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抗日战争中,中国的抗日战场分为两个战场:一个是由国民党担负的正面战场,其对抗日战争的防御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另一个是抗战中后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战场,担负着抗击敌人兵力达六分之五的艰巨重任,其在整个抗日战争中起着巨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抗战初期,国共两党都派出部队转入敌后,开展抗日游击战争.但由于两党性质的不同决定其所开展的敌后游击战争存在巨大差异,并最终导致其敌后武装力量出现彼消此长的结果.这些差异主要表现在两党对开展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意识反映不同,出现国民党初期抗战的无序失控和共产党的循序不紊;两党开辟敌后战场的战略目的不同,这影响到两党抗战态度和国共关系;两党在游击战术原则的应用上存在极大差距,共产党灵活多变,国民党则滑向了阵地战;两党对其根据地政权、经济、民众工作等各项建设重视程度不同,成效也大相径庭.  相似文献   

3.
抗战中的敌后战场是抗战史研究的重点。与传统仅注重中国共产党的敌后抗日不同,近十年里有关国民党的敌后抗战也逐渐得到了学界重视。  相似文献   

4.
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取得最后的完全胜利,得益于国民党正面战场和共产党敌后战场的抗战,双方相互配合,相得益彰.本文通过对国共双方抗战史实的阐述,进一步澄清究竟谁真正是抗日的主力军,对他们在抗战中各自发挥的作用以此作出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5.
抗日战争是我国一次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华南敌后战场是全国三大敌后战场之一。本文主要论述华南敌后抗日战场的开辟及其特殊性,人民抗日武装开展了与广东抗战实际相结合的游击战争,从而取得华南抗战的胜利,为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重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抗战初期国民党敌后抗日游击战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日战争初期,国民党在组织正面战场作战的同时,还开展了敌后游击战。抗战初期的国民党敌后抗日游击战,在配合正面战场作战、支持中共领导的敌后抗战、组织发动沦陷区的民众抗日运动方面均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中共和沦陷区民众的支持是抗战初期国民党敌后抗日游击战不断发展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正>一九三七年到一九四五年的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为维护民族生存,争取国家独立而进行的战争,是近代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在这场民族解放战争中,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各界、各民族、各民主党派和抗日团体及海外侨胞都卷入了抗日的滚滚洪流.尤其是国共两党的合作,为抗战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基础.在整个八年抗战中,中国方面一直存在着两个战场,即以国民党为基干的正面战场和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为基干的敌后解放区战场.如何评价这两个战场的相互关系,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抗日战争的过程,加深对中华民族凝聚力的认识,而且对实现海峡两岸的统一和一国两制的设想更具有借鉴作用.下面,本文试对抗战中的国民党战场和解放区战场的相互关系作一粗浅的探纣.  相似文献   

8.
抗日战争期间国民党正面战场和共产党敌后战场的关系是一个复杂的、充满矛盾的历史现象.尽管两个战场存在着对立和斗争,但相互配合、互为依存的关系,也贯穿在整个抗战期间,始终占据主导地位.两个战场的配合作战,成为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9.
片面抗战路线导致了国民党正面战场的节节败退,而全面抗战路线引来了共产党敌后战场的巨大胜利.兵民是胜利之本,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壮大得益于人民群众的巨大支援;抗日战争的胜利实质上是党的群众路线的胜利.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必须创造性地发扬群众路线的优良传统,坚持以人为本,激发创造活力,推动发展新跨越.  相似文献   

10.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存在着两个战场,即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正面战场,以国民党抗战为主;敌后战场,以八路军、新四军、抗日游击队等武装力量抗战为主。抗战爆发后,国共两党摒弃前嫌,共御外侮。八路军陆续东渡黄河,开赴抗日前线。在华北战场上,我115师取得了平型关大捷,刘伯承的129师火烧了阳明堡敌军机场,贺龙的120师开展雁北游击战,有力地支持了正面战场。1937年11月8日太原陷落后,八路军成为华北抗战主力军,创建了一批抗日根据地,创造和运用了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破袭战等战法,八路军遍地开花的游击战在华北战场上拖住了日军30万人、13…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国共两党对敌后抗战的重视程度,抗战路线的制定以及抗日态度三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并结合大量历史史料,论证剖析了国民党敌后游击战之所以失败,共产党敌后游击战之所以成功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2.
过去一般将敌后战场抗战与中共军队敌后抗战等同起来。自20世纪80年代起,即有论者论述国民政府军不仅在正面战场抗战,也在敌后进行游击战争。最早发表文章的是潘荣、肖前《抗日战争中的敌后国民党军》一文(载《近代史研究》1986年第4期),后有戚厚杰《国民党敌后游击战初探》(载《军事历史研究》1990年第1期)和韩信夫《试论国民党抗日游击战场》(载《民国档案》1990年第3  相似文献   

13.
<正>“七七”事变以后,中国抗战爆发。在中国共产党倡导下,国民党承认了共产党的合法地位。建立了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境一战线。在战略防御阶段,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在华北华中战场完成了国军战役配合作战任务后。没有按照蒋介石的意愿与国军一道退往国统区。而是勇敢地挺进沦陷区,在敌后发动群众收复失地。进入战略相持阶段以后,蒋介石便把政策重心由抗战初期的联共抗战转变为积极反共消极抗战,并于1939年1月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制定了溶共、限共、防共、反共的误国政策。制定与颁发了一系反共文件,在国统区、游击区、沦陷区、解放区加紧进行反共活动。  相似文献   

14.
抗日战争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反对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抗日战争取得这样大的成就,关键在于战争的组织和领导。关于战争领导权问题,史学界人士众说纷坛。笔认为,抗日战争名义上是国民党领导,实际上是国共两党独立领导各自的力量合作抗日的。在整个抗日战争时期,始终存在教两个政权,两个军队,两条抗战路线,两个战场,国民党是一支不可忽视的领导力量,共产党是引导全民族抗战走向胜利的决定因素。这种说法比较客观,也较符合史事。  相似文献   

15.
抗日战场的划分要依据一定的标准。不论是从地域或是从领导成分、参战军队来看,抗日战场都应划作三个,即正面战场、敌后战场和中缅印跨国战场;或国民党战场、解放区战场和中缅印国际战场。  相似文献   

16.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在组织正面战场作战的同时,还开展了敌后游击战.国民党组织的抗日游击战,在配合正面战场作战、支持中共领导的敌后抗战等方面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中国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敌后战场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长期以来,在讲到敌后抗战问题时,只涉及八路军、新四军,而事实上,在日军后方抗击和牵制日军的中国军队,不仅有八路军、新四军,而且有国民党的游击部队。一国民党的敌后游击武装是随着正面战场的节节失利而组织起来的。卢沟桥事变后,中国军队开始全国性抗战,但正面战场的抵抗  相似文献   

18.
在抗日民族解放战争中,自始至终存在着以国民党军队为主体的正面战场和以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为主体的敌后战场。实事求是地研究和评价两个战场在抗日战争中的贡献和所起的作用,对于研究抗日战争史,对于当前倡导的第三次国共合作,都有重大的意义。一、两个战场相互依在,相互配合。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凭借军事上的优势,对我华北地区采取“速战速决”的战略,发动了全面军事进攻。这时期国民党在军事上也做了一些准备。1937年8月上旬,国民党政府在南京召开有共产党代表参加的国防会议,制定了持久消耗战的对日作战的战略方针…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抗战初期正面战场的考察,认为当时国民党对日作战是相当努力的,其所制定的军事战略方针也比较符合具体的军事情势,并达到了基本的战略目的,同时,正面战场作为当时国共双方共同抗日的主战场,为敌后战场的顺利开辟和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因此,尽管正面战场在抗战初期存在一些消极的因素,但其在抗战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应给予必要的肯定。  相似文献   

20.
抗战开始后,国民党为全民族抗日战争制定了基本正确的战略方针并随着形势的发展作了及时的调整。国民党军队自身弱点使其实施受到多方限制特别是敌后游击战略计划遭到挫败,两期抗战战略方针的主导思想是积极抗日的,反共不是其主流.国民党两期抗战与中国共产党持久抗战在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相互配合和依存,共同谱写了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辉煌篇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