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运用文献资料、访谈法和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学校体育教育理论实效性提升进行研究。研究认为:(1)学校体育教育“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存在站位点未高、发展点未准和落脚点未实等理论困境;(2)从学校体育的认知理论提升、时代价值嬗变、内生动力困境、新时代发展人才需求驱动等视角出发探讨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必要性;(3)在审思中外学校体育教育发展的基础上,提出了纾解学校体育教育“以学生发展为心”的六条实施路径,以期为顺应新时代学校体育教育的改革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建构主义是体育新课程的三大支撑理论之一,它的提出对于我国体育教学的改革具有一定意义,并由此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确这些新型学习方式相对于“以灌输式为主”的学习方式可以说是耳目一新的,许多中小学体育教师也进行了大量的尝试,并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同时也出现了很大的问题,如形式主义化泛滥、自由主义倾向严重,造成了比较混乱的教学状况,这迫使我们对其理论依据进行反思。笔者结合我国的国情、我国学校体育学科特点与体育课程改革自身的实际,探讨建构主义理论对我国体育课程改革中的正面影响及其局限性。  相似文献   

3.
体院伙食管理工作如何突出“以教学为中心”,树立为教学服务的思想,加强伙食管理工作是后勤管理人员思考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此,围绕着伙食管理工作的实践和学院的发展要求,提出了学院伙食管理几项改革措施:食谱配置科学化、就餐价格合理化、为教学服务周到化、伙食管理制度化,使师生们吃的满意、吃的放心。以便为体院培养人才的各项工作得到全面落实,提供后勤保障。  相似文献   

4.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指引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是体育产业发展的应有之义。“以人民为中心”视角下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有利于助力健康中国建设、适应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以人民为中心”视角下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目标是一切为了人民、主体是一切依靠人民、要求是一切从问题出发、效果是一切由人民检验。鉴于此,提出“以人民为中心”视角下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路径:制定“以人民为中心”的体育产业发展战略、培育“以人民为中心”的体育市场主体、提供“以人民为中心”的体育产品与服务供给。  相似文献   

5.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和逻辑推理的方法,对伪满体育指导思想进行了分析,并对其形成的原因进行了探讨。伪满体育指导思想包括“关注学校体育,灌输忠君爱国的思想”、“提倡体位向上,养成全民皆兵的思想”以及“崇尚竞技活动,培养坚毅性格的思想”。而其成因与“日本国家主义教育思想”、“日本军国主义思想”以及“日本的民族性情”紧密关联。因而,伪满体育指导思想始终围绕着以“国”为上的主旨。  相似文献   

6.
正确理解新体育课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理念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提出了:“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帮助学生学会学习”的课程理念,符合当今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念,顺应国际体育课程的发展潮流,适应当前国内对体育课程改革的要求。“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就是要尊重学生的情感和需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提高学习效果和学习能力,促进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但强调“以学生发展中心”,并不意味着忽视和否定体育教师的指导作用,体育教师的指导作用依然重要和必要。因此,要正确理解和全面把握新体育课程“…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现代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分析了江西高职体育课程设置的现状,提出了以就业为导向的实用+特色“课内外一体化”高职体育课程设置创新模式,并进行实验论证,以期为高职体育课程改革提供相关借鉴.  相似文献   

8.
一、体育课程中“学生的能动性”含义与要求 在目前体育选项课程中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喜好自主选择体育课程内容、教师、教法、集体等都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但让学生仅仅如此是不够的,目前的体育选项课程教学改革也基本停留在此阶段,从而导致学生选择了自己主动选择的运动项目之后,上课照样马马虎虎,应付了事,或更有自由散漫、放任自流之甚者,自以为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  相似文献   

9.
美国青少年体育的发展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美国青少年体育发展历程以及社会文化背景进行分析回顾。健壮基督徒运动是美国青少年体育发展的基础,体育为健身娱乐、体育对团队精神的塑造、体育对良好公民的塑造是美国青少年体育发展的社会原因。美国青少年体育种类繁多,除体育课外,青少年主要参加社区和课外体育活动。校际体育是美国青少年体育的形式。过分注重成绩导致青少年体育出现异化。发挥社区的作用、家长的作用、建立通畅的选拔和流动机制值得我国发展青少年体育借鉴。  相似文献   

10.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体现了人本主义心理学原理,反映了教学的内在规律,对我国教育改革进程具有重要意义。新的教学模式下需要教师认识学生个体差异,对不同气质类型特点进行掌握,进而对中学体育教学过程中因材施教进行思考。研究认为,在中学体育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了解不同气质类型鉴别方法及其行为方式表现,并结合气质类型优缺点进行教学,以保证教学任务的高质量完成。  相似文献   

11.
《体育与科学》2017,(4):115-120
蒙台梭利学医出身,长期从事儿童教育工作,并在儿童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做出了卓越贡献。儿童身体教育是儿童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她在儿童身体教育方面提出了很多值得借鉴的观点,文本在综合他人前期研究成果及其观点的基础上,提炼了以下四个蒙台梭利儿童身体活动观:儿童身心和谐发展、儿童身体活动的本质是"本能"与"自由"、基于儿童生理发育的身体动作训练方法是非成人化的体操与体育游戏、结合音乐的儿童身体活动更加有效。结合我国当下儿童身体教育的现状,提出了蒙台梭利儿童体育教育观的若干启示。  相似文献   

1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构主义是学习理论从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后的进一步发展,它对今天的教学改革更具有现实意义;体育教学改革的目的就是构建起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学体系。它的根本指向是人的发展,是为了适应社会进步和教育的发展而实施的教学改革,通过探讨两者的有机结合,阐述两者对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构建新的教学结构的启示,使学校体育教学改革进一步深化。  相似文献   

13.
科学发展观与现代体育教育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新的历史时期,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现代体育教育的发展方向成为新的研究课题。以科学发展观的视角,就科学发展观与现代体育教育二者的关系展开了论述,希望为现代体育教育的发展带来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当今我国的体育课程体系有了新的发展,体育课程改革当之无愧地成为了学校体育教育改革的中心,同时也衍生和固化了一些急需探明和解决的课程实际矛盾和理论疑难,因此,体育课程改革的推进与课程理论自我完善亟待改变。  相似文献   

15.
现代体育课程及其发展趋势   总被引:107,自引:1,他引:107  
采用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探讨了现代体育课程发展趋势,提出体育课程改革要使以运动技术教育为主线的教育转向强身育人教育,增强课程的科学性和趣味性,建立以增强体质为中心的考核制度。  相似文献   

16.
体育即身体教育,世界通称physical education,出现于19世纪,标志是体操引入学校教学课程,成了教育的三大要素之一,成为教学的一门专业行业.体育专门术语或概念形成于1808年,1863年出现了第一本体育学术专著,逐渐推向世界.现在世界对体育的主流认识是:体育是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在学校对学生通过身体活动进行的身体发展的教育.  相似文献   

17.
18.
论体育的本原和发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在我国体育是外来品.人类早期,在生产生活中积累了许多运用身体锻炼增进健康的知识和技能,如何把这类知识与技能向后代传授,就是身体教育问题.最初是家庭的自发活动,后来有了简单的社会组织.到18、19世纪,人类找到了一种最基本、最科学也是最有效的方式,即与学校教育紧密结合,成为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随了教育普及和发展,这种教育成了各国提高民族身体素质的基础,形成了专门知识体系,这就是我们专称的"体育".体育是在西方发展起来的,要探寻其本源和真义,也应当到西方体育中去寻觅.  相似文献   

19.
通过文献法、逻辑推理法对体育学习兴趣进行分析,认为体育学习兴趣的形成依次经过有趣、乐趣、志趣三个阶段,从低级到高级逐步发展;同时对三个阶段行为特征进行深入探讨,并揭示这一规律对体育教学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describe three aspects of learning a movement approach that were salient and initially problematic for 1 experienced teacher, 2 early career teachers, and 1 student teacher. A constructivist perspective was the theoretical base. Across 3 years, the researcher conducted 11 weeks of observations, 15 formal interviews, 3 group interviews, and daily informal interviews. Three problematic aspects were: (1) knowing to what extent they should give information and tell children what to do when teaching less structured content, (2) knowing the whole of the approach and how components connected, and (3) knowing content (i.e.,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in enough depth and detail. Knowledge development was facilitated by more experienced teachers, experience, and a set of key idea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