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冯凌云 《中学文科》2007,(6):100-100
从《诗经》开始,我国古典诗歌成就辉煌,优秀诗人浩若繁星,诗人由于各自的生活时代不同,经历各异,因而在创作中就表现出各自独特的格调、气派和趣味,形成了各自诗歌的不同风格,例如李白的诗豪放飘逸、杜甫的诗沉郁顿挫、苏轼的豪迈、清照的婉约……可以说,成熟的诗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了解古典诗歌常见的艺术风格,对我们鉴赏古诗有重要意义。古典诗歌常见的风格有以下10类:  相似文献   

2.
一代诗圣杜甫,一生创作诗歌达三千多首,为我们留下的仅有一千四百多首。这些诗像一面面铜镜,折射出当时社会的现实。他的诗自唐以来被称为"史诗",杜甫本人也被称为一代诗宗。杜甫的诗歌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其风格沉郁顿挫,在语言艺术方面成就斐然,而且诗歌在选取对象、体裁方面,也是别具匠心。在中国诗歌史上,杜甫在人们的心目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其诗歌也像一颗璀璨的明珠,永放光芒。  相似文献   

3.
博学多才的明代文人何良俊,诗歌作品中对于六朝诗歌清丽婉约的风格情有独钟,在诗歌理论上也常有推崇六朝之语,这在于其推崇自然天成、情感真实的艺术风格,在于其情感论与复古论交织的复杂诗学思想,归根结底在于?其经世思想为主的儒释道三教合流的哲学思想。故而对于何良俊推崇和接受六朝清丽婉约诗歌风格的研究可以作为研究何氏思想的一个切入点,有助于对于其思想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杜甫诗歌的价值和魅力,不仅表现为诗歌的内容具有“诗史”的历史价值,还具有崇高的审美价值。本文以广泛流传的杜甫名诗为例,分析其意境美的具体特点:高度概括,凝练集中;融情于景,情景交融;力求创新,风格多样。  相似文献   

5.
谈及杜甫,人们多以诗圣冠之,以描写诗史擅之。而杜甫作为唐代诗歌高度发达时期的一个诗人,历代诗人所累积起来的那种诗人特有的气质,在他身上也很明显。诗人情性是其诗歌创作中诗史以外的另一面。  相似文献   

6.
杜甫未曾与孟浩然有过直接交往,但是杜甫非常爱戴孟浩然,高度肯定孟浩然的诗歌成就,并用一个"清"字概括孟浩然诗歌的风格特色。杜甫对孟浩然诗歌"清"的评价对后世起到了引领导向的作用,这是因为杜甫对孟诗的"清"的评价综合了时人的真知灼见,也符合孟浩然诗歌的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7.
辛弃疾是名的豪放派词人,而他的婉约词同他的豪放词一样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辛词的婉约。是“以气入词”,一如他的豪放词有深度,有力度;豪放和含蓄两大风格的交融,是其最大特色。辛弃疾婉约词提高和深化了婉约词的格调境界,丰富了婉约词的风格物色。研究辛弃疾婉约词的内容题材对研究其词的成就会有很大帮助。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古典诗歌的瀚海中,并立着两座光焰万丈的高峰——李白与杜甫。这两位天才,不仅代表着我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盛唐的高度艺术成就,也代表着中国古典诗歌的最高成就。在风格上,二人各有其鲜明的特色,李白豪迈奔放,清新飘逸;杜甫沉郁悲  相似文献   

9.
李商隐作为晚唐的一位有独特艺术成就的杰出诗人,无论是体材的选择上,还是诗歌的创作上都继承了杜甫诗歌关注国家命运、沉郁顿挫、谨严而又富于变化的风格。  相似文献   

10.
对于杜甫的诗歌,人们一向认为其主题是忧国忧民,风格是沉郁顿挫,本篇文章在对杜甫蜀中诗分析的基础上认为,此时的杜诗体现出另外一种风格——欢快清新、自然活泼。文章分析了杜甫这一时期的旷达性格,并对其成因作了细致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宋代诗人重视学习杜诗,使杜诗风格在宋代诗歌中得以重现。陈师道、陈与义、陆游等诗人学习了杜甫五言诗沉郁顿挫的风格,苏轼、苏辙的诗歌学习了杜甫七言律诗老健疏放的风格。杜甫浑涵汪茫、雄浑悲壮的七言律诗代表了杜诗七律的最高成就,陈与义学习杜诗的此类风格最为成功。此外,苏舜钦、王安石等诗人学习了杜诗萧淡婉丽的风格。宋代出现了在风格上接近杜甫的诗人,这是这个时期学杜的最大创获。  相似文献   

12.
互文是古典诗词中“互文见义”的艺术手法,意即相关的两个句子,用词此有彼无,意义互为补充。杜甫是诗歌完美艺术集大成者,其诗作的铸句艺术是后世诗人的一面旗帜。通过对杜甫几首诗歌中“互文”艺术手法的举例分析,可以领略杜甫铸句艺术中“互文”手法的妙用。  相似文献   

13.
黄庭坚的七绝变体是其诗歌创新的一个重要方面。他继承杜甫的诗歌艺术,在七绝的内容、结构、表现手法上进行了许多探索,突破了唐代绝句的艺术法则和风格传统,体现了鲜明的宋诗特色。  相似文献   

14.
杜甫是中国传统诗歌的集大成者。他的诗歌不仅有如屈原那样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感,而且有司马迁的实录精神,无论是在诗歌创作上,还是在人格精神上,他都不愧“诗圣”的称号。由此杜甫也就成为后世文人学习的楷模,“明末四公子”之一的侯方域便继承了杜甫的这些精神。他从诗歌传承、诗歌内容、诗歌风格以及人格精神等方面都自觉地向杜甫学习。侯方域的诗歌虽达不到杜甫诗歌艺术的高度,但他取法乎上,又有着天生奔放的才气,因此也不愧为一时名流。  相似文献   

15.
李芝 《中学文科》2006,(4):72-73
李白的诗歌现存九百多首。从总体上看,他的诗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雄放无比.奇丽光辉,属于豪放派。诗人作诗,多不枸于一格,在他的诗中,也有婉约之作,显示出诗人作品的阴柔之美的一面。  相似文献   

16.
郭沫若幼年时爱读王维、李白诗而不甚喜欢杜诗。随着年岁的增长,社会生活面的扩大,他对忧思深广、风格凝厚的杜诗之喜爱日益加深,对杜甫的评价也非常之高。杜诗对他的新、旧体诗之创作都有影响。在其著作《李白与杜甫》里,他对杜甫贬抑过甚,那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造成的思想逆折。“文革”结束后,他又回到了肯定杜甫及其诗歌的正确立场。  相似文献   

17.
杜甫诗歌自宋以后得到广泛流传,受到很高评价。但在杜甫所生活的时代,乃至整个唐代的流传却不广泛,究其原因当为杜甫诗歌与当时的社会审美风气不一致。整个唐代,或多或少倾向于艳体诗和清丽的诗歌,这与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相抵触。影响整个唐代审美风气的根源是齐梁诗风,这也进而影响了杜甫诗歌在唐代的流传。  相似文献   

18.
【导学创意】选择“诗史”为突破口,将历史的兴衰与杜甫不同时期诗风的变化相联系,把三首诗纳入一个统一的框架中,让学生对其进行比较阅读,体会杜甫作品因时代不同而形成的不同风格和思想感情,从而把握诗歌的内涵。  相似文献   

19.
杜甫自号“少陵野老”,其诗歌中也存在大量“野”字,体现了杜甫独特的创作心态与诗学理念:一是身份意识的体现,将自身形象定位为“野老”;二是诗学境界的体现,具体表现在诗歌内容、题材、风格方面;三是通过对野景的呈现,抒发心中野趣。考察杜甫诗歌中的“野”,对于研究杜甫及其创作心态、诗学理念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苏教版八年级教材选编了杜甫《春望》一诗,该诗非常典型地体现了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历来为唐诗选家和爱好者所看重。本文就多年的阅读与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对这一诗歌风格的认识与体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