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从句法——语义界面入手考察英汉结果构式的Rpastp制约,旨在借助词义分野和语义互动探究其语义缘由。研究发现:第一,过去分词承继了根词的语义结构,并对其进行凸显和侧重形成了自身独特的语义结构:隐性[+事件]义和显性[+状态]义,两者在句法相关性和Rpastp制约强度上存在差异;第二,Rpastp制约是语义互动和竞争的结果,通常,过去分词的[+事件]义与结果补语的[+状态]义存在冲突,其[+状态]义惟有在认知外驱力压制下完全状态化并超越[+事件]义后方能与结果补语的[+状态]语义相容,形成合格句;第三,英汉结果构式中Rpastp制约强度因语法化差异而存在不同,汉语表现为强式,而英语表现为弱式。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构式语法框架内讨论了双及物结构的构式义与动词义之间的关系。认为双及物结构具有"致使-拥有"的构式义,它对进入该结构的动词进行语义框架的核查,只有动词适切才能与该结构相容。当进入该结构的动词具有"给予"义时,动词语义向句法投射,构式义得到强化,此时的结构为典型双及物结构;当动词不具备"给予"义时,句法辐射动词,构式义赋予进入该结构的动词"致使-拥有"义,此时的结构为非典型双及物结构。动词词义与构式义的互动形成一个连续体,处于两端的动词分别为具有"给予"义和"损耗"义的动词。  相似文献   

3.
A式“处所+V+施事”←→B式“施事+V+处所”是供用——益得类可逆句中的一个语义小类.其中,句中施事格[+受动性]语义特征的增强,使它可以合法身份出现于宾位;但它生命度的高低也同时会对它宾位的合法身份产生一定的影响.可以进入这类可逆句的动词都具有[+附着]的语义特征,并且所表动作往往是由人发出的;同时,这些动词进入可逆格式的自由度也并非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4.
通过语料探讨分析"纷纷+V"结构的句法表现和语义特征,补充修正前人研究结论,对留学生造句偏误进行探讨。在句法结构上,"纷纷"后接双音节光杆动词的用法并不罕见,动词后接趋向补语用法应区分单、双音节两种情况。在语义特征上,副词"纷纷"具有突出的"无秩序"义,"纷纷+V"结构主语全部有[+多数]义,大多表现为[+人类]或与其相关;谓语动词全部有[+动作性]义,不局限于"有界"动作,并且可以不具有[+变化]义;从主谓语义关系看,主语应具有"非受事性"特征。  相似文献   

5.
基于"潜在歧义论"观点,现代汉语中"NP+自己+VP"结构是一种潜在歧义结构。从运用义项和语义特征理论角度分析,"自己"在"NP+自己+VP"结构的主谓句中的语义指向有前指主语NP和后指谓语VP两种可能,"NP+自己+VP"结构在实例化为具体语句时,因动词V蕴含的语义特征有[+单方主体]、[-单方主体]之别,从而影响着"自己"的语义指向归属。  相似文献   

6.
一、补语指向动词从狭义的角度来看只包括带表示时体意义的趋向补语的动结式,这种动结式的配价继承动词的配价,不受补语影响。二、以往归为补语指向动词的动结式并不是一个同质的类,其补语的语义指向往往不是单一的,这是影响其配价的决定因素。补语多指向的情况分为两类:补语不表示时体意义的,其多指向是由于隐含的语义关系导致的,这是动结式表达的事件被概念化为与一般使成或者非使成事件相近的事件类型的根本动力;补语表示时体意义的动结式处于语法化的过程中,补语的语义指向由指向动结式动词的论元转而指向动词,因为处于过渡阶段,所以出现补语多语义指向的现象。  相似文献   

7.
有一些性质形容词具有充当状语的句法功能。从语义上看,不管这类形容词指向人还是指向物,都具有[+动态]的语义特征.  相似文献   

8.
《左传》中"饮之酒"这样的结构,目前学界都认为是双宾语结构,但对其语义类型有不同的看法。潘秋平提出由动词"饮、食、佩"构成的双宾语结构的语义类型是"与格兼使动类",我们认为是值得商榷的。"饮""食"等二价动词,用作使动用法后,发生增价现象。既带受事宾语,又带使动宾语,构成使动双宾语结构,其语义类是表达致使义。当使动宾语属于[+有生]时,表达间接致使义,如"饮之酒"和"衣之偏衣";当使动宾语属于[-有生]时,表达直接致使义,如"枕之股"和"衣之王服"。  相似文献   

9.
文章从聚合和组合两个角度对器官名词借用为动量词的语义条件进行探讨,认为器官名词要实现动量词的借用,首先在聚合层面要具有[+可视性]、[+位移性]、[+工具性]、[+基本层次范畴性]和[+口语性];其次,在与动词组合的层面,器官名词所指器官对象移动一个单位动程所需时量与动词所表单位动作所经历的时量要完全相等,且都具有[+...  相似文献   

10.
《红楼梦》中有很多双及物结构用例,按动词语义进行分类可以分为"给予""服务""取得""处罚""叙说""施加""债务"等7类。本文通过语料具体阐述这7类,并对其宾语的结构、语义进行分析,最后得出结论:从《红楼梦》时期发展到现代汉语,双及物结构的变化不大,其中O2的结构形式与现代汉语差异最大。  相似文献   

11.
《柳州师专学报》2017,(2):64-68
上古时期给予义双及物构式形成一个比较完备的网络,包括两类子图式:典型给予义构式和非典型给予义构式。其中V捐类通常只有两个侧重角色,在构式压制下得以进入给予义双及物构式,并出现角色数量误配的现象。构式中不具有给予义的动词,能进入双及物构式表达给予义是构式压制的结果;和近现代汉语双及物构式仅有双及物A式"S+V+N1_(间宾)+N2_(直宾)"不同,上古时期还存在双及物B式"S+V+N1_(直宾)+N2_(间宾)",我们认为韵律制约是B式形成的主要原因,介词省略是韵律制约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讨论了心理使役类动词的句法功能和语义特征,并运用题元阶层理论分析了心理使役类动词和心理状态类动词在句法形式上的差异,同时指出心理使役类动词区别于心理状态类动词的另一特点,即可以进入使动及物和自动不及物两种句式.  相似文献   

13.
《史记》动词作状语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史记》为语料,采取统计出现频率的办法,对动词作状语作定量定性的考察和分析,发现能充当状语的动词有不及物动作动词、状态动词、及物动作动词、及物性质动词四类;动词作状语其语法意义为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情态、原因、时间等;其语义指向主要是指向主语或兼语,极少指向谓语和宾语;动词状语与谓语以直接结合为主,以用连词"而"或"以"连接为辅;动词作状语与动词作定语在古代汉语中具有同样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4.
运动事件是一种基本的认知模式,不同的语言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这一框架.表达方式的差异源于不同的语言中动词语义合并方式的差异.本文在介绍运动事件框架的基础上,对英汉动词语义合并的方式作了分类比较,并且试图探讨合并方式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宜宾学院学报》2016,(1):80-85
量词"顿"的名量词和动量词用法呈现互补分布,分别凸显[+计物]和[+计事]的语义功能,单纯依赖句法或语义并不能将两种性质有效区分开来,需将句法和语义两种手段结合起来考察。"顿"在语义上具有量指"常规量"和"参照量"的功能,而其主观大量义并不明显,只有在流行语"一顿VP"中,整个构式才表达一种主观大量义。  相似文献   

16.
不同的语言使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运动事件框架,而这一差异主要源于动词语义合并方式的不同。本文在介绍运动事件框架的基础上,对比分析了英汉运动动词语义合并方式的异同,并试图探讨其对英汉互译及英语教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在对《左传》事件句的研究中笔者发现,事件句对不同语义小类的名词性宾语有不同的选择关系。事件句和非事件句对宾语的语义小类和宾语的结构形式在选择上会有所不同,动词作述语构成事件句,或者事件句所表示的语义得以实现的决定因素是动词以及与动词相关的句法成分之间的相互选择制约,因此探讨清楚这一问题对《左传》事件句的研究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8.
汉语的动结式是一种结构灵活而复杂的语法结构,结果补语的语义指向复杂多样,它可以指向动词本身,也可以指向动词的语义价,甚至是其它成分。梳理清楚结果补语的语义指向对分析研究动结式的配价、分化动结式的歧义等有很大帮助。  相似文献   

19.
双及物结构普遍存在于世界诸多语言,在句法语义研究中的作用显著,但国内有关侗台语双及物结构的研究却极为鲜见。壮语在表达“给予”义时,更倾向于介宾状语式和介宾补语式,少用或基本不用双宾句式。通过分析各句式的适用性、标记性、受限性及其优劣,壮语给予类双及物结构存在等级序列。  相似文献   

20.
我们认为 ,“自己”句法职能的复杂性主要与“自己”的语义指向和谓语动词的语义特征有关系。或者再具体些 ,与语义的某些限定有关系。本文从动词的语义特征入手 ,分析“自己”的语义指向。具体操作起来可以有各种方法 ,我们认为 ,决定“自己”语义指向的根本因素是动词的语义特征 :语境制约“自己”的语义指向 ;动词的语义特征决定“自己”的语义指向可能性———如果我们把动词的语义特征看作是一个由不同类型的过程、参与者和语境构成的可供选择的语义网络的话 ,那么 ,“自己”可能蕴含一种显性语义指向 ,也可能蕴含两种潜性语义指向。本文分别考察了“自己”呈现两种语义指向时动词的语义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