15.
父子之战     
余华 《中文自修》2004,(7):14-15
现在,他已经五岁了,而我对他的惩罚黔驴技穷以后,只能起动最原始的程序,动手揍他了。  相似文献   

16.
孟祥印 《学语文》2014,(3):68-69
《赤壁赋》是高中语文教材的传统课文,现收入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第二册(必修)。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教材注释不尽如人意。下面分条加以阐述。一、苏子愀然现行新课标教材注:愀然,容色改变的样子。  相似文献   

17.
《世界末日之战》是201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的代表作。文本以卡奴杜斯战役为背景,描写了以巴西政府为代表的世俗化天主教与以卡奴杜斯人民为代表的原始基督教之间的冲突与战争。通过对该小说的文本细读,结合考查其社会历史背景,该论文研究了书中的基督教思想,即世俗化的天主教与原始基督教之间的冲突与斗争,揭示了卡奴杜斯人民失败的原因--基督教思想的极端化与非理性化。  相似文献   

18.
19.
对“大阉之乱 ,缙绅而不能易其志者 ,四海之大 ,有几人欤 ?”(《五人墓碑记》)课文注释为 :“缙绅 ,亦作扌晋绅 ,指一般做官的人。古代大臣把笏插在腰带里 ,所以称做官的人为缙绅。缙 ,插 ;绅 ,带。”从中我们可以看出 ,编者把“缙绅”释为“缙笏于绅”之义。笔者认为 ,这里的“缙绅”是“缙笏垂绅”的省略。《说文》 :“绅 ,大带也。”段注 :“古有革带以系佩绂 ,而后加之大带。绅则大带之重者也。《玉藻》曰 :‘绅长制 ,士三尺。子游曰 :叁分带下 ,绅居二焉。’注云 :‘绅 ,带之垂者也 ,言其屈而重也。’……”《晋书·舆服志》 :“所谓扌…  相似文献   

20.
郭在贻先生《训诂学》(修订本)(中华书局2005年版)认为在理解古代作品中的词语时须树立历史的观点,他指出:“语言中的词汇和词义都处在不断发展演变的过程中。因此,训诂学不能满足于对词汇和词义作静态的、共时的描写,还要对词汇和词义进行动态的、历时的考辨和分析……由于缺乏历史观点,许多注解家往往用词的今义去代替词的古义,以致误解了原。”语教材的编在注解言词语时大体上秉承了历史的观点,但仍有少数注释存在以今律古的问题。下面就《愚公移山》中一处注释提出笔的看法.以待方家指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