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瞭望角     
美国对贫困儿童普及“先行”教育美国目前普及一项社会福利教育计划,称之为先行教育,它是专门为贫困儿童制定的一种教育及保健计划。今年6月,美国总统克林顿签署了一项推广先行教育计划的议案,使之成为一项法令。先行教育计划目前先为72万儿童提供教学服务。克林顿表示,希望明年这一  相似文献   

2.
美国20所高校校长已承诺使他们的勤工俭学计划致力于克林顿总统消除文盲的运动。他们已经同意把所有新的勤工俭学教学职位的一半留给那些想要辅导儿童阅读的学生。克林顿总统任命这20名大学校长组成了一个专门小组,负责监督高等教育界在政府发起的、被称作“美国扫盲”新计划中的作用。该计划是克林顿于1996年8月竞选中宣布的,旨在征募100万名志愿家庭教师教学生们阅读。1996年12月克林顿任命了一名重要的白宫助手  相似文献   

3.
《课程标准》指出: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的生活”。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良好品德的形成必须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之中,而非在生活之外进行“。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品德教育同样也必须通过生活发出力量才能成为真正的品德教育。”基于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和专家理论的指导,我认识到密切联系生活在品德教育上的重要性,注意改进教学方法、教学措施…  相似文献   

4.
《课程标准》指出: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的生活”。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良好品德的形成必须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之中,而非在生活之外进行。“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品德教育同样也必须通过生活发出力量才能成为真正的品德教育。”基于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和专家理论的指导,我认识到密切联系生活在品德教育上的重要性,注意改进教学方法、教学措施和教学内容,在《品德与生活》的教学中,从而切实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率,逐步树立了生活即课堂的思想。  相似文献   

5.
幼儿品德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幼儿进行道德影响,以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格。幼儿品德教育是幼儿完善人格养成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幼儿一生的幸福。2001年7月,我国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规定:“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起始阶段。幼儿教育应为幼儿的近期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度过快乐而有意义的童年。”  相似文献   

6.
克林顿总统执政时期的美国教育部长赖利十分肯定地断言:“美国在21世纪的成功,取决于青少年良好的文化知识和道德水准。”美国人怎样规范青少年的“道德”标准?他们认为孩子们的道德品质修养应该包括些什么样的内容?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蒙学教育不但秉承了中国文化重“人伦”的传统,而且是儿童品德教育的典范。它将儿童品德教育的至上性落实于教育的每一个环节,并且在具体的教育内容、方法、形式中贯彻了“道德至上”的教育理念。蒙学中的品德教育模式对于当代儿童品德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8.
学生品德教育是一项十分细致的工作,必须考虑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本文试从小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感和道德行为三个方面对小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作一些介绍。一、道德认识。低年级儿童对道德概念的理解比较肤浅,容易表面化。他们会把“勇敢”与“冒险”混淆起来,甚至做些不守规则的动作,以示“勇敢”。同时,他们在道德判断上,  相似文献   

9.
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的生活”。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因此,教师要充分调动校内外一切可利用资源,努力克服制约因素,精心计划,周密组织,大胆开展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  相似文献   

10.
《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中指出:“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珍视童年生活的价值,尊重儿童的权利”、“在与儿童生活世界的联系中建构课程的意义”.可见,将道德教育寓于学生生活之中,让他们品德的形成源自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务必秉承“教学即生活”和“生活即教学”的教育理念,使品德教学更加贴近儿童的生活,回归生活,实现品德教育的生活化.  相似文献   

11.
正如课程标准所指出的,“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而且,“良好品德的形成必须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之中,而非在生活之外进行”。要提高品德教育的实效性,就必须让教育活动植根于学生的现实生活之中,在学生的现实生活之中,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引起学生真实的情感体验,让学生掌握认识世界的方法,确立价值观,感悟做人的道理,从而“为他们在价值多元的社会中形成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2.
“信息高速公路”是美国总统克林顿1993年提出的。此计划一出台,就引起各国的强烈反响,日本、法国、英国、加拿大、新加坡、韩国等纷纷制定自己的信息发展计划,从而诱发了全球性的建设信息基础结构的热潮。 “信息高速公路”是利用大容量光纤作为媒体,以便快速地双向传递声音、文字、图形、动作及影像等多媒体信息。现在美国的“信息高速公路”计划正陆续付诸实施。美国信息高速公路的目标有:(1)在企业和国立研究  相似文献   

13.
黄双喜 《中国德育》2012,(19):28-29
回顾以往的品德课堂,多采用“故事+观点”的教学模式,内容抛开了儿童的生活,形式远离了儿童的需求,使得品德教育长期深陷高耗低效的困境之中。殊不知,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良好品德也必须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中形成,而非在生活之外进行。过什么样的生活,儿童就会获得什么样的道德。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  相似文献   

14.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追求的品德教育是从儿童生活出发,利用蕴藏于儿童自己生活中的社会性、道德性事件和问题为素材,通过他们想做又能做的、丰富而有意义的活动,把情感态度教育蕴含其中,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的生活,让儿童道德的学习变得真实具体、可感可触、可想可做,真正起到引导儿童生活的作用,逐步积累、发展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实”与“活”的兼顾、“情”与“智”的兼容和“形”与“神”的兼备,在教学中追求这种兼收并蓄,才能取得课堂实效。  相似文献   

15.
徐玲 《小学生》2010,(5):42-43
作为小学教师,我常常思索着这样一个问题:应该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给孩子什么样的生活?马克思说:“品德与人的存在是一体的,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生活过程。”道德是生活的道德,道德离不开生活。生活的过程就是道德学习的过程。品德与生活所追求的是从儿童的整体生活出发,在进行生活教育的同时自然地进行品德教育。  相似文献   

16.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标准》”)指出:品德教育“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反思以往的品德教育误区,  相似文献   

17.
现在,人们越来越重视对儿童的品德教育。在家庭中对儿童进行品德教育应注意以下几方面。一了解儿童特征儿童时期,在道德方面,儿童的道德意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这三者之间往往是脱节的。这是由儿童的年龄和个性等身心发展特点所决定的。一方面是由于儿童的知识和经验不  相似文献   

18.
美国面向21世纪教育发展思路与战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国面向21世纪教育发展思路与战略的最新构想主要有;美国科学促进协会1985年——1989年制定的“2061计划”;全国科学教师协会1988年开始制定的“范围、程序和协调方案”;国家研究院1994年制定的“国家科学教育标准”;美国联邦教育部战略规划(1994年);1994年国会通过的《美国2000年教育目标法》;1997年2月克林顿总统在国会发表的国情咨文报告中的教育改革计划;美国联邦教育部1997年9月制定的“联邦教育部1998年-2002年教育战略规划”;在知识经济背景下的研究型大学的改革等等.这些可为中国教育改革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和思路.  相似文献   

19.
克林顿总统执政时期的美国教育部长赖利十分肯定地断言:“美国在21世纪的成功.取决于青少年良好的化知识和道德水准。”  相似文献   

20.
继1997年克隆羊“多利”引起科学界的轰动后,1998年初,美国科学家理查德·席德宣布一项克隆计划,表示要在短期内“制造”出第一个克隆人。并打算将生产过程企业化,最终目标是在美国国内设性10~20个复制诊所、在海外设置5~6个同类型诊所。此举引起了全世界对克隆技术的关注和讨论,各国政府及科学家都对此项计划进行了批驳。美国总统克林顿明确表示反对.并呼吁国会采取紧急行动,通过禁止克隆人的立法。成功克隆出“多利”的苏格兰科学家们也表示这是一项令人作呕的反道德计划。”为什么大家都要反对“克隆人计划”呢?众所周知,科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