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北宋中央集权制度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宋初期,统治者鉴于唐末五代以来的藩镇割据局面,为加强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而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形成了军权高度集中的兵制、财权高度集中的财制和政权高度集中的政制.这些措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需要,对巩固政权,防止藩镇割据局面的再次发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也使北宋长期处于积贫积弱、被动挨打的局面.  相似文献   

2.
漕运是我国古代输送财赋的一种形式,通常是利用内河航运,将各地征收的以粮帛为主的物资运至都城。从根本上说,漕运是中央王朝直接掌握地方财富的手段,是我国古代专制集权统治的特有产物。北宋是我国历史上中央集权空前发展的时期,从而使漕运量达到了空前的地步,漕运与北宋集权政治发生了密切地联系,并对其统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目前对此问题的研究还比较薄弱,有必要继续探讨。  相似文献   

3.
北宋时期,由于宋初三朝政治局势的不断变化,朝廷对待各南方少数民族时的策略也在不断变化中,总的来说,宋朝的羁縻怀柔政策在这三朝得到不断的树立和强化,最终成为两宋对待各南方少数民族的主要策略。在具体的管理方面,基本采取因俗而治、减免赋税等宽松的处理方式,通过一系列管理政策的调整和落实,北宋稳定了对地方的统治,促进了与南方的少数民族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有利于边境的安定。  相似文献   

4.
转运使制度是北宋在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并发展的。宋代的"路"级行政体制是后世行省制度的前身,而"路"则与北宋转运使制度息息相关,因此,转运使制度在北宋的建立与演变实际上反映了北宋不同于以往朝代的新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5.
6.
20世纪初,受清廷劝戒缠足上谕的刺激和资产阶级民主思潮的激荡,不缠足思潮再度兴起,并呈现出前所未有的高涨态势。当时先进分子以天赋人权说为思想武器,对缠足盛行的原因、反缠足的必要性与迫切性、以及废缠足的途径与方法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探讨,形成了颇有影响的社会思潮。作为近代化总体思潮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初年不缠足思潮不仅有其产生、发展的历史必然性,而且在近代中国具有不可抹煞的历史地位,但思潮又在某些方面也现出无法掩饰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7.
北宋初年爆发的王小波、李顺起义几乎波及全四川且首次提出了“均贫富”的口号,可谓我国农民战争史上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起义。在此之后,我国历代农民起义都沿着追求财产平均的道路进行战斗。农民战争是封建社会政治、经济基本矛盾的产物,这一矛盾的发展是导致农民战争的斗争形式和水平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而封建土地制度又是这一矛盾的重中之重,因此,以土地制度的变迁角度考察这场具有重要意义的起义就显得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8.
<正>皇始元年(公元396年)六月,拓跋圭从陉北兵发三路进击中原。经过一年半的艰苦战斗,先后占据并、冀诸州,夺得信都、中山、邺等重镇,将后燕分割成南北两隅。到天兴六年(398年)正月,拓跋圭基本控制了今河北、山西及河南、山东北部的广大地区。同月,拓跋圭从中山下真定,经高邑达邺城。据《魏书·太祖纪》记载:“帝至邺,巡登台榭,遍览宫城,将有定都之意。”然而在数天之后,他突然改变计划,匆匆离开邺城返回陉北。这年七月,拓跋圭宣布“迁都平城”,并“始营宫室,建宗庙,立社稷”(《魏书·太祖纪》)。从此,平城做为北魏的都城持续了八十余年。直到孝文帝动议迁都洛阳,这一局面才告结束。拓跋圭本启基于陉北,在占据中原地区之后何以要选择邺城为都?既有定都之意,又何以要很快放弃而转都平城?其间隐藏了何种奥秘?北魏初年都址的选择,给其前期社会带来了何种影响?对于上述问题,《魏书》的记载甚少且又扑朔迷离,故历来为治史者所忽视。本文拟就个人读史所得,对此略作勾稽索隐,以期得到大家的指正。  相似文献   

9.
文章论证了宋太祖赵匡胤篡夺后周政权后,出自巩固其皇位的需要,在北宋统一战争中,采取了“先南后北”的战略,放弃了周世宗“先北后南”的战略,失去了攻取政治腐败的辽穆宗政权的机会,给辽后继者以喘息机会,造成了辽、金攻宋和宋、金对峙的局面。  相似文献   

10.
文章论证了宋太租赵匡胤篡夺后周政权后,出自巩固其皇位的需要,在北宋统一战争中,采取了“先南后北”的战略,放弃了周世宗“先北后南”的战略,失去了攻取政治腐败的辽穆宗政权的机会,给辽后继者以喘息机会,造成了辽、金攻宋和宋、金对峙的局面。  相似文献   

11.
宋王朝建国的特殊性,使宋太祖为了避免五代以来的教训进行了比较大的官制改革,尤其是制约机制的设计,更是相当完备,对当今政治仍有借鉴意义。但是,赵宋王朝的中央集权专制的官僚制度的建立是应那个时期的现实需要而产生的,有其特殊历史发展背景:朱温兴梁灭唐,政权割据加剧、政治乱象横生;五代政权更迭,战争烽烟四起、纷争愈演愈烈;割据政权林立,走马换将频繁、政局动荡不稳。历史变局的推动促使北宋取代后周,政局趋于稳定、官僚政治初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2.
醇亲王载沣在监国摄政期间,为改变晚清长期以来形成的外重内轻格局,解决统治危机,强化皇权,全力进行军事集权,维护大清的统治,但由于清朝各方面矛盾重重,军事集权最终并没有成功,反而加剧了统治危机。辛亥革命爆发后,载沣精心经营的军事势力要么倒向革命党要么倒向袁世凯,最终为应对危机不得不向袁世凯交出清廷的全部权力,军事集权彻底失败。  相似文献   

13.
北宋冗官论     
冗官本是封建王朝的社会通病,而北宋(公元960——1127年)尤为突出,以至“四海之广,不能容滥官,天下物力,不能供俸禄”,达到了这种地步,实历史上所少见。继唐末五代一番动乱而建立起来的北宋王朝,其官制吏治一方面承袭了原藩镇的某些制度,敷衍扩充;一方面竭力采取铲除藩镇、防止农民暴动的措施,增设政权机构。所有官员有官衔、职称而无具体差遣,造成一种极为混杂的现象: “中书令、侍中、尚书令不预朝  相似文献   

14.
韩非子君主集权制度的理论是建立强大的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的理论基础,是顺应历史的潮流的,韩非子的理论与老子的“小国寡民”,孔子的“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的仁政学说,是截然相反的。韩非子主张法治,由君主制订统一的固定的法律,君主独揽大权,实行严格的赏罚,使群臣“唯命是听”,并且主张:“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武盗卖和发于卒伍”,不管是文官还是武将,都必须经过实际斗争的考验,在实践中锻炼和增长才干,然后逐级予以提拔,因此他主张“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  相似文献   

15.
史学界对玻利瓦尔的政治思想特别是其集权倾向争议颇多.玻利瓦尔的集权思想主要表现在他要求设立世袭参议院和终身总统上.玻利瓦尔独有的道德和教育权思想,使他的集权精神体现出民主思想的深刻内涵.但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玻利瓦尔所设想的中央集权政体才逐渐表现出应有的价值,被实证主义政治家和民众主义运动领袖所借鉴.  相似文献   

16.
根据原苏联海军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解体后衰退的事实,分析了世纪初年俄罗斯海军战略的新变化及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俄罗斯海军装备发展的新趋势,讨论了俄罗斯海军在黑海舰队问题和恢复远洋训练问题的新举措。在经济复苏后俄决心建设一支强大的海军,重返大洋。  相似文献   

17.
曹彬在宋初消灭后蜀、南唐、北汉以及北伐契丹的战争中,屡建功勋,他既具文韬,又备武略,为北宋的统一大业,贡献出了全部聪明才智,以至在他临终前还保举其子作为征伐契丹的将领,继承他未竟的事业。他的行动和思想符合历史的潮流和人民的愿望,不愧北宋“良将第一”。  相似文献   

18.
<正>北宋建立后,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赵普是北宋建国的第一功臣,他在宋初的政治舞台上活跃了三十多年,身居要津,三度入相,参与许多机要活动,是宋初领导核心的重要人物。北宋第三代皇帝真宗高度评价赵普,说他:“蕴负鼎之雄才,  相似文献   

19.
史学界凡研究中国古代封建屯田制度,多言刘汉、曹魏、李唐和朱明清朝,绝少注意赵宋时期。本文就北来前期的电田,从其产生的原因。状况、制度、性质及后果作出了初步的探讨,这对我们全面地认识或评价中国封建社会的屯田制度,是非常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20.
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高度强化的中国封建社会,统治集团内部的朋党之争诚为一大痼疾。而在宋朝,则更甚于前后诸代。关于宋代党争产生的原因,笔者在有关的文章中已略有涉及。同其它各代的党争相比,宋代党争之产生既有与之相同的普遍性政治根源,又有其特殊的偶然性因素。为了对北宋党争作出深层分析,进而洞察中国古代政治史的某些特点,本文拟从三方面对北宋党争的起因进行考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