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九华山是地藏菩萨的道场,是唐代以后地藏信仰活动的主要场所.研究九华山佛教文化与中国地藏信仰的互动有着重要的意义.文章探讨了早期地藏信仰的主要内容,地藏信仰对九华山地藏道场形成的意义以及九华山地藏道场形成对于我国地藏信仰的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九华山儒释道三教宗教文化的梳理分析,论述了作为主体的九华山佛教文化如何融通儒、道文化,从而形成九华山三教融通的特色宗教文化,并将其主要文化特色概括为:三教融通的宽容态度;三教融通的世俗性格;三教融通的地藏精神。  相似文献   

3.
白马藏族傩舞戏表演内容在不同地域有各自的比较特色:在陇南有池哥昼、麻昼,表演形式古朴,秋昼、甘昼、嘛勾池、阿里该昼等,体现了其从娱神到娱人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池母擀面、拐格达、杀野猪、秦州客等傩舞戏表演,内容各异,发挥着娱人、吉庆的作用;在川北有“跳曹盖”,傩祭特征明显,舞则带有浓厚神话或宗教色彩,而阿里甘(熊猫傩舞)表现了白熊部族与其他地域白马部族傩表演的独有特色.白马藏族傩舞戏从源到流的发展演变,经过了一个层累、积淀的历史文化过程.陇南和川北白马藏族傩舞戏内容的差异,无不揭示着白马藏族生存史的种种隐秘,通过对其与周边邻近地区汉、藏、羌、彝诸族傩表演的比较,可以明确其傩舞戏的比较特色和具备的重要文化文学意义.  相似文献   

4.
钱征 《池州学院学报》2010,24(4):25-27,35
九华山地藏菩萨及大愿文化,主要是来自佛教经典,通过金地藏在九华山的应化事迹和历代文人的加工以及民间的传说附会而综合形成的。  相似文献   

5.
运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等研究方法,对江苏溧阳社渚镇傩舞进行了研究.研究认为,作为民俗体育的组成部分,江苏溧阳社渚镇傩舞源远流长,目前傩舞的表现形式分为蒋塘竹马灯、嵩里跳幡神、河口祠山庙会、大田跳五猖、乘马圩冻煞窠、宋村关帝舞、新塘跳观音等.社渚镇傩舞现代传承的动力因素主要有国家政策的支持、乡村精英的带动、民众信仰的认同以及旅游市场的助推等.促进社渚镇傩舞的现代传承,需要进行空间再造,设立社渚傩舞的文化生态保护区;民俗进校,建立傩舞传承推广的合作机制;完善制度,形成傩舞传承保护的网络体系.  相似文献   

6.
在民族传统体育复兴的背景下,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实地考察、对比分析等方法对湛江傩舞文化的起源、面具、表演、音乐等特点进行深入分析,表明湛江傩舞文化的存在和中原傩舞密不可分,源出中原;面具大都以整块樟木雕刻成,经久耐用、永不变形,色彩以黑、红、黄为主,线条朴实、夸张,色彩鲜明和谐;表演主要目的是祭神驱鬼、避邪驱灾,增加了表演的难度和观赏性;音乐器皿主要有陶鼓、月鼓、高边锣、钢胆、锣、鼓、号角等,表现出中原音乐与湛江音乐相结合的特色。提出了湛江傩舞文化的现代发展:通过挖掘与保护,傩舞的功能由娱神向娱人和健身强体转变,同时应与当地民间文化相结合走有地方特色的文化道路,应走出广东面向世界,为我国古老的民族传统体育的复兴提供有效的例证。  相似文献   

7.
傩舞与健美操在动作结构与音乐节奏等方面有相似之处。傩舞融合于健美操形成地方特色课程,它对传承、弘扬地方文化和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8.
金地藏被认同为地藏菩萨化身不仅源于他的僧人形象,更在于他寂后的特种奇异现象。从现有资料分析,认同金地藏即是地藏菩萨化身及其道场在九华山之说,如果是发端于宋代,普遍认同于明朝,那么在清朝及民国就已稳固不可动摇了。这种认同的意义,使地藏菩萨成为中国佛教四大菩萨之一,使九华山成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  相似文献   

9.
运用文献资料法和访谈法,对贵池傩舞进行分析研究。认为贵池傩舞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和民族性,但在其发展过程中却遭遇了民众认识缺乏、无人传承和西方体育文化冲击的困境,指出应该抓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契机,对贵池傩舞进行保护和发展。并从发挥传媒宣传效应、加大政府主导力度、学校体育和旅游相结合、加强赛事交流及深入开展科研工作等角度提出了傩舞保护和传承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九华山地藏信仰在明清时期崛起与流行的分析,指出明清时期传统文化变迁的基本途径是借助了宗教的力量与形式,民间化与宗教化是其变迁的两大趋势,民间宗教其变迁的基本样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