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科学的发展,使得学科分化更加细致,但也使得各学科之间联系更为密切。高中(她理新糊指出,高中地理课程兼有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性质,是兼跨“人文与社会”和“科学”两个学科领域,地理教学要加强与其它学科知识的联系,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成效。  相似文献   

2.
地理学兼有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性质,高中地理课程兼跨“人文与社会”和“科学”两个科学领域,兼具文科的识记性特点和理科的逻辑性特点,加之学生对地理的了解绝大部分来自于课内的狭小空间和有限的时间——来自于课堂甚至仅仅是考试,常有学生感慨说:“明知世界很精彩,学起来总是很无奈”,因此学习兴趣不高,效果自然不好。  相似文献   

3.
毕燕  张晾梅 《广西教育》2004,(2B):22-23
地理学是研究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与环境关系的科学。它是政、史、地、物、化、生六个学科中唯一兼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各种自然要素、社会现象以及人类关系都是其研究的范畴。因此,在“综合科目”考试中显示出广泛的适应性和强大的生命力,这就决定了地理学科在综合科目中的基础地位。地理学研究内  相似文献   

4.
<正>高中地理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中一门比较特殊的课程,它的特殊性表现在很多方面,最大特点是地理课程的综合性,兼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技术,知识内容复杂,综合性、实践性强,而且与其他学科间横向联系密切,在所有高中文化课程中都可以找到与地理课程的结合点和交叉点,因此,地理课程成为中学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门具有独特优势的学科,值得地理教师关注和深入思考。一、关注高中地理课程的综合性1.充分把握地理课程目标的多样性。《课程标准》突出科  相似文献   

5.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课程是小学教师进修高等师范专科小学教育专业必修的综合基础课程,4学分,72学时,其中IP课件6学时。 本课程的要求是:了解人文社会科学的基础知识;了解人文社会科学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现代人文社会科学的若干主干学科的发展概貌和总体发展趋势,以及人文社会科学发展与初等教育改革的关系;理解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区别和联系,初步确立完整的现代科学文化概念;学习运用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观点、方法分析现实社会问题和教育问题,提高初等教育中理科文科互补互渗、开展综合性教育的理性认识和  相似文献   

6.
地理是中学阶段一门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结合得较好的学科。地理学科兼跨文理,体现了较强的综合性,在当前我国教育改革的进程中,地理课将作为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桥梁进一步发挥重要教育功能。“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是这次中学地理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在中学地理教育过程中,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们在地理教育中应注意把握好“地与理”、“文与图”、“人与地”和“知与行”等四个关系。地理教学在中学阶段一个重要作用就是让学生掌握地理基础知识。中学地理基础知识不仅包括地理事实材料,如:地名、地理数据、地理事物的演变和…  相似文献   

7.
姚杰 《地理教育》2010,(1):114-115
当前,中学地理课堂教学面临困境,教学改革可谓举步维艰,地理课堂教学很难达到预定效果。由于地理学科横跨“人文与社会”和“科学”两个领域,体现了地理学兼具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性质,成为学习地球科学知识、认识人地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基础学科。因此,地理教师从事教学工作必须准确理解与把握地理学科本质特性,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地位与价值的正确认识,有助于高效提升中学地理课堂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8.
地理学是研究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与环境关系的科学。它是政、史、地、物、化、生六个学科中唯一兼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各种自然要素、社会现象以及人类关系都是其研究的范畴,因此,在“综合科目”考试中显示出广泛的适应性和强大的生命力,这就决定了地理学科在综合科目中的基础地位。地理学研究内容中人地相关的时代性和思维方式的综合性往往成为试卷构思的核心和主题。地图作为地理学的第二语言,因其丰富的信息量,往往又成为试卷信息的主要载体。从某种意义上说,地理学科的综合性思维方式、人地…  相似文献   

9.
地理学是一门兼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性质的学科,同时又与政治、生物、物理等学科密切关联,这对创新、完善教学方案设计具有重要的启发和指导意义。文章将高中地理与生物学科内容融合,设计了主题为“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与植物”的跨学科研学旅行方案,经实践,认为跨学科主题教学对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一、“环境保护”在高中地理课程中的地位“环境保护”模块的设计注重“关注人们生产生活与地理密切相关的领域,突现地理学的学科特点与应用价值,以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在高中地理的各个模块中,本模块是培养学生的环境观和资源观的重要依托内容,也是课标“课程性质”中地理学“在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问题具有重要作用”的具体体现。在高中地理课程中单列“环境保护”选修模块,是基础教育  相似文献   

11.
在具有鲜明的使命感和时代感的高中地理新课标的指导下,随着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实施,学生能够以自己的兴趣来选择所要学习的地理领域,并能通过对地理知识的学习来获得主动、全面的发展,并为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地理学科自然与人文特色兼备,课程领域宽广,课程内容丰富多彩,学科思维综合性强,不仅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论题与人类发展密切相关,而且综合性与区域性的课程性质也使其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正是由于地理学科具有这样一种综合的潜质,所以无论从知识、观念、思维、能力乃至道德领域都能对学生产生巨大的诱惑力和吸引力。因此…  相似文献   

12.
地理是中学阶段一门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结合得较好的学科.地理学科兼跨文理,体现了较强的综合性.为此,在中学地理教育中,我们应注意把握好“地与理“、“文与图“、“人与地“和“知与行“几种关系.……  相似文献   

13.
综合文科课程价值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与社会》是一门跨越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等学科领域的综合文科课程,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等特性和为学生提供多学科、多视角的优势,有助于学生认识人,认识社会,认识自然。综合文科课程具有人文教育、公民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历史教育和审美教育等多方面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先睹为快     
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它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一样,具有思想性、基础性、人文性和综合性,对初中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另一方面,历史教育又有它的独特性,那就是:它是在学生学习人类社会按照时序发展的过程中,塑造初中学生的人文素养。  相似文献   

15.
地理学科兼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因此,中学地理教学必须兼顾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渗透和综合。当今社会,人类面临着诸如能源、环境、人口等生存和发展的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必须发挥各学科综合的优势,才能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法。一、高中地理教学中加强学科间渗透的原则加强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学科间渗透,是以系统科学理论中的整体相关性、动态有序性和最优  相似文献   

16.
地理是中学阶段一门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结合得较好的学科.地理学科兼跨文理,体现了较强的综合性.为此,在中学地理教育中,我们应注意把握好"地与理"、"文与图"、"人与地"和"知与行"几种关系.  相似文献   

17.
人文社会科学的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赵敏 《甘肃高师学报》2003,8(4):112-114
人文社会科学是人类文化有机构成部分 ,在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因此 ,我们应从保证自然科学的发展方向、整体提高社会成员的素质、在教育中的基础地位等方面论述其基本价值 ,以期人文社会科学能得到进一步的重视。  相似文献   

18.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一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反映了我国教育对基础教育的核心要求。地理学科兼具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特性,其特殊的学科性质决定了它与其他学科的紧密联系,因此,地理学科借助多学科的思维和分析方法进行教学是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在保障地理学习为主导的前提下,尝试“地理+语文”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实践探索,并以初中地理“长江”一课为例,创设语文诗词与地理学习相链接的学科融合情景,以此为基础设计教学过程,有效培养学生综合、辩证思维能力,以期为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实施提供路径参考。  相似文献   

19.
高中地理学科兼跨"人文与社会"和"科学"两个学习领域,这是由于地理学科性质以及学习内容主要由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组成所决定的.作为唯一跨两个学习领域的科目,这就为给本学科的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20.
一、地理的学科特性地理是指一个地区的山川、气候等自然环境及物产、交通、居民点等社会经济因素的情况。换句话说 ,地理就是研究地球上不同地域类型的各种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一门学科。它既包括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 ,又包括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 ,横跨自然与社会两大科学领域 ,在科学属性上具有“二重性” ,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交叉学科。正因为如此 ,地理学科所具有的差异性、区域性、综合性特点是其他学科所无法比拟的 ,这种特点就决定了地理学科对人的综合素质乃至整个国民素质的提高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今世界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