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 毫秒
1.
看板     
《中国新闻周刊》2005,(15):72-72
箩拉·菲琪(LauraFygi)演唱会:又来一个爵士天后4月26-27日上海音乐厅对内地的现代爵士乐爱好者而言,萝拉·菲琪(LauraFygi)是一个熟悉的名字。作为上海爵士唱片销量最高的女歌手,LauraFygi是当今乐坛少数几位同时具备美丽脸孔、魔鬼身材、迷人嗓音与醉人唱腔的天后级艺人。这是她第二次来沪,带着来自阿姆斯特丹的6人乐队。1992年,这位来自荷兰的歌手推出第一张个人专辑《Introducing》,即获巨大成功——《Introducing》也使她成为荷兰历史上第一位登上权威杂志《公告牌》(Billboard)排行榜的歌手。萝拉·菲琪并非一位纯粹的爵士歌手,和许多爵士女伶不同,她还擅长拉丁、流行、摇滚等各类曲风,她甚至被定义为流行歌手。现场除了精致低沉的嗓音之外,萝拉·菲琪还特别热爱用身体表演,“我是站不住的,我喜欢用声音,还喜欢用身体,这是我母亲给我的天赋。在舞台上如果不手舞足蹈,那就不是我了。”靳羽西这样评价萝拉·菲琪:“诺拉·琼斯拥有甜美的声音,戴安娜·克劳的声线平滑而流畅,但是萝拉·菲琪的嗓音则同时拥有了这两种特色……”这次演唱会就是靳羽西新成立的文化传媒公司运作的第一项文化活动。演唱会中,萝拉·菲琪还将用中文翻唱邓丽君的《月亮代表我的心》和《我的心里只有你没有他》。  相似文献   

2.
看到《文汇报》“第三届笔会文学奖(1999—2000”获奖名单,欣喜之余,又为“杂文空缺”而遗憾。 “文汇报·笔会”是我最喜欢的报纸副刊之一,为其风骨与水准所折服;而“笔套·杂文”尤其是我所钟爱的栏目,其一些篇什,令人拍案叫绝,爱不释手。遗憾的是,本届笔会文学奖六个奖项中,唯独“杂文空缺”,颇令人遗憾和费解。  相似文献   

3.
因为常年订阅《文汇报》的缘故,自然对其品牌副刊《笔会》十分熟悉。有时一些挚友企图测试我的熟悉程度,隐去责任编缉的名字,只让我阅读美文而猜伯乐之迷,或者让我另猜美文作者的所在地域,我大致都能应付。我也常向徒弟们推荐《笔会》的文章,几乎到处强调:闲时读《笔会》是种学习情趣,忙时阅《笔会》是种生活品质。一转眼,《文汇报·笔会》已经开始了她第二个甲子的精神旅程。  相似文献   

4.
1>339的联想     
在一次国际笔会上,一位来自匈牙利的年轻男作家,打量一位坐在他旁边一直沉默寡言的女士,判断她很可能是一个初入门的新手,于是在与她简短交谈几句后,不无炫耀地说:“那我们算是同行了,我已经出版了339部小说,请问你出版了几部”?“一部”。女士回答。男作家有些鄙夷地问:“噢,你只写了一部小说,那能否告诉我这本小说叫什么名字?”“《飘》。”女作家平静地说。狂妄的男作家顿时目瞪口呆。时至今日,世界上知道小说《飘》和其作者玛格丽特·米切尔的人数很可观,而对上述那位自称出版了339部小说的年轻作家,人们无从查考也无人愿意去查考。看来…  相似文献   

5.
1995年度美国笔会文学奖近日在纽约举行了隆重的颁奖仪式,柏顿·瓦特森翻译的《苏东坡词选》荣获笔会一每月一书俱乐部翻译奖。此书的出版者是库伯·卡扬出版社。另外海明威处女小说奖、最佳散文奖以及新秀奖也同时揭晓。  相似文献   

6.
《俄文三位著者号码表》是俄文图书分编必备的工具书,该书是苏联著名的图书馆学家和目录学家柳博芙·鲍里索夫娜·哈芙金娜。Л·Б·哈芙金娜于1971年4月24日诞生在哈尔科夫的一个医师家庭。由1890年至1913年,她从事哈尔科夫公共图书馆(即国立В·Г·科罗连科图书馆)工作。她由一个普通的图书馆员,而后来成为科学研究员和管理委员会委员的过程中,哈芙金娜开始认识到要“为新图书馆和新图书馆员而奋斗……为用宽广的社会精神训练图书馆干部而奋斗……为承认图书馆工作是一种专业,而且是一种教育和科学专业而奋斗”。1903年,她在哈尔科夫公共图书馆创  相似文献   

7.
读报刊是我们每一位通讯员的日课,但这点并不是所有的通讯员都能够认识到。美国新闻学者杰克·海敦在《怎样当记者》一书中说:你想当一名新闻记者吗?那就得阅读报刊。当记者如此,当通讯员更是如此。道理很简单,其一,你要向它投  相似文献   

8.
一幢一七五二年建造的旧式木质小农舍掩映在美国东北部康涅狄格州麦迪逊小镇的绿树丛中,那里濒临大西洋海岸,草木繁茂,气候宜人。三十八年来,一位“希腊女神般”美丽的妇女独居在此,埋头写作,笔不辍耕。她,就是陪伴埃德加·斯诺度过在中国的难忘岁月,在一九三七年只身奔赴延安采访的杰出女性,《续西行漫记》的作者海伦·福斯特·斯  相似文献   

9.
芳菲 《新闻记者》2007,(9):79-80
《文汇报》"笔会"栏目创刊的第一年(1946年),浸透着时代血的挣扎和火的洗礼,是文气最饱满、触角最敏锐的一年,也是后期"笔会"的根。其时的作者队伍、编辑思路都成为以后办刊的财富,值得借鉴处颇多。那一年,"笔会"做了不少专辑,如"纪念闻一多先生专辑",纪念"鲁迅先生逝世十周年专辑",前者  相似文献   

10.
看板     
《中国新闻周刊》2005,(35):80-80
苏菲·玛索亮相北京9月15日,法国影星苏菲·玛索和法国政府文化部长雷诺·多纳迪约在北京出席影片《逃之夭夭》的首映式,这是苏菲·玛索第三次来中国,除参加中法文化年的闭幕活动,她还带来自己的三部电影。其中,《逃之夭夭》和《今天晚上见》出自两位新锐导演,而另一部则是苏菲自己的导演处女作。  相似文献   

11.
10月22日,《纽约时报》与《华盛顿邮报》达成协议,《纽约时报》以7500万美元买下《华盛顿邮报》(下称《邮报》)拥有的《国际先驱论坛报》的股份,取得了对《国际先驱论坛报》的完全控股。《邮报》不胜遗憾,“今天是一个极为悲伤的日子,《纽约时报》几乎没有给我们留下选择的余地,我们只能很不情愿地出售自己的股份。” 《邮报》受到沉重一击,这不由让人想起去年那个悲伤的日子…… 美国东部时间,2001年7月18日凌晨,一位老人磕然长逝的消息传出,举国震动。她就是《邮报》前社长兼董事长凯瑟琳·格雷厄姆夫人——一位名副其实的“报业女王”。在由男人主宰的华盛顿政治圈,凯瑟琳·格雷厄姆光彩夺目,倍受尊敬,布什总统的评价极富代表性:“她是一位真领袖、真淑女,是一代传奇。”弥漫于世界媒体的悲伤情绪,不仅因为她是世上最富权势的女人,更因为她代表了一个已经逝去的时代。在那个时代中,人性中最为高贵的品质勇气与正直,得到了如此淋漓尽致的展现……  相似文献   

12.
1.性别与批评风格 2004年12月28日,著名美女批评家、小说家苏珊·桑塔格的逝世,在文化界引起了一片惊诧和惋惜。苏珊·桑塔格无疑是一位具有世界影响的作家。但她的主要成绩并不是在虚构叙事领域,而是在她所“反对”的阐释领域。她在上世纪60年代的成名作,是几篇发表在《党派评论》等刊物上的文化或文学批评文章,比如《关于“坎普”的札记》、《反对阐释》、《论风格》、《对灾难的想  相似文献   

13.
海伦·托马斯 ,既是有史以来最聪明最机智的华盛顿记者 ,也是最值得尊重的记者之一 ,而《身处前列 :我的生活与时代》将会告诉你们其中的原因所在 ,将会再次提醒大家她是历史的见证人……本书不仅仅是一部个人的回忆录 ,也不仅仅是一部时代的历史 :它是所有美国人走向成功的故事  相似文献   

14.
图书出版以后就有不同的命运,有的由于内容平平,引不起读者的注意;有的由于评论界写的推荐评介,而在读者中迅速传播。但确实也有不少好书由于评论界对它冷淡而默默无闻,至少没有得到及时的广泛传播。50年代,何其芳出版过两本杂文集《星火集》及其《续集》,作者曾经给一位同志写信说:“谢谢你对于我过去写的一些杂文的评论!我那两本杂文集子所受到的待遇是比较冷淡的,好像《续集》尤为如此。”(见1991年1月11日《文汇报·笔会》)可见,图书的作者是多么需要书评  相似文献   

15.
飞花拾零     
当今世界七大文化名人第四十七届国际笔会代表大会选举出世界七大文化名人: 巴金——一九○四年生,中国作协主席,中国笔会会长。艾伦·西利托——作家,一九二八年生,英国人。瓦西里耶·阿克菲诺夫——作家,一九三二年生于苏联,于一九八二年逃亡并定居美国。阿兰·罗伯格里叶——作家,一九二二年生,在现代西方文坛上被称为法国“新小说”的先驱。佛朗西斯·金——作家、诗人,一九二二年生于瑞士,英国笔会会长。库特·冯尼古特——作家,一九二二年生,美籍德国人。威廉·斯蒂伦——作家,一九二五年生,美国人。我国第一张儿童报纸我国第一张儿童报纸是1930年1月1日在浙江绍兴出版的《中国儿童时报》,它除了刊载时事综述  相似文献   

16.
苏联作家肖洛霍夫的名篇《一个人的遭遇》的标题前有一句赠言:“献给1903年入党的苏共党员叶芙盖尼娅·格利戈里耶芙娜·列维茨卡娅”。列维茨卡娅是谁?她是苏联《十月》杂志编辑部的一位早期编辑。1928年肖洛霍夫把《静静的顿河》手稿送到编辑部,《十月》编辑部的某些拉普领导人草率决定了小说的命运,认为小说“缺乏尖锐的政治思想性,不能发表”(孙美玲:《肖洛霍夫  相似文献   

17.
时尚人物     
现年54岁的好莱坞女影星梅里尔·斯特里普将被授予美国电影学院终身成就奖,她将是第32位获此殊荣的影星。美国电影学院10月17日宣布了这一消息,并称赞她是“美国电影史上最伟大的艺术家之一”。颁奖仪式将在明年6月举行。 梅尔·斯特里普曾主演过《猎鹿人》、《廊桥遗梦》、《弦动我心》等著名电影,12次获奥斯卡奖提名,并于1979年  相似文献   

18.
本刊特稿1992·1《加强对外宣传正确报导中国形象》/谈风1992·2《改革务实的足迹》/文真1992·4《报刊审读要捕捉时代新观点》/张伯海1992·4《黄金海岸的一颗明珠》/李洪启1992·5·6合《关键在于解放思想》/张维庆1992·5·6合《切实把好出版物的语言文字关》/王铁昆1993·1《十四大上的中外记者们》/邹爱国1993·1《新闻工作者要跟上时代潮流》/范静宜1993·2《中流击水》/刘波1993·3《新的起点》/陈玉龙1993·4《挥泪写将军》/刘思扬1993·4《经济宣传中的…  相似文献   

19.
不久前,《纽约时报》头版发表文章,揭露了一篇假报道。这篇报道的内容是走访地处柬埔寨群山中的高棉罗支要塞,刊登在去年九月二十日出版的《纽约时报杂志》上,作者是时报的一位自由撰稿人,名叫克里斯托弗·琼斯。时报的揭发文章,是在对现居西班牙的琼斯进行了一个月之久的调查之后,由时报驻马德里分社社长詹姆斯·马卡姆执笔撰写的。下面是这一事件的始末——去年夏天,时报收到一份寄自罗加诺的访问束埔寨的专稿,署名克里斯托弗·琼斯。琼斯在亚洲时曾为一些报刊撰过稿,这些报刊对他评价甚佳,认为他是位可以信赖的通讯员。编辑和调查员们对琼斯的来稿也进行过研究,并多次打电话与作者交谈,没有发现破绽。于是文章被采用了。一场风波竟由此而起。一月十三日,亚历山大·科克伯恩在《农村之声》上撰文,指出琼斯文章末尾一个盲人吉他演奏者在月光下歌唱一段,与安德烈·马尔罗(著名作家,法国龚古尔奖金获得者——译者注)的小说《忠诚之路》里的一段描写如出一辙。  相似文献   

20.
在法国,安娜·森克蕾(ANNE SINCLAIRE)的大名如今已经风靡全国。她主持的电视一台《每周时事评论》(7 SUR 7)已经成为法国电视观众收看率最高的节目之一。安娜·森克蕾在电视荧屏上表现出来的那种庄重而又大方、漂亮而又沉稳的形象给观众们留下了强烈的好感。也正因为如此,她已经多次被评选为最受欢迎的电视明星。在电视观众,尤其是女性观众们的眼里看来,安娜·森克蕾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她占据的那个职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